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的大佛集我把全国各地的大佛集中在这里,作个简单介绍:乐山大佛位于峨眉山东31公里的乐山市,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坐像,是东山最著名的景观。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
当时,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于此汇合,水流直冲凌云山脚,势不可挡,洪水季节水势更猛,过往船只常触壁粉碎。
凌云寺名僧海通见此甚为不安,于是发起修造大佛之念,一使石块坠江减缓水势,二借佛力镇水。
海通募集20年,筹得一笔款项,当时有一地方官前来索贿,海通怒斥:“目可自剜,佛财难得!”遂“自抉其目,捧盘致之”。
海通去世后,剑南川西节度使韦皋,征集工匠,继续开凿,朝廷也诏赐盐麻税款予以资助,历时90年大佛终告完成。
佛像高71米,是世界最高的大佛。
大佛头长14.7米,头宽10米,肩宽24米,耳长7米,耳内可并立二人,脚背宽8.5米,可坐百余人,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称。
灵山大佛坐落于无锡马山秦履峰南侧的小灵山地区,该处原为唐宋名刹祥符寺之旧址,大佛所在位置系唐玄奘命名的小灵山,故名灵山大佛。
大佛采用锡青铜材料铸造,除因青铜件持久永恒外,更重要的是青铜艺术是源于石器时代的古典艺术精粹,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极为灿烂的一部分.青铜艺术的古朴素雅和优美细致,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地位。
灵山大佛的主要数据资料如下:1、灵山大佛通高88米,佛体79米,莲花瓣9米。
2、灵山大佛佛体(不含莲花瓣)由1560块6-8毫米厚的铜壁板构成,焊缝长达30余公里。
3、灵山大佛铸铜约700吨,铜板面积达九千多平方米,约一个半足球场大小。
4、由于高科技的运用,灵山大佛能抵御14级台风和8级地震的侵袭。
灵山大佛的塑造,依据佛经如来三十二形相的记载完成。
大佛慈颜微笑,广视众生,右手"施无畏印"代表除却痛苦,左手"与愿印"代表给予快乐,均为祝福之相,整个佛像形态庄严圆满,安详凝重而细致,显现佛陀慈悲的法相。
云冈大佛是云冈石窟的那尊露天大佛,大耳垂肩,祥和地屹立风雨中一千多年。
它的形象常常出现在画册之中,是云冈的标志。
大同市在公元5世纪初,是北魏的都城,当时称为平城,至5世纪末迁都洛阳,在近百年间,这里一直是中国北方封建统治的中心。
初期的北魏王朝非常崇信佛教,并奉为国教。
文成帝继位后,首先恢复佛法。
云冈石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由当时一位著名和尚奉文成帝之命,役使了数以万计的劳动人民和雕刻家动工开凿的。
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65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前后用了约30年的时间才基本上完成了这个浩大的艺术工程。
整个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53个,大小造像51000多个。
石窟雕刻的题材内容,基本上是佛像和佛教故事。
石窟中最大的佛像是第五窟三世佛的中央坐像,俗称云冈大佛,高达17米。
佛像形态端庄,是中原文化传统的表现手法;但其脸部形象:额宽、鼻高、眼大而唇薄,却具有外域佛教文化的某些特征。
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南郊12公里处的伊河两岸。
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多在伊水西岸。
数量之多位于中国各大石窟之首。
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
当时孝文帝于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
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
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
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
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大佛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
天坛大佛是一座位于香港大屿山宝莲寺前木鱼峰上的佛像,坐落于海拔520米的昂坪。
佛像坐在二百六十八级的石阶上,由202块铜片组成(佛身160块、莲花三十六块、云头六块),高26.4米,连莲花座及基座总高约34米,重250T,坐于三层祭坛上,是世界上最大的户外青铜座佛。
天坛大大佛之基层分三层次第而上,第一层面积10,000平方尺,第二层8,000平方尺,第三层6,000平方尺,其底座与北京天坛圆丘相似,故名“天坛大佛”。
京灵山大佛中原鲁山大佛总高208米(其中身高108米,莲花座高20米,金刚座高25米,须弥座高55米)。
佛眼高为1.9米,宽3.9米;佛手高19米,宽9米,厚5米。
佛像用铜3300吨,黄金108公斤,特殊钢15000多吨,表面积11300平方米,用13300块铜板焊接而成,为世界第一大铜铸立佛。
建于现代。
烟台南山大佛(释迦牟尼)——世界第一锡青铜铸大坐佛。
