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研究及建议

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研究及建议

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研究及建议摘要: 多年来,我国北方草地生态主要由于超载的人口,加上不适宜的追求眼前利益的政策引导,滥垦、滥牧、滥采、滥伐,造成大面积的草地退化、沙化,生态环境恶化。

文章阐释了草地沙漠化的成因、现状;提出了必须由国家高度重视治理、全民行动、长期坚持治理才能解决草地生态问题及遵循客观规律保护建设利用草地,恢复自然生态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草原生态;恢复;草地沙化草原是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全球草原总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3。

草原是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但却养育了全球近1/3的人口,人们的食物结构中有11.5%来自草原。

同时,草原又具有保护陆地生态环境多样性、减少沙尘危害、减少水患、调节气候等多种生态功能。

但是,在不合理的人为因素干扰以及近年来气候变暖的影响下,全球有近一半的草原已经退化或正在退化。

草原退化已成为当今全球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

1 草原沙化原因及现状1.1 草原沙化是自然现象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草原是介于荒漠与夏绿阔叶林带之间的地区,草原上的植物属于夏绿旱生性草本群落类型。

草原气候的特点在于比夏绿阔叶林带干旱,但比荒漠要湿润。

如果气候持续比原来更加干旱时草原便向荒漠过渡,这就是荒漠化的过程。

沙漠化是一个环境退化现象。

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有的一直处于裸露状态,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即是如此。

另一类沙漠,主要是平沙地,被后来出现的黄土层和土壤层所覆盖,处于潜伏状态。

这种被埋藏在地表以下的粉沙,被称作“古风成沙”。

由于人类将森林伐尽,将野草烧光,其结果是将地表土搞得支离破碎,在表层土薄的地方,地下潜伏的粉沙便暴露出来。

由于北方地区干旱少雨,季风强烈,地下暴露的粉沙便四处吹扬,形成地表沙层,聚起沙丘。

于是原先的草地、耕地变成了现在的沙漠。

中国北方的许多沙漠都是人造沙漠,如毛乌苏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

人造沙漠在世界其他国家也存在,在非洲、美洲分布广泛。

草地的沙漠化使大气侯变得干燥,土地滋生能力退化,生物产量下降,失去了适宜生物和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

沙漠化是在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与自然资源环境不相协调所产生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

我国北方沙漠化的发生发展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历史,而且尤以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速度为最快。

沙漠化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的结果,这是沙漠的二重性。

正确认识沙漠化的二重性,是科学地运用恢复生态学原理防治沙漠化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

1.2 我国是沙漠占据面积大、受威胁严重的国家之打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就会发现在北方地区有一个弧形的沙漠带,断断续续地绵延在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宁夏、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境内,东西长约 4 500 km,南北宽约400 km。

我国沙漠与沙漠化土地总面积,1949 年为66.7 万km2,到1985 年扩大到130.8 万km2,2005 年为174 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8.1%。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 万km2,并且每年还以2 460 km2 的速度扩展。

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形成,除了因力作用而造成沙丘前移入侵的自然因素以外,过度的农耕开垦、超载牧、砍伐采挖、工业交通建设等人为因素造成植被破坏更为普遍。

有一组统计数字很能说明问题。

造成我国土地沙漠化原因:森林过度采伐占32.4%,过度放牧占29.4%,土地过分使用占23.3%,水资源利用不当占6%,沙丘移动占 5.5%,城市、工矿建设占0.8%。

可以看出,我国近几十年来的土地沙漠化绝大部分(占95%)是人的因素造成的。

草地植被一般是有较强的自我保持和修复能力的,其实质就是人类活动尚未超越自然资源的负荷限度,在天然植被自我恢复能力的调节下,生态系统保持着动态的平衡,环境相对稳定。

但是当破坏的程度达到某种极限时,这种保持和抵抗力便变得极为低下,草地沙化的速度便是惊人的,如残布消冰,一撕即破,一触即溃。

自然生态一经破坏,要想恢复则是很难的,其付出的代价可能是破坏时短期收获的百倍、千倍,所用的时间可能需一个世纪以上。

在人口膨胀的今天,要想恢复到一个理想的良性局面恐怕已是梦想。

在夏秋季节,西北地区风是干热的,没有一点水汽,草地上植物以沙蒿等小半灌木或深根系劣质的苦豆子为主,伴着黄沙在烈日下失去了绿色,呈现灰茫茫的景象;在冬春季节,几乎裸露的草地是浮沙、浮尘的世界,狂风不停地肆虐,风借沙势,沙助风威,就地起沙。

风沙打的人睁不开眼睛,呼吸困难,风力强劲时达6~8 级,能见度只有10~20 m。

春天过后,过去优质平缓的以甘草、针茅为优势建群种的草地,几乎全部变成了平缓的沙梁。

过去深陷的草地道路统统填平,公路被聚起的沙丘阻断。

草地是流沙的世界,面临着很快全面沙化的危险。

大量资料表明,我国北方的大面积草地,经历了上个世纪60~70 年代的垦殖及80 年代后的垦殖和超载过牧,退化、沙化面积由过去的30%左右上升到70%以上。

目前,我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

草原过牧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乱采滥挖等破坏草原的情况时有发生,荒漠化面积不断增加。

