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的特点与教育对策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后进生的特点与教育对策内容提要:后进生是“后进生”个人之痛,是后进生家庭之痛,是教师之痛,更是社会之痛。
它是教育实践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那么对待后进生我们该怎么办呢本文从后进生的定义入手,分析后进生的类型和特点,形成原因,着重介绍后进生的教育对策。
关键字:特点,原因,对策正文:“后进生”的话题,是每一所学校、每个教师都必须面对的话题。
如果每所学校、每位教师真正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话,如果每所学校有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理念的话,“后进生”转化工作无疑是必须俯下身子要做好的事情。
转化后进生是一个大家关切的社会问题,也是学校工作的重点、难点以及衡量班级管理工作成败的重要内容,更是后进生家庭的全部。
差生作为不可回避的教育对象,在新的社会形式及教育思想下,更有加强研究的实际意义。
鉴此,本文拟就转化差生的策略问题,略谈本人之拙见。
一、什么样的学生是后进生在教育词典中对“后进生”是这样定义的: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或者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
他们常常表现为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
其形成的根源复杂,就好像一个患了严重疾病的病人,“病去如抽丝”,决不是轻易就能根除的。
在过去,一般把学习成绩差或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称之为“差生”,但是有改造使之进步的希望,现在称之为后进生。
需要强调的是,后进生不是专指由智力等内在因素造成的学生,也包括行为习惯不好,和学习成绩差。
按照我们现行的素质教育的标准,“后进生”就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某一方面或所有方面相对滞后的学生,是就某个学生群体而言的相对概念。
通常情况下,最突出地表现在品行和学业成绩等方面相对滞后。
一般说来,后进生往往表现为:纪律观念淡薄,文化素养较低,知识基础较差,理解力低下,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有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缺乏信心,兴趣不浓等。
究其原因,往往是学生不会学或不愿学,虽然有智力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却是非智力因素的原因。
二、后进生的类型和特点根据后进生中品行、学习成绩、智力等因素,一般分为七种类型:1.行为习惯、成绩好,但智力较低型后进生。
思想进步、学习踏实认真、自尊心强。
但是他们往往显得迟钝,认识问题呆板,不够灵活,缺乏随机应变能力。
他们优秀的学习成绩,完全是靠勤学苦练得来的,而不是靠聪明才智。
因此,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难度的增加,学习就越来越吃力。
2.行为习惯、智力好,但成绩不好型后进生。
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把学习视为负担,而对班级工作则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责任心,并有较强的组织、活动能力。
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好并不是由于智力因素引起的,而是由于不能正确对待学习所致。
3.智力、成绩好,但行为习惯不好型后进生。
头脑聪明,反应迅速,学习成绩好,并能善于沟通。
能说善道,在一部分学生中有一定威信,然而这类后进生常表现出对集体的不满情绪,有对抗教师权威的心理。
4.行为习惯好,但智力较低,成绩不好型后进生。
反应迟钝,学习成绩后进。
有较强的自卑感,但他们都是品行端正、忠实肯干的学生。
5.成绩好,但智力较低,行为习惯不好型后进生。
一天到晚埋头读书,对学习抓的很紧,因此学习成绩较好,但对其他一切事则不感兴趣,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缺乏组织观念,学习目标狭窄,缺少系统性、长远计划性,把分数看得过重,爱嫉妒他人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不善交际,个性孤僻,以自我为中心。
不愿与别人交流学习经验和方法。
6.智力好,但成绩、行为习惯不好型后进生。
机敏灵活,潜力很大。
但唯独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感到厌烦,得过且过,把学习视为一种精神负担,为完成任务而整日混。
他们往往是一些“有聪明智慧不往正道上用的‘歪才’学生”。
7.行为习惯、成绩不好,且智力较低型后进生。
学习成绩低劣,兴趣不稳定,不通情理,行为乖张,智力滞后。
三、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及分析1.自身的原因。
学习受挫——“挂红灯”,考分和名次低于自己的期望值,是后进生产生的外在诱因。
内因是:学生自身没有端正好学习态度,没有培养起吃苦的精神,还有学生思想上理解的偏差和误区,对学校的教育和家长的循循善诱的教导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立情绪,不愿接受教师和家长的正面引导,没有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习惯。
学习动机不稳定,常被其它诱因左右;意志薄弱,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能知难而进;学习兴趣不持久,特别是缺乏学习中的潜在兴趣;易受情感迁移;自制力不强,依赖性较大;学习无进取心,甘居下游;道德认识模糊,分不清是非等等。
当然,这些“因”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果”,它们在继续使后进生向更差的方向发展。
总之,后进生是学校教育失败的产物,是家长失望的结果,是社会失落的开始,是学生自身失志的表现。
2.家庭对后进生形成中的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起点,家长是他们的第一位教师,他们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思想品德的陶冶,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孩子呱呱坠地起,无不受到家庭的影响,家长的个性特征,经济地位,社会背景、职业、抱负、教育方式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行为。
后进生的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态度不明确,他们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经常侵占学习时间,久而久之,孩子接受父母熏陶,即使有些学生学习成绩顶不错,但也每况愈下,沦为后进生。
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也给孩子学习造成了不良影响,对孩子有求必应,百般娇惯,对生活方面无微不至地关怀,对学习却关心甚少,特别是近几年农村经济的发展,许多人财大气粗,孩子在外面做了错事,也不肯认错,甚至辩解包庇,不能与学校密切配合,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严重脱节,而错过教育时机。
