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地理填空题:划线部分(每空1分,共计20分)中国文化的形成的总体特征:双源并出、合二为一、延续性。
窑洞是黄土地区,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而挖掘的拱形穴居式住宅。
窑洞按构筑方式可分为三种:靠崖窑、平地窑、锢窑。
一颗印式民居是昆明等地区由汉、彝先民共同创造,最早在昆明地区流行起来,它的基本规则为“三间两耳倒八尺”。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密切相关,是客家人营造的“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
住房多采取“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格式。
干栏居是一种将房屋同桩柱架离地面的宫室形式。
上层住人,下层用作圈养家畜或置放农具。
此种建筑可防蛇、虫、洪水、湿气等的侵害,主要分布在气候潮湿地区。
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多依山就势而建。
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藏族人民居住建筑形式。
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层,因外观很像碉堡。
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中国饮食文化圈可以分为: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中北地区饮食文化圈、西北饮食文化圈、黄河中游饮食文化圈、京津与黄河下游饮食文化圈、长江中游饮食文化圈、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西南地区饮食文化圈、东南地区饮食文化圈、青藏高原地区饮食文化圈。
东北十怪包括有:烟囱安在山墙根、窗户纸糊窗外、四块瓦片头上盖、反穿皮袄毛朝外、十七八岁姑娘叼个大烟袋、大缸小缸腌酸菜、草坯房子篱笆寨、下晚睡觉头朝外、养活孩子头吊起来、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火盆土炕烤爷太、吉祥喜庆粘豆包、百褶皮鞋脚上踹、提妖降魔神仙舞(就是跳大神)、豪饮啤酒论箱买陕西十大怪:“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也是菜:碗盆不分家:手帕头上带: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座椅子蹲起来:睡觉枕石块:秦腔吼起来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计18分)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制度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强制性,权威性,缓慢变迁性,相对独立性。
行为文化:以民风和民俗出现的,是人们日常心理和社会意识的反映精神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文化心态在观念心态上的反映。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人类活动所创造的文化在起源、传布方面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文化生态学:是指用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理论研究文化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是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因果的互相作用。
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的结果,是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地表痕迹,是文化赋予一个地区的特性,他能直观地反映出一个地区的文化特性。
文化源地:通常指人类文化和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祥地。
简答题:简述题(共6题,共62分)1.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意义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人类的各种活动都要直接或间接地与自然地理环境发生联系。
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意义有以下三个方面:? 1.1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活动的场所或空间。
? 多数气候适宜、生态环境适宜且形较平缓的陆地是利于大规模人口定居的。
利于人类生活的地方是有限的,在世界人口日益增长的形势下,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
? 1.2.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物质生产和生活的资料。
? 自然界中凡是人类需要的都是人类的资源,人们已经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有利于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而且也保存了未来人类开发利用更多自然资源的可能性。
? 1.3.自然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源泉。
? 大自然不但给予了人们美的感受,还可以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力量,慰籍人们疲惫的心灵。
2.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是通过作用于人文环境整体或其他要素,进而作用于文化要素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各要素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作用是地理环境作用于文化发展的最初根源。
? (1)地理环境影响生产力的结构和布局? (2)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的存亡和社会的兴衰、影响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变迁? (3)地理环境对自然性的民族性格的影响3.试用文化生态学分析哈尼族的梯田文化。
哈尼族的土地利用方式? 在比较寒冷阴湿的高山保存着茂密的原始森林? 在气候温和的中半山是哈尼村落的主要分布地? 从村寨边至山脚河谷的整个下半山,为层层的梯田。