南山大佛位于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南山旅游区的南山大佛,高38.66米,重380吨,选材锡青铜铸造,由232件佛体、108块莲花瓣、302个发髻、共642块锡青铜铸件组合而成这座举世罕见的锡青铜释迦牟尼大坐佛,堪称目前世界第一铜铸大坐佛。
东汉永平七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西域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两位传法鼻祖“引慈云于西极,注发两于东垂”,在中岳嵩山首创了堪称华夏第一菩提道场的中国嵩山大法王寺。
大法王寺历经千年沧桑与世事变幻,至清末民初已是一片残垣断壁。
1986年释延佛大和尚顺天应时,修复扩建了大法王寺,俾使楼宇殿阁金碧辉煌、巍然庄严,重现了当年皇家寺院的风范。
为此,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田纪云作了“重兴大法王寺”的题词。
鲁山大佛建于现代,中天毗卢遮那大佛身高108米,莲花座高20米,金刚座高25米,须弥座高15米,总计高度为168米。
其中金刚座内分为三层,每层具有九个殿,三个拜佛台,每个拜佛台皆有300平方米,气势之雄伟,前所之未有。
其外层上部为飞天造型,中部为万佛龛,下部正南为三座巨门。
其下则为须弥座,占地面积6680平方米。
佛身用黄铜、紫铜2700吨、黄金600公斤,为抗震、防风、防灾以3700吨钢材作为内部的支撑结构。
尽管佛像如此巨大,但其造型却呈现出一种微妙含容而灵动飘逸、光颜巍巍而妙相不可言喻的形态,真可谓“当惊世界殊”矣。
蒙山大佛,又名西山大佛,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0余公里处的蒙山。
据史籍记载,这尊大佛是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二年(551)始凿,经五个皇帝,《北齐书》记载在《后主恒纪》中:“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历26个春秋之后,自北齐全国的工匠们晋阳西山大佛终于建成了。
2008年全面修复,向游人开放。
西藏聂唐寺石崖壁画大佛像聂唐寺虽然很小,但是对于西藏的佛教传播却很重要。
从贡嘎机场乘车进入拉萨,在离拉萨大约20千米左右的地方,公路北面有一座朴素整洁的寺庙,这就是聂唐卓玛拉康度母神庙,也称聂唐寺。
公元11世纪西藏刚刚经历灭佛活动和动荡,佛教的传播受到很大影响。
公元1046年,藏传佛教后宏期著名祖师阿底峡,由弟子仲敦巴等迎请到聂唐,在这里收徒传法整整九年,1054年圆寂于此处。
门徒专门修了聂唐寺,供奉阿底峡大师尊奉的能言度母神像,附近的佛塔安葬着阿底峡大师的部分骨殖。
荣县大佛位于四川省自贡市荣县城郊1公里处的东山大佛寺内,大佛依山崖凿成,通高36.67米,是一尊如来佛像,号称四川第二大佛,其头部长8.76米,肩宽12.67米,脚宽3.5米。
大佛的头顶上方有一道石条卷拱护罩,上刻“大开觉路”四字;崖顶上还有砖阁一座,远看像在戴在大佛头顶上的宝冠。
大佛前有阁楼遮盖,以使佛身免遭风雨浸蚀,阁楼也是大佛寺的主体建筑,把大佛从肩部以下遮得严严实实。
因此,虽然要入寺内仰望才能看到大佛全貌,给瞻仰者带来不便,但却保护了大佛佛体不受外来的破坏,至今保存完好。
荣县大佛开凿于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完工于公元1092年,历时八年始完工。
江苏连云港医山大佛,建于现代。
台湾彰化八卦山大佛建于1956年,仿日本奈良大佛造型,名列台湾八大景观之一。
云南弥勒县锦屏山的弥勒寺,始建于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至今已三百七十多年历史了,它既是弥勒县的一个佛教圣地,同样也是一个旅游胜地和一处规模较大的佛教建筑群体。
弥勒大佛就是此间的具有代表性建筑之一。
原来的弥勒寺已经破败不堪,现在的弥勒大佛是1999年在寺庙原址的基础上修建的。
在锦屏山上,南怀瑾先生亲笔题词的云南弥勒大佛(弥勒布袋相)佛光普照。
佛像高19.99米。
一组弥勒大佛:百子戏弥勒(江苏无锡灵山)江苏无锡灵山大佛风景区百子戏弥勒全景大型青铜艺术珍品“百子戏弥勒”位于无锡灵山大佛下阿育王柱广场右侧,弥勒佛高3米,宽7.8米,重9吨。
喜庆吉祥,深受游客喜爱。
斜倚而卧的弥勒神情和蔼,笑容可掬。
在弥勒硕大的身体上,塑有整整一百个正在嬉戏耍闹的小顽童,各个形神各异,栩栩如生。
他们有的在叠罗汉、有的杂耍、有的拔河、有的掏耳、有的滚打、有的在拿小树枝捅弥勒的肚脐、更有调皮的竟然在弥勒身上撒尿。
百童散布弥勒周身,令人忍俊不禁。
一百个嬉戏玩耍的孩童攀爬在笑眯眯的弥勒背上,给肃穆的灵山平添了几分活泼。
管理员:感谢“宇の航”同学的热心完善,谨此致谢~济南千佛山弥勒大佛安徽安庆小龙山石刻弥勒大佛北京十方普觉寺卧佛北京的卧佛著名的有西山卧佛,该寺唐代称兜率寺,元代称昭孝寺、洪庆寺,清代称十方普觉寺,俗称卧佛寺。
寺中本来有两尊卧佛,一为香檀像,唐朝贞观年造,一为铜像,元英宗“冶铜五十万斤”(实际是约54吨)铸造。
香檀像已不在,铜像安卧寺中。
复兴门外鹫峰寺俗称卧佛寺,旃檀佛像很著名。
现在似已拆除,佛像不知去向。
东花市有卧佛寺,《析津日记》说:“卧佛寺,……后殿卧佛,长丈余,有十余像,环立肩背后。
”有人测量,佛长七米多,比香山卧佛还长两米。
卧佛寺被拆除。
佛像搬迁到法源寺。
亚洲第一卧佛浙江新昌大佛寺的亚洲第一卧佛--双林石窟卧佛,这座被佛教界权威、资深人士称为惊世之作的中国第一石窟卧佛,是当代洞窟艺术的杰出典范。
大佛寺创始于东晋永和初年(公元345年),卧佛殿四周绿荫绕抱,自然山体连绵起伏,与一千五百多年前的江南第一大佛——石弥勒佛,大佛寺内利用原有山体开凿30年,雕刻成一尊卧佛。
卧佛静躺在须弥莲宝座之上,佛像身长三十七米,高九米。
这卧佛是当代洞窟卧佛中最大的一座南朝文学家刘勰誉之为“不世之宝,无等之业,旷代之鸿作”,后世称之为“江南第一大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