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2019上海地理等级考模块二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基础知识1

(完整word版)2019上海地理等级考模块二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基础知识1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专题7 自然资源的特征与分类主要自然资源(一)气候资源1.光照资源1)含义:太阳直接辐射2)衡量指标:年太阳辐射总量(焦耳/平方米·年)和年日照时数3)影响因素:纬度: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度大,光照时数多,光照资源丰富地形:海拔高,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光照时数长,光照资源丰富气候:阴雨天、云雾天较多的地区,光照资源较少4)分布世界分布:最丰富的地区位于各大陆南北回归线附近(副高控制,降水较少),以及亚欧大陆中部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气候干燥)。

我国分布:最丰富的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纬度低,晴天多;海拔高,大气稀薄);最少的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地形封闭,水汽含量大,云雾天气多)2.热量资源1)含义:某地区在特定条件下所提供的热辐射(辐射收支差额)2)衡量指标:气温、积温、无霜期积温:日平均气温高于某一指标温度期间的温度累积总和,常用≥10℃或≥5℃的积温来衡量无霜期:一地春季最后一次结霜日至秋季最早一次结霜日之间的天数3)影响因素:纬度(纬度越低,热量资源越丰富)、海拔(海拔越高,热量资源越缺乏)4)分布:我国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位于海南岛,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比较少。

3.水分资源1)含义:大气降水和地面湿润状况2)衡量指标:降水量和干燥度(一个地区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3)影响因素:降水和气温4)分布:一般情况下,水分资源的分布与降水分布大体一致;降水较少的区域,如果气温,蒸发微弱,也可能成为湿润地区,如北极地区和我国三江平原。

(二)水资源1)含义:广义(水圈的全部水体);狭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2)衡量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总降水量-总蒸发量)3)空间分布:取决于降水量的空间分布4)季节分配:取决于不同气候类型降水的季节变化均匀(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气候)、不均匀(季风气候、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三)土地资源1)含义:目前或可预见的将来可供农林牧业或其他各业利用的土地2)分布:亚洲:耕地面积第一,人均土地资源较少欧洲:耕地比重最大,土地利用率最高非洲:干旱土地比重大,开发潜力较低北美:耕地大部分布在美国南美:地势平坦,水热组合较好,耕地开发潜力大(四)生物资源1.森林资源1)三大热带雨林区2)两大亚寒带针叶林区2.草场资源1)热带草原:非洲、南美洲、大洋洲2)温带草原:亚欧大陆和南北美洲3)国家:美国中西部、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牧场畜牧业)(五)矿产资源1.分类:按性质与用途可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与能源矿产三类2.分布马来西亚—锡矿;南非—金矿、钻石;智利—铜矿;江西大余—钨矿;内蒙古白云鄂博—稀土矿(六)能源资源1.分类1)常规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2)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2.分布1)煤炭: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俄美中三个国家煤炭储量占全世界储量一半以上2)石油:两大产油带。

其一,沿地中海经中东、我国西部至印度尼西亚;其二,环太平洋(阿拉斯加—加拿大—美国西海岸—委内瑞拉—阿根廷)四、我国主要自然资源(一)煤炭资源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大别山—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地区,其中新疆、内蒙古、山西、陕西拥有全国煤炭储量80%以上。

(二)石油资源我国全国共分为6个含油气区:①东北和华北地区②陕甘宁和四川地区③新疆、青海、甘肃西部地区④东南10省区⑤西藏区⑥海上含油气区(三)天然气资源我国陆上天然气主要分布于西部和中部地区已探明储量集中于渤海湾、四川、松辽、准噶尔、莺歌海—琼东南、柴达木、吐鲁番—哈密、塔里木和鄂尔多斯等地(四)森林资源我国三大林区:1)东北林区: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2)西南林区: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云贵高原、横断山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3)东南林区:主要分布于江南丘陵、浙闽丘陵以及台湾、海南岛的山地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方松杉林和热带季雨林五、我国自然资源利用的基本特征(一)总量大,种类较齐全(二)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相对紧缺(三)多种资源品质较差(四)空间分布不均衡(五)开发强度大(六)利用效率低专题8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一、自然资源的内涵自然资源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并能为人类所利用的自然要素。

它们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基础,是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的来源,是生产布局的重要条件和场所。

