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只有家长做到了,孩子才能做到;只有家长自律了,孩子才能律己自控;只有家长把孩子当成社会人来培养,孩子才能更快适应社会;只有家长单纯,孩子才能善良无暇……我们即便不能给孩子创造优越的条件,但我们完全可以塑造他的优秀性格!我们即便不能给孩子提供高贵的出身,但我们完全可以培养他的良好习惯!我们完全能让孩子真正赢在起跑线上,为他将来成功铺下最重要的第一步!我们完全应该在4 0岁后以孩子为荣,人过40岁后,大家比的就是孩子了!家庭、幼儿园亲子活动十三会:一、会爱:给孩子真正的爱二、会听:做孩子的好听众三、会看: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四、会共情:体会孩子的感受五、会说:和孩子说知心话应注意方式、方法六、会玩:和孩子在游戏中成长七、会放:对孩子“放手不放眼”八、会骂:注意责备孩子的分寸九、会管:管教孩子要坚持原则十、会给:给孩子自己的“空间”十一、会“吵”:让孩子在“争执”中成长十二、会鼓励: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十三、会引导:教孩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学会待人教育孩子的十个最佳时机对孩子来说,生日是最难忘而又愉快的日子。
父母为孩子准备生日礼物和美味饭菜的同时,不要忘了生日赠言。
生日赠言,既可是书面的,也可是口头的。
赠言应使孩子明白一些道理。
1. 新学期开始或进入下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时此时,孩子会有一种新的学习意识或学习动力,家长若能注意因势利导,会旗开得胜,事半功倍。
2. 孩子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每当孩子取得成功时,家长在祝贺的基础上,对孩子进一步提出明确而具体的高要求,孩子会以此为目的,自觉地去努力,去奋斗,将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3•孩子感受委屈的时候家长若能主动地以冷静、宽容和同情的态度去帮助孩子解释,孩子会产生感激之情,也就易于接受家长的告诫了。
4. 老师来访的时候家长应把孩子的长处告诉老师,同时以希望的口气指出孩子的缺点。
5. 孩子有困难或遭遇失败的时候家长不应训斥,应肯定成绩,点拨不足,帮其走出“困境”。
这时家长的理解、同情、体谅是孩子最需要的。
6. 就餐或家务劳动时就餐时,就从小教育孩子珍惜粮食、菜肴,使他(她)明白饭菜来之不易的道理。
让孩子在餐桌上学会礼貌和谦让。
家务劳动能培养孩子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可从他(她)三四岁时教其干诸如洗手帕、铺床、叠被、扫地等入手,然后随年龄增长而“加码”。
7. 孩子对某一事情怀有浓厚的兴趣时只要这种兴趣是正当的,家长都应尽自己的力量在物力、财力、时间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鼓励,激励孩子深入钻研。
一些发明家、科学家就是这样产生的。
8. 有较大集体活动的时候。
这是教育孩子遵守纪律,为集体争光,培养集体观念的极好时机。
应积极支持孩子参加,以培养其遵守纪律,加强集体观念。
9. 孩子有成绩或过错时孩子有了成绩,在鼓励的同时要让其看到不足,从而激励其更进一步;有过错,应帮其找出原因,分析危害,并“约法三章” ,使孩子养成知错即改的好习惯。
在教育孩子时,同一种方法,在不同的时间或时机,甚至发挥的效果是不同的,有时甚至回截然相反。
他人取得成绩的时候。
孩子会暗下决心“我也要做出成绩”,家长要抓住这一时机,提出适当要求,使其变为持久的行动。
10. 外出作客或有客人来访的时候应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揭短” ,多谈优点和长处,恰当地提出希望。
应利用家庭交际的机会,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热情、大方的交际素质。
怎样调教性格软弱的孩子性格是一种个性心理特点,畏首畏尾、缺乏独立性、过分依恋亲人、在生人面前不敢说话等,是性格软弱孩子最突出的表现。
在性格形成时期,孩子表现出性格意志的缺陷,父母应引起重视并及时进行帮助、引导。
1. 让孩子学会生活,把握自己。
家长的包办代替是孩子形成性格软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
这等于剥夺了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导致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萎缩。
2. 让孩子接触同伴,锻炼自己。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的性格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也是纠正不良性格的最佳途径。
爱模仿是孩子的一大特点,父母要让性格软弱的孩子经常和胆大勇敢的小伙伴在一起,跟着做出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耳濡目染,慢慢地得到锻炼。
3. 尊重孩子,不当众揭孩子的短。
相对来说,性格软弱的孩子比较内向,感情较脆弱,父母尤其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当众揭孩子的短,会损伤孩子的尊严,无形中的不良刺激可强化孩子的弱点。
4. 让孩子大胆地说话。
要做到这一点,功夫还是在父母身上。
首先,父母应该戒急戒躁,不能当面打骂、责备,逼迫孩子说话;其次,可以邀请一些同龄小孩和性格软弱者一起参与集体活动,这时父母在一旁引导或干脆回避,让他们有一个自由的无拘束的语言空间。
如果条件允许,父母还可以经常带孩子到一些视野、空间开阔的地带,鼓励孩子放声宣泄。
孩子心理健康的培养应注意十个要点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有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使孩子们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
所以,作为父母应十分重视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儿童。
