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设计学习领域:欣赏-评述课时: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美术创作一般过程的分析,使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绘画题材、形式、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了解美术作品创作与现实生活、画家个人情感、物质材料及艺术技巧的关系,初步掌握美术欣赏评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欣赏和评述等方法,初步学习并掌握对美术作品中绘画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于生活之间关系的欣赏评述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不同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增强学生价值观,尊重理解艺术家及其创造的艺术创作劳动价值和意义;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加用心观察生活及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这一特征。
难点:了解绘画的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掌握美术的基本理论。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具准备:课本(课件)、相关图片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欣赏分析播放《土地革命》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观看,对这一历史事件初步了解。
紧接着引出《血衣》这幅作品。
王式廓《血衣》的作者为王式廓,尺寸为23厘米×40厘米。
作品取材于我国土地革命斗地主的场景,画面抓住一位悲痛欲绝的妇女,正举起血衣的瞬间。
描绘了激愤的人海与起伏的山峦。
在沉郁浑厚的黑白色调中汇成了震撼人心的控诉。
作品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1.作者介绍王式廓(1911-1973)从小生长在农村,具有像农民一样质朴的性格,参加革命后又长期和农民接触。
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他创作的每一幅作品,他都以诚挚的语言划刻了不同时期人物的精神气质,给人以十分鲜明的历史感。
素描作品《血衣》是他从1953年到1959年所画的主题性创作。
2.提问:在这幅画面上我们能看到那些内容?《血衣》中,无论是双目失明的母亲,持血衣控诉的妇女,持字据的老汉,残废者或是青年民兵等等,每一形象,画家都进行了真实的描绘,都鲜明地洋溢着作者对主人翁的深厚同情和热爱,对于这些受侮辱,受损害的善良农民的悲惨遭遇的不平。
作品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在生活中遭受过巨大不幸的妇女,她的痛苦,哀伤和愤怒,都在形象的动态中表现出来。
人物再现的真实,更揭示出人物内心世界。
更加表现出她久经磨难的经历和刚毅的性格。
3.观察细节,对主角头像的处理是正面好还是侧面好?刚着手画时,持血衣的妇女是正面。
这样处理画家觉得不够含蓄,也不够有力。
后来他又画了很多头像,半侧面,侧面……探索到最后,妇女把脸转了过去。
画家认为这样表现比较含蓄,有力。
(三)欣赏毕加索《格尔尼卡》1.毕加索简介西班牙画家,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立体画派的主要代表。
他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史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
2. 背景介绍:格尔尼卡小镇坐落在西班牙北部的巴斯克地区,在1937年4月26日那天下午,应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的要求,希特勒德国干涉西班牙内战,出动飞机向格尔尼卡投下了10万磅炸弹。
当日正逢小镇集市,市民毫无防备,人们仓惶逃奔,希特勒的飞机却又低飞,跟踪并扫射逃跑的人们。
居民伤亡惨重,据不完全统计,1500多人被当场炸死,3/4建筑物被彻底毁灭。
当时侨居巴黎的毕加索得知格尔尼卡被希特勒轰炸后义愤填膺,怀着满腔爱国激情创作了宽7.76米,高3.49米的油画《格尔尼卡》。
这幅巨画表现了画家对德军法西斯暴行强烈的愤慨,也激起了全人类一切有正义感的人们的愤慨。
3. 教师提问:此画给你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画面用牛、马、灯、花、母亲、士兵和持灯妇女等人与物交错组成,呈现出一派怎样的气氛?牛、马、灯、母亲、士兵和持灯妇女各象征着什么?,4.分析作品全画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口恐怖的气氛。
构图饱满,以不安、强烈、破碎的形象、冲撞的动势、惊恐的气氛和灾难的象征混合于一体,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
这一切使《格尔尼卡》成为上世纪少数几件真正具有大众学习新课意义的作品之一。
作品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西斯空军野蛮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
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暴行。
如:公牛头象征残暴和黑暗;马的嘶鸣象征痛苦的人民;像眼睛的灯象征光明、希望;手举油灯的女人象征光明、和平等等。
作品以二维空间来诠释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并把看到的物象分解成几何形体,然后主观地重新组合,构成画面,以追求物象形态的动感、变化。
同学们,真正的艺术,从来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好好欣赏这幅《格尔尼卡》,来更深入地体会作品带给我们的强烈震憾。
(四)总结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五)展示与讲评阶段:学生通过对四川凉山深林火灾中,牺牲的消防英雄纪实材料进行创作,运用绘画语言,表达个人情感。
让学生尝试对作品进行自我阐述。
六、拓展延伸展示课本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刻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省的特征与作品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
体会因材施艺,宛若天成的艺术效果。
学生围绕课后问题探讨,并尝试对其他的几件作品进行欣赏评述。
教师小结:材料本身对作品的成败非常关键,因而艺术技巧也相当重要。
七、教学反思“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大家经常说的一句话。
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
如:工作、学习、社交、旅游、休息等等。
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加以表现。
例如:用绘画去表现自然与心灵世界,用书法去表现阴晴圆缺;用音乐去表现高山流水,用戏剧影视或舞蹈表现人情冷暖。
总之用艺术诠释自然、生活之规律。