有的家长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好,但他们不懂教育,不能采取恰如其分的教育方法,相信棍棒之下出人才,似乎孩子的学习成绩就凝聚在这棍棒子上,这种教育方法不仅不能引起应有的效益,反而使父子之间的行为关系逐渐对立,随着时间推移、畏缩、逃跑、撒谎诸事随之出现,处于这种压抑状态下的孩子怎能学好呢现在社会上夫妻离异现象越来越多,父母离异后,孩子往往心灵会受到极大创伤,加上有的离异时谁也不愿意承担教育抚养的责任,这就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有的家庭夫妻感情不好,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受到影响。
另外,家庭成员不良的品德、行为习惯,对孩子也有很大影响。
家长对孩子的不良示范、默许、鼓励和纵容往往是孩子在学校造成“差”的原因。
3.学校对后进生形成的影响。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学校的管理、校风、教师的素质、教师的工作方法及态度等,对育人的质量都有直接的影响。
①学校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
学校领导和老师只把着眼点放在少数能考上重点中学和能上大学的学生身上,对大多数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办法。
学生违反了纪律,出了问题,无人管或只是敷衍了事。
从而造成校风日下,为后进生的产生准备了土壤。
②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薄弱。
教师只管教书,忽视对人的思想教育,对学生的生活、思想、兴趣、欢乐、苦恼等,了解很少。
有时说话缺乏证据,批评主观武断,不仅削弱了思想教育工作,而且加剧了学生的对立情绪;有的由于批评不当,学生与老师争吵,刁难老师,扰乱课堂秩序。
有的教师对于后进生不敢管教,对他们的错误行为,不敢批评教育,睁只眼闭只眼,撒手不管;有的甚至采取放任态度。
有的对后进生的思想、缺点、错误,不愿做艰苦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喜欢训人、整人、或用行政处罚,这样做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不能使他们转化为好学生,相反,后进生反而越来越多。
③教师素质较低,方法简单生硬。
他们缺少必要的教书育人的专业知识,不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不去主动接近青少年学生,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循循善诱地鼓励他们进步,而是用生硬简单的办法压服、排斥他们,或者孤立、歧视,或者体罚,或者向家长或学校告状。
有的在教学上不能透彻理解教材并用良好的方法向学生传授,造成许多人不能接受讲课内容。
课后又不能及时给予适当的辅导,造成有些学生成绩越来越差。
当学校教育和学生个人需要产生矛盾,特别是师生良好的行为关系遭到破坏之后,后进生就会大量涌现。
④“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导致后进生产生的重要原因。
由于办学思想不端正,不能正确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下功夫。
突出地表现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了学生死啃书本,抛弃了一切课外活动,学生身心畸形发展。
许多学校把较好教师放在重点班,对重点学生重点辅导,而对大部分学生却弃之不管。
⑤评价的失误。
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离不开对教育过程结果目标实现程度的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过程就是评价。
当今的教育评价具有发展和分等的双重功能,以促进和帮助学生发展为目的。
具体地说,对学生评价的目的,不在于否定他们,而在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调节他们的行为。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对成功的渴望。
“后进生”也是如此,如果他们总是不成功,总是受到否定的评价,那么,他们就会丧失希望。
而今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却把评价主要用于为升学服务,利用评价的分等功能,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等,从而对“后进生”施加压力,这样做的结果容易使学生的情绪低落,从而派生出种种“后进生”的悲剧。
4.社会的原因。
目前社会环境整体是好的,但社会上的不良因素还是很多的,有时教育者苦口婆心的教育成果,一遇上社会不良因素的诱发,倾刻就会化为乌有。
①社会上不良文艺作品的影响。
非法出版物(黄色书刊,黄色录像等)充斥市场,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模仿心理重,看了那些带颜色、带刀枪、带棍棒的书刊录像,往往都要想法试一试,一试就会坠入泥坑,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②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
如赌博之风、拉关系走后门之风、吃喝之风、腐败之风、浪费之风等等,使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社区文化的影响。
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内一种高度的共同一致的文化。
它有区别于其他社区的独特的行为系统,明显的居住形式,特殊的语言,一定的经济体系,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以及某种价值观念。
它有力地约束着社区内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对教育和人的发展方向有着潜在的影响。
四、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对策1.重视后进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引导后进生进行自我创造教育。
自我教育能力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教师要用高尚的情操和真挚的爱来教育学生,启发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要使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才能达到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目的。
引导后进生自我教育,主要是要讲清道理,并交给方法;即指导他们学着处理一些事情(包括心理的自我调节),教其如何去提高自身素质。
同时,我们也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把学生视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一个教育活动的主体,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需要、情感。
例如,教会后进生勇于并善于如何进行自我剖析,如何不断总结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