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感受石头魅力教学参考教时建议:3 — 5教时一、本课概述:石头,天地之骨,自然界的基本要素,从远古时代就不断被人类使用着,作为劳动工具,作为日常生活用品,也作为最早的美术材料......中华民族与石有不解之缘,女蜗炼五彩石补天、精卫衔石填海、陶渊明卧石寻梦,米芾拜石、孙悟空出石、一部《石头记》引起无数人评说……古老而神奇的东方石文化在石头中升华。
石头不仅有实用价值,一些“天生丽质”的石头(石玩),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极高的收藏价值。
石头是无言的诗,立体的画,它点缀着自然,美丽着环境,装饰着生活,寄托着情思。
本课内容旨在指引学生走近石文化。
通过赏析岩画、石刻、石雕,探究古代文明,感知石头艺术,体验石头美感。
赏石是一种文化,而创造“观赏石”则是一项有益的艺术实践活动,通过“石头纹理的创造”,让学生体验美术学习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过程,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与认识,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启迪遐思,丰富知识,美化环境与生活,增添生活情趣,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点燃学生心中艺术的火把。
二、教学目标:体验与发现:体验岩画、石刻、石雕的远古文明和神秘感,发现石头的美。
实践与创造:用多种方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人造“观赏石”。
欣赏与评议:欣赏自己与他人的“石头艺术”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为作品命名。
三、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观赏石、石膏粉、油漆或油彩、松节油、刻刀、盛水器、布袋或塑料袋、纸板盒、清漆、油画笔、砂皮、单色台布、人造观赏石、小石头脸谱、戏曲服装道具等。
学具:油彩或油画颜料、笔、盛水器、塑料袋纸板盒牛奶盒等。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l 、欣赏史前岩画、石刻和石雕,感受古代文明。
2、欣赏观赏石,激发对“石头艺术”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用石膏粉等材料制造“观赏石”,美化生活。
难点:1、石膏模型的制作与上色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2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创作激情。
五、教学过程与指导要点:六、教学的设计与开发:本课建议用3 一5 教时完成,以下三种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表1、(3课时)八年级第一单元第三课《石头的魅力》教学设计参考之一表2、 ( 4 教时)八年级第一单元第三课《石头的魅力》教学设计参考之二表3 ( 5 课时)八年级第一单元第三课《石头的魅力》教学设计参考之三七、教学内容与材料的开发:1、教学内容的开发①山石盆景的创作教学盆景是一门高雅的艺术,富于诗情画意。
我国在7 ( X ) 0 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已有了盆景。
盆景与绘画的关系源远流长。
山石盆景的构思、设计、布局与山水画中的“经营位置”有异曲同工之妙。
盆景是缩小的大自然,立体的艺术。
指导学生用石膏等材料造石,创造山石盆景艺术实践教学活动,既是本课教学内容的拓展与融汇,又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丰富知识、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达到美化生活,陶冶情操的目的,具有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
②探究性学习教学内容A 、中国戏曲脸谱艺术形成的民俗文化背景。
B 、脸谱艺术在工艺小摆件中的设计与运用。
2、教学材料的开发除了教材上介绍的石膏以外,还可用以下几种材料做出石头效果。
①硬泡沫塑料块硬质泡沫塑料块是常见的一中包装衬垫,属废弃。
它质轻松软材料,易于加工造型。
通过染色或浸泡上色,随心所欲可制成石头效果。
②树皮做石头用的树皮应有所选择。
一要厚实,二是色泽要深,三是纹理要美。
最好是老槐树树皮,纹理竖向,近似石纹。
经过锯截、雕琢、缝合、造型、粘连等工序,可制成石头效果。
③水泥块用黄沙和水泥各一份,加适量水拌匀,干湿度以堆积塑造形状时不塌陷为宜。
干后加工上色可制作各种石头效果。
④纸浆废旧报纸、废纸,撕碎和水浸泡数日〔勤换水,否则易发臭),混成纸桨,用手挤干。
通过挤捏造型,千后着色,再罩上一层清沸,亦可制作成石头效果。
⑤炉渣块是煤炭烧尽的炉渣块。
通过拼合粘接,撒上水泥粉加以造型,可采用浸泡上色法制成石头效果。
以上材料造石,有兴趣的老师不妨一试。
利用废弃材料制作石头,是一项有益的活动,它能培养学生在熟视无睹的废弃材料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它可以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材料、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八、作业要求美术作业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亦是教学评价的依据。
作业要求规定的越具体,则教学评价越容易进行。
作业要求由三个层面的内容组成:1、基础层面:先用石膏粉制作石膏模型,再用石膏模型制作“观赏石”。
2、深化层面:通过雕凿造型、油色漂流吸附法上色(石膏模型滚彩),将石膏模型制作成“纹理石”,并配制、装饰底座,使作业成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
美化环境与生活。
3、探究层面:可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尝试使用多种不同的材料和自已创造的方法制作各类观赏石。
进行有关戏曲脸谱图案民俗文化背景的探究。
九、教学评价要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评价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而不是甄别和选拔。
评价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与能力。