其目的是:从宏观上说,使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溶入自然、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协调发展。
从微观上说,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之目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这是因为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
艺术家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内容,运用到艺术中去,反过来又充实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新的享受。
作为艺术的表现方法,决不是生搬硬套生活、或者重复生活,而是有取舍地提取生活中的精华。
在这个提取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的时代不同、内容的不同、环境不同、感受也不相同等等,所以产生的作品也不相同,正是这些不同,才能满足不同人的需要。
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审视、品味作品,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学生比较爱好学习美术,对教材知识的学习有浓厚兴趣。
但是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主要表现在:个别不要求上进,思想意识很差;有的相对智商较低,学习吃紧;还有的上课纪律较差,不能将有效的知识落实。
他们对待再现性美术作品较为熟悉,对于表现性美术作品的欣赏角度和手段缺乏,需要教师的引导。
学生对待美术的创作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动手能力有限,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创作,积极表达个人主观情感。
传统的欣赏课就是以老师为主,无非就是看一看讲一讲说一说,教师是排山倒海的讲授,学生是呆若木鸡的接受,那么教学效果怎样?大家是可想而知的。
就教学的实际来看,欣赏课的确是相对比较难讲的课型。
若想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兴趣,喜欢学,并且真正学有所获,的确需要教师具备丰厚的专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教师具有循循善诱,机制灵活的教学技巧。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有很多体会,下面我就这节课的课堂教学过程谈三点收获。
艺术教育有不同于科学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特殊作用,它不是单纯的艺术知识传授与艺术技能培养,而是一种提高学生智力和智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意识和个性,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简而言之,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艺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要有别于其他学科。
艺术更为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否则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但情感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如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你的学生接受到这种情感教育呢?在我多年的美术教育实践中,比较注意以下几点做法。
1、互换角色,拉近师生距离: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
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创作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
教师可以把课堂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实践和讨论。
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
2、合理评价,获得学生信赖: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思考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
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思考分析与实践能力。
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
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比如在素描课中,大部分学生刚开始作出来的作品看起来实在不怎样,但我首先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加鼓励,然后对不同的作品分别给予分析与有选择性的建议,而避免具体教他们怎么做,教师用意见或建议的方式更善于发掘学生的潜力,这样使学生总能保持着自信的学习态度。
3、倾听心声,教学相长: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
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相互之间来畅所欲言。
学生可以谈自己对相互之间的作品的看法;可以讨论如何改进等等具体想法。
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
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教材分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课,是让学生感受美术作品的产生条件离不开生活真实,更离不开艺术家的主观创作,目前,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生活的朴素的理解。
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是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尤其是对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们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既不可能欣赏也不会评述了。
学习此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评测练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之后,学生们对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表现出了用画笔表达内心情感的冲动。
学生作业设定为《消防英雄》,以四川凉山深林火灾为创作元素,学生自行创作,并谈一谈创作思想与感受。
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可以运用抽象夸张变形的方式,注重人物动态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