? 这种土地利用格局既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关,又反映出人类认识、利用自然规律以及适应、改造自然的能力。
? 中半山冬暖夏凉,气候适中,不似高山阴湿,冬季寒冷,且多野兽,也不不似低谷炎热潮湿且多毒蛇、昆虫,瘴疠流行。
? 定居于此,既能上山打猎,有易于下山种田,因此哈尼族在中半山的阳坡建造房屋,形成村落。
? 还有利于喝到清洁的水,又可以把生活中产生的有机物随着流水流到稻田里,增加肥料。
? 下半山气候暖湿,适于稻谷生长,有利于获取更多的食物。
? 哈尼族这种依据山势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使梯田错落有致,互相沟通,层层相叠,挂满山间。
梯田间还修有道理,行走方便,便于农作物的运输。
? 他们在长时间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与环境和谐的关系? 建筑特点的形成是与自然环境和梯田农业密切相关的。
以土夯成墙。
屋顶的一半是平的,可以作为晒台,另一半则是厚重的草顶。
? 晒台既可以晒稻谷,晾衣服,又是休闲的地方。
而草顶则使得这些亚热带山区的住房冬暖夏凉且干燥通风。
? 哈尼族梯田文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
? 文化创造发展的过程充满了人类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适应和改造自然世界的实践。
? 只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地方文化才能得到最优的持续发展路径。
?4. 文化景观的特性? 1.3.1 物质与非物质属性难分? 1.3.2 空间尺度不一,但文化价值同等? 1.3.3 同类景观异形于单一景观多义? 1.3.4 多景观综合体现文化体的整体特性? 1.3.5 文化景观的时代性?5.为什么说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折射物。
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包括人类对自然景观的所有可辨认的改变。
自然环境是绝大多数文化景观形成的基础或背景条件,人类在改变自然景观、创造文化景观的同时,必然会或多或少地遗留下适应或改造自然环境的诸多痕迹。
因此,文化景观常常是自然环境的折射物。
? 首先表现为同类文化景观的地域差异。
? 其次,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的折射作用还表现在一地各类文化景观都镌刻着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 第三,表现为诸多文化景观所展示的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6.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背景? 1.1 偏居一方的地理位置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1.2 内部的开阔、连通性? 1.3 幅员辽阔的文化领地与各地巨大的环境差异? 1.4 适于农耕的中国自然地理环境7. 分析地理环境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多元一体格局?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自成一独立的地理单元,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以中央集权和小农经济为本质特征的封建结构体系得到高度完善和充分发展,大统一的思想观念深入民心,多元一体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理格局逐步成型并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鲜明特色。
? 1.1 地理环境的封闭性? 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始于秦汉时期。
但是,早在夏、商、周三朝就已形成了松散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雏形。
“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夏、商、周的天子是所属众多诸候的共主。
与此同时,大统一的思想开始在中国萌芽。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以及孔子所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都是大统一的思想。
? 第二,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内地农耕社会即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水系所流经的地区是地理条件最好的地区,地势低平,交通往来方便,水热资源丰富,农业经济发达,易于构成统一的核心。
? 第三,内地农耕社会先进的经济、文化对周边地区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凝聚力和前述内向性相结合,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各族间联系的纽带。
? 第四,大河(黄河、长江)流域需要中央集权政府执行公共工程的职能。
水利事业的发展与封建专制的强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 因此,自秦汉以来,中国虽然不只一次地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但每一次的分裂都形成更高强度的统一。
无论分裂还是统一的斗争,都没有超出这个封闭地理环境之外,正是这种封闭性,使各种力量在同一空间里消长,最后结果是统一占了上风,亦即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8. 中国文化区域差异的背景自然地理环境背景? 南暖北寒,南湿北旱? 西高东低,东临大洋? 自然灾害较多社会环境背景? 北方多战事? 首都主要在北方? 东南一带经济较发达9.中国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在中国,南北差异是文化区域差异的主旋律:? ⑴哲学思想:南老北孔。
? ⑵经学:? 南究义理约简,得其英华;北重考述深芜,穷其枝叶。
? ⑶佛理上:? 禅宗上是南宗贵顿悟,北宗将渐修。
? ⑷书法:? 南书文雅,北书雄健;北书以骨胜,南书以韵胜。
? ⑸姓氏上:? 华南,陈;如广东叫陈志强的人最多;长江流域,李;北方,王。
? ⑹语言上:南繁北齐? 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划一? ⑺语调上:南细北爽;? 南方人说话比较婉约,北方人比较直率? ⑻文学上:南骚北风? ⑼戏曲:南柔北刚? ⑽武术:南