那么,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1.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3. 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4. 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5. 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6. 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7. 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8. 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9. 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10. 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
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给他们做出良好的榜样。
调查显示:家长心理成阻隔小学生交流的“罪魁” 温馨调查"引发思考:家长心理成阻隔交流"罪魁" 同学关系融洽列"温馨元素"榜首在孩子心目中,一个“温馨教室”最重要的元素是什么?近日,在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的一次调查中,近百名小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温馨元素是同学关系融洽。
原来,生活在“钢筋森林”里的孩子们,已经失去了昔日上海滩小伙伴弄堂嬉戏的乐趣,他们渴望同学之间的友爱和互助。
孩子心中“温馨”更重“软环境” 此次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既有班干部,也有普通同学,调查开始前严格保密。
结果,在温馨元素排行榜中,位列榜首的是“同学关系融洽” ,得票率高达85% ,第二位是“老师和蔼亲切” ,而布置漂亮、有特色、有自己需要的东西等选项都排在了后面。
可见,孩子们更看重“软环境” ,认为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了教室的硬件设施。
每份问卷上还有专门的留言栏,一位三年级小学生写道:“教室里应该有一个班级交流墙,让同学自己的心声吐露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快乐。
还可以设三原色、三心情的小卡片,黄色代表一般,红色代表高兴,蓝色代表不高兴。
如果班级里有同学带蓝色卡的,我们就耐心帮助他,让他的心情慢慢变好。
” “孩子们把同学关系看得很重,这说明他们最缺的就是这方面。
”本市一小学大队辅导员坦言,如今家长与孩子的交流都已经“口头禅化” ,最常说的几句话是“功课做好了吗”,“书看好了吗”,“快点睡觉去”,更谈不上对孩子与伙伴交往的关心了。
客观原因:“钢筋森林”围成小世界小学生与同学交往的缺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许多家庭都住进了高楼,邻里的关系日益淡漠,连邻居都可能相互不认识。
铁门一关,小朋友们似乎就生活在一个“小世界”里,每天除了做功课之外只能和电视机、电脑为伴,少有和人打交道的机会。
主观原因:家长“补偿心理”作祟除了客观居住条件的限制,家长的“补偿心理”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我们小时候都住在亭子间、阁楼里,常常一家人挤在一间房子里,读书的环境极差,现在当然要给孩子创造些好条件。
和老师打交道,可以由我们来做。
和同学相处,其实并不重要。
”家长奚先生说。
“有这种想法的家长绝对不是一个两个。
实际上他们认为是问题的,未必是问题。
他们认为不成问题的恰恰是问题。
”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大队辅导员耿愈认为,时下的家长平时要忙工作,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最好。
因此也造成许多孩子不知道如何关爱别人。
专家说法:片面渲染竞争不可取学校校长程华一针见血地指出,个别家长片面强调建立在别人失败基础上的所谓成功,曲解“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
有些小朋友与同学关系不好,心里是很难过的。
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他们会不相信友谊,把友谊当成是灰色的东西。
现在,包括学校、老师和家长要做的,是让孩子学会沟通,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孩子会从中长远受益。
[记者小调查]小学生与伙伴交流的时间多吗?经过对本市多所小学的走访调查,记者发现,虽然如今的小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占去了一天中的大半,与同学接触的时间很长,可是真正交流的时间却很少。
一般情况下,一名小学生上午上四节课,下午上两三节课。
由于上课时主要以学习为主,同学之间即使有对话交流也是商量题目、讨论课文,真正沟通的时间也就是课间休息那40-50 分钟。
现在,小学生中午吃饭的时间大约为半个小时,这半个小时里可以有比较长的时间聊聊天。
“可是除去吃饭,有些家长还要求孩子做好功课回家,有的孩子自己喜欢看看书或者到操场上‘疯一疯' ,剩下和小伙伴聊天的时间已所剩无几。
”一位小学教师坦言,下午的课一上完,家长就匆忙把孩子带回家。
这样算起来,每天一名小学生和伙伴开心聊天的时间,零敲碎打加起来也只有一个多小时。
青少年心理问题主要根源于家庭不良教养模式日前从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了解到,今年前9 个月哈尔滨市心理咨询人数呈上升趋势,其中大约一半都是青少年,困扰孩子的问题大多集中在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等方面。
心理专家分析,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来自家庭不良的教养模式。
采访中记者发现,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处理不当,从而引起青少年不良心理反应,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加大,影响正常人际关系等问题较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