小学法治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使中小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知法守法、护法用法的自觉意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
20xx年下学期,全国中小学起始年级统一使用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大大加快了法治教育的进程。
小学法治教育的内容有哪些?如何在小学阶段开展好法治教育?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法治教育的现状剖析
德润人心,法安天下。
一直以来,相关部门和各级学校还是比较重视法治教育的,也开展了一些法治教育活动,在一定层面上增强了学生的法治意识。
法治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实施主要依赖品德课程,品德课程中零零散散地包含了部分法治教育的内容。
教育局、检察院等单位联合组织开展的“法治课间餐”专题教育活动,“六个一”的安排也推动了法治教育的开展。
还有部分学校聘请了法律界人士担任学校的法治副校长,配合学校开展法治教育。
但因为受到师资法治素养和教育质量至上的影响,法治活动以点带面,没能全面铺开,效果还不尽理想。
当前小学法制教育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1.法治教育整体缺规划
在青少年法治大纲出台之前,各级学校开展法治教育全凭热情,活动比较随意,内容比较零散,法治教育缺少整体规划。
再加上没有相应的考核措施,甚至个别学校担心开展活动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从来没有组织过法治教育,法治教育效果很不理想。
2.法治教育方法待创新
学校开展法治教育的主要力量是班主任和品德科任教师(普遍兼任),没有专任教师,再加上缺乏相关的法治培训,老师们普遍对法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深刻,定位不够准确。
因为缺乏法治知识和法治思维,老师们普遍感觉很难胜任法治教学。
从教学检查中来看,普遍教学方法单调,要么照本宣科,枯燥乏味;要么东拉西扯,毫无重点。
法治教育不能吸引学生,走不进他们的心田,效果堪忧。
3.法治教育资源不完善
教育资源是法治教育成效的重要保证,只有来自生活中的丰富多样的资源才能让法治课变得生动起来,让学生的心灵与之对话,进而真正接受法治、拥护法治。
现实生活中,法治课普遍是语文、数学等学科老师兼任,工作压力大、工作量重,让他们无暇去精心选择法治教育资源。
各级教育部门也未能建立有效的法治资源库,这就让法治教育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4.法治教育评价不健全
在法治没有成为专门的学科之前,法治教育的评价是和开展的活动紧密结合的,如评选优秀论文、优秀课件、优秀教师和学生等,没
有长效机制,活动过了,评价也不开展了。
法治教育的主渠道学科教学的评价基本空缺,教和不教一个样,教得好与教得不好一个样,因为没有专门的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性,法治教育效果很难维系。
5.法治教育网络未形成
法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这个系统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在当前法治教育的实践中,我们还深感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配合得不是很好,因此造成了学校教育孤立、家庭教育随意、社会教育无力的局面,导致有些学生法治意识淡薄,行为缺乏自律。
面对新时期的困惑与挑战,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和谐氛围。
二、小学法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青少年法治教育以法律常识、法治理念、法治原则、法律制度为核心,围绕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求,分阶段、系统安排公民基本权利义务、家庭关系、社会活动、公共生活、行政管理、司法制度、国家机构等领域的主要法律法规的核心内容,按不同的层次和深度,将自由、平等、公正、民主、法治等理念,宪法至上、权利保障、权力制约、程序正义等法治原则,立法、执法、司法以及权利救济等法律制度,与法律常识教育相结合,在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中统筹安排、层次递进。
小学阶段的法治教育内容详见下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小学阶段的法治教育着重普及宪法常识,以
基础性的行为规则和法律常识为主,侧重法治意识、尊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上述的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教学中可借助生活实践中提炼的案例,利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将核心理念、重要概念与学生生活实践能够接触的事件相结合,让学生真正理解,形成相应的法治素养。
三、小学法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是外化的道德。
在小学品德课程中实施法治教育,旨在进一步开发法治教育资源,创新法治教育形式,整合多方教育力量,整体提升学生法治意识,引导和帮助学生从小形成法治思维、树立法治信仰、养成遵纪守法行为习惯,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小学阶段实施法治教育的途径有下列几个方面:
1.思想高度重视,全面统筹安排
法治教育是贯彻“依法治国”方针的重要载体,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统筹安排法治教育的開展。
首先,政府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统筹安排相关经费,完善保障机制,建立教育、共青团、法院等部门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确定工作步骤,协同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
其次,教育部门要成立法治教育领导小组,加强法治教育宣传,营造法治教育的良好氛围。
同时将学校法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纳入学校的年终考评,把法治教育作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内容,与学校的年度考核结果挂钩,引起基层学校的重视。
再次,各级各类学校是实施
法治教育的主体,要将法治教育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重点在师资配备、课程实施、开展机制等方面予以保障,落实好法治教育的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