本课的重点在激发兴趣,发展想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应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地投入到创造“观赏石”的实践活动中去。
依据作业要求的三个层面,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教学评议和欣赏活动。
评价的内容:①掌握知识与技能要求(基础层面)作品是否具有石头的感觉。
②学习过程要求(深化层面)A 、造型、纹理是否自然生动?作品是否完整?B 、学具准备是否充分?C 、实践操作过程态度是否积极认真?③独创性要求(探究层面)作品与众不同,创作手法新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创意。
评价的方法:①学生自评一一评价自己的作品、发表学习感受。
②学生互评一相互评价、发表不同见解、讨论。
③教师点评一一对独创性作品进行个案分析评价。
十、信息与资料:1、《中国岩画概述》岩石,世界上最早的画布。
先民们在岩石上刻划和涂绘,描绘着人类的生活、想象和愿望,这就是岩画。
岩画中的各种图象,构成了文字发明以前原始人类的最初“文献”。
岩画不仅涉及原始人类的经济、社会和生活情况,同时,岩画作为人类以审美的方式把握世界的精神产品,它还以其艺术之美打动人心,因此,它又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品。
目前,世界上己发现了几千个岩画点,澳大利亚发现了距今6 一7 万年的宕刻(岩画),画面是一群造型比较简单的动物形象。
人类文化从7 万年前至今走过了它漫长的历史。
中国是岩画遗产极其丰富的国家。
中国岩画的发现,早在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一书中,就有记录过凿刻脚印岩画的事,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哪道元在他的《水经注》中,就有20 余处关于岩画的记载,在此以前的《史记》和在此以后的一些历史著作、地方志书中也都有过零星的记载。
所以说,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并记录岩画最早的国家。
岩画遍布全国,但目前大多数发现在少数民族地区。
中国北方草原,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根据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从远古时代起,这里曾出现过荤粥、鬼方和狄等氏族和部落,他们大约是早期北方岩画的作者。
①中国岩画的分布与区域特征中国岩画分布范围很广:东起台湾省和连云港,西达昆仑山口新、藏地区,北至黑龙江流域和阿勒泰地区,南到香港以及海南岛和中缅边界的沧源地区,共18 个省、区,120 个以上的县旗。
最密集的中心区域是云南省和黄河中游的河套地区。
中国的岩画,根据分布的地区、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大致可以划分为北方草原游牧氏族凿磨岩画,西南地区农耕民族的储绘岩画和东南沿海以农业与海洋文化相结合的原始图腾崇拜线刻岩画三大系统:北方系统岩画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新疆、甘肃、青海。
北方地区的岩画特征因其使用比较原始的凿磨技法,画面有很大的随意性,造型粗犷,古朴自由,风格较写实,偶有抽象符号。
西南系统岩画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
西南地区岩画技法则以储红矿粉与动物血浆涂绘而成,宗教活动为主要表现内容,偶有石刻岩画。
其构成活泼而有一定的秩序,造型点、线、面恰到好处。
东南沿海地区岩画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台湾、香港、澳门一带。
内容以图腾及抽象的图案为主,都采用阴线凿刻的技术。
线条组织或疏或密,有的自由活泼,有的刚健有力。
中国岩画的发现主要集中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
②中国岩画的题材内容岩画的内容十分丰富,对岩画题材的分析,可以揭示出史前人类的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等。
中国岩画的题材可以说是无所不有,包括了日常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各个方面。
动物是史前艺术家的基本题材,作为原始人生活来源和崇拜对象的动物和以动物为题材的岩画,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赋有宗教意义。
无数世纪以来,对动物的崇拜可以追索出长期发展的脉络。
虽然有时并不明显,但大多数是可以辨认出来的。
岩画中许多动物形象,还可能有记事的目的。
此外,对猎牧人来说,了解动物的习性,掌握它们的规律,是生命枚关的大事。
描绘动物形象,从而不断诱发人们对于狩猎和畜木牧生活的理想和回忆,激发人们对动物的占有欲望,也加强对于动物习性的理解。
孩子们还可以从图象中认识动物世界,直接起到传授知识的作用。
我们在岩画中可以看到:1、反映社会生产的有:狩猎、放牧、农业等。
2 、反映宗教信仰的有:夭神地抵、祖先崇拜,祭祀仪式等。
3 、反映日常生活的则有村落、舟船、舞蹈等。
“逝去的人们己经沉默,而岩石还会说话”。
所以岩画中描写日常生活的作品就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生活总是丰富多彩的,中国北方的岩画描绘了众多狩猎、放牧的场景,并记录了他们的帐篷、车辆、车轮等等的具体样式。
人面像(面具)是中国岩画中突出的题材,南北各地磨刻的人面像,有的是兽面像,它们风蚀严重,图象模糊。
中国新石器时代,无论中原或边远地区,都大量出现过这种风格的艺术品,在彩陶、陶塑、骨雕或玉饰上,均发现有人面像的图案。
中国岩画中人面像题材,揭示了先民们的宗教意识。
人面像岩画在全世界都有发现,中国的人面像岩画以其数量之丰富、风格之多样,在世界人面像岩画中占有突出的位置。
人面像那些怪诞奇异的形象,反映了一个我们所未知的精神世界。
岩画中都有几何形组成的抽象符号,这些符号有的是为了说明配合周围的那些图形其本身只是以抽象的形式表达某种意思,或记载某种事件。
在众多的符号图形中,有的图形是比较明白的,如太阳符号、手印符号、脚印符号等。
但也有一些只是抽象的几何纹样。
③中国岩画的形式特征就岩画题材母题分析,中国岩画的形式有三个特征:1 、岩画内容是现实主义的,它的取材基本上是以客观存在的事物为依据,写实是岩画艺术的主流,即是简要化、抽象化、模式化、图案化、符号化的变像作品,由子形体不脱离写实的基本轮廓,所塑造的形象仍是可以看得懂的。
2 、中国岩画母题具有理想主义色彩,古代岩画乃是作者理想和愿望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