二、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一)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农业无法摆脱对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的依赖工业对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的依赖性也很强(二)自然资源影响产业布局自然资源条件对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分布产生重要影响资源条件也制约工业的分布,煤铁资源丰富的地区工业比较发达(三)自然资源影响产业结构自然资源的优势条件往往形成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特色马来西亚—橡胶业;古巴—制糖业和烟草加工业;秘鲁—渔业内蒙古——乳畜产品、羊绒;新疆—长绒棉、瓜果;东北地区—钢铁、重型机械三、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一)不均匀性1.各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具有不同的规律性2.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资源组合特征3.启示:因地制宜布局产业,发挥自然资源组合优势;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国际资源(二)有限性1.总量有限制a)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是矿产资源)数量有限b)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速度超越其更新速度,或者由于人为原因破坏其再生条件,也会在一定时期内(甚至永久)成为不可再生资源2.开采有限制3.启示: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4.自然资源管理a)法制管理建立和健全自然资源法律体系,明确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自然资源管理主体、管理体制及不当利用的责任等。

b)经济管理实施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使用许可制度,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c)协调管理建立协调机构统筹政府各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产业部门与政府部门之间、区域之间的自然资源利用关系5.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a)保护资源的再生条件保护生物资源的再生条件,主要体现为对物种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资源再生条件的最好办法。

土地资源的保护最重要的是保护基本农田。

b)节约利用资源建立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体系c)综合利用资源加强对石油、煤炭、木材的综合利用,对伴生、共生矿种加强综合勘探、综合开发d)重复利用资源主要是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的重复利用e)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包括太阳能、地热、风能、生物能、海洋能、核能和氢能等。

(三)综合性各种自然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成为综合的资源系统。

启示:在开发一种自然资源时,必须考虑对其他自然资源和整个自然环境的影响。

要注意保护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恶化。

专题9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一、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广泛性、突发性、频发性、群发性、破坏性二、地质灾害(一)地震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沿南北美洲西海岸,经勘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至我国台湾岛和菲律宾群岛直到新西兰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从印度尼西亚西部、缅甸经我国横断山区、喜马拉雅山地区、中亚西亚到地中海。

(二)崩塌:岩石崩解而塌落,常由地震、地下水溶蚀而引起(三)滑坡:斜坡上的土体、岩石整体下滑条件:岩体内部有软弱面或破裂面,岩体有临空面,外部存在诱发因素(地震、暴雨、建筑过重或破坏坡脚稳定等)(四)泥石流:山区沟谷中,由暴雨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

成因:乱垦滥伐、筑路修渠我国是多山国家,山区地质构造复杂,降水等外力条件变化多样,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断加剧,地质灾害非常严重。

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山区及南部丘陵地带,其中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江南丘陵和西北的山区较多。

三、气象、气候灾害(一)洪涝灾害成因:主要由流域内持续、集中降水而引起,凌汛、海啸、风暴潮有时也引发洪涝分布:我国洪涝灾害主要集中于东部季风气候区(二)旱灾成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和地表径流水位大幅下降,造成农作物和牧草严重减产或绝收,人畜饮水困难,即形成旱灾。

分布:旱灾常发生在降水变化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非洲撒哈拉以南和西亚地区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我国有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春旱)、华南(秋旱)、西南(秋旱)、江淮(伏旱)(三)台风发生在热带、亚热带洋面(5°~20°)的强热带气旋,西太平洋是台风形成最多的区域我国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等沿海地区是频繁遭受台风灾害的地区台风灾害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造成(四)寒潮冬季冷高压反气旋引起的大范围剧烈大风降温天气现象,常伴有雨雪、冰冻等灾害天气影响我国的寒潮三条路径东路(115°E以东),由西伯利亚东部南下,经中国东北地区和日本海、朝鲜,进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

中路(105—115°E),从贝加尔湖附近,经我国河套地区南下,直达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

西路(105°E以西),从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和中国新疆北部,经河西走廊、西藏高原东侧南下。

(五)霜冻在最低气温高于0℃的较温暖季节,由于夜间辐射降温导致的植物遭受短时间低温冻害。

我国霜冻主要发生在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的早秋与晚秋。

四、我国自然灾害发生与分布的主要特点(一)灾害种类多样,发生频繁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变化剧烈——气象灾害多发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多山且地质环境复杂——地质灾害频发西部干旱,东部湿润——具备多种病、虫、鼠、草害滋生和繁殖的条件,生物灾害严重(二)成灾人口多,灾情严重(三)地域分异明显旱灾——黄淮海平原和东北平原洪涝——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松辽等流域,珠江流域中下游和太湖流域台风——东南沿海地区雪灾、大风、寒潮——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地震——辽南、华北、西北、西南泥石流——西南山地地区,川滇黔交界地带多发五、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诱发或加剧自然灾害(结合自然环境整体性特点)举例:山区乱砍滥伐——加剧水土流失,诱发滑坡、泥石流灾害——水库、河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自然灾害的群发性)下游平原地区围湖造田——减弱或失去对干流径流的调节能力——加剧洪涝灾害六、防灾减灾的对策(一)发展科技,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二)加强防灾减灾意识教育(三)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社会保障体系(四)加强生态建设七、防灾减灾的步骤(一)灾害预防(二)灾害预报(三)灾害监测(四)救灾赈灾(五)灾后重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