变劣的生态环境使许多地区失去了生存条件,牧民的贫困化程度加重,很多牧民沦为了生态难民。

草原开垦不仅仅破坏了草地植被,也破坏了整个草原生态环境这个大系统,破坏了当地的小气候。

为了为数不多的3~5 年粮食收获,我们付出了环境资源上的沉重代价,如果能够客观地面对眼前事实的话,不能不承认草原开垦是得不偿失的短视行为。

事情到此还远没有结束,人类的认识运动也不可能经过了一次就可以完结。

希望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宁夏2003 年实施了草地的全面封山禁牧,部分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

封山禁牧3 年来草地植被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然而气候是如此的干旱,群众讲“:以前只要南方有台风,北方就会降雨。

现在既使南方有台风,北方也不会降雨,只刮风不下雨。

”干旱带南扩了,大气候变坏了。

若干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下大力气进行资金投入,努力实施草地生态恢复建设工程,收效也是显著的。

2005 年 6 月,国家林业局曾宣布,全国沙化土地整体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由过去的破坏大于治理变为治理与破坏相持,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

然而实际情况并不容乐观,大的生态环境依旧。

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超载的人口,结合多年来的不适宜的滥垦、滥牧、滥采、滥挖掠夺式的经营利用,草地生态毁坏了,大气候变干旱了,人们自己毁坏了自己的家园。

这里有自然的原因,有人为的失误,造成的局面和后果是严峻的。

2 对策与思考草地生态的保持恢复建设、持续利用是一个复杂而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非局部和阶段性行为就能解决问题,必须在国家高度重视的前提下,坚持政策的长期稳定性,动员全社会力量,全民行动,长期坚持才能奏效。

2.1 国家高度重视, 科学规划, 坚持政策的长期稳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把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摆上重要的日程,制定(修订)了《草原法》、《森林法》、《防沙治沙法》、《水土保持法》、《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作为今后长期发展必须遵循的规范,坚决贯彻执行,同时,加大了生态治理经费投入。

地方省、市、县各级政府根据当地实际,出台了相关政策,制定了具体规划,并努力加以实施,收效也是明显的。

问题在于,在超载的人口面前,在人们习惯的作用面前,在恶劣的生态环境面前,生态环境的治理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伴随着人类发展的永久工程,必须长期坚持。

在国家科学的国土利用规划治理的前提下,地方制定出具体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政策措施长期坚持实施,保证规划在实际工作中的统领作用,保持政策的长期稳定性,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意志而转移。

将草地生态建设作为考核各级党委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加以落实。

通过不断地教育引导,草地建设利用科学知识的普及应用和法律法规的保证,通过加大投入和有效的奖惩措施等真正使草地生态的保护建设利用变为全民的自觉行动和共同努力的目标,事情才能办好。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避免边治理、边破坏,破坏速度大于治理速度,局部治理,整体破坏;阶段治理,长期破坏局面的存在。

2.2 退耕还林还草, 适度载畜, 建立科学合理的草地建设利用制度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口转移安置、退耕还林还草、适度载畜、休牧轮牧季节性放牧、科学养畜、舍饲养畜等行之有效的综合配套措施,缓解草原压力。

合理利用草原资源,提高牲畜出栏率,获得较可观的经济效益,降低越冬种群数量,缓解草畜矛盾;逐步建立和完善草地放牧制度,实行禁牧休牧制度、基本草地保护制度和草畜平衡制度等。

加大对非法开垦草原、破坏草原基础设施的查处力度,提高草原使用者和全社会的草原保护法律意识,走依法治草之路。

通过退耕还林还草、适度载畜、禁牧轮牧、季节性利用,严禁滥牧、滥垦、滥伐、滥采等保护措施,逐步恢复退化草地的综合功能和生产能力。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关系,坚决杜绝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破坏性的经济发展。

首先要保护好沙区现有植被,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3 国家加大草地生态治理经费的投入走国家投入与全民共建的道路,如对牧区严格限制载畜后对牧民的适当粮食补贴;草地牧草补播、人工种草种子、种苗的储备,无偿供给。

加大对封沙治理、人工降雨等的投入;对个人封沙造林已见成效的实行国家验收回购等,以保证全民对草地的治理建设。

抓一些关系全局的恢复生态工程,努力实施,力求实效。

对一些已经收到明显实效的重大项目,应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实施,确保取得预期效果。

切实处理好防沙与治沙的关系,预防为主,积极防治,通过生物和工程措施加大防沙治沙力度,防止沙漠的进一步扩张,保卫人类的生存空间。

2.4 运用生物措施遵守客观规律沙化草地生态恢复工程的目的在于恢复原来的植被与改善自然环境条件,而植被群落特征是恢复演替程度的重要指标与研究内容,对植被演替规律的认识,特别是研究破坏生态系统自然恢复与植被重建的过程和机理,是植被管理、利用改造和生态恢复的基础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我国沙区地域辽阔,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极大,必须因地施策,因地制宜,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灌、草、乔相结合,生物措施与机械沙障工程措施相结合,实行综合治理。

在年降水300~400 mm 的半干旱及部分干旱地区,可以依靠自然降水,营造以灌木为主的林草植被,因为灌木具有庞大的根系,比草更耐旱。

如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年均降水量仅有100 多mm,仍分布着大面积的以梭梭为主的灌木林。

毛乌素沙地、利尔沁沙地的主体部分年降水量都在400 mm 以下,杨柴、柠条、沙柳、沙棘、黄柳等灌木树种都长得很好,甚至像樟子松这样的乔木树种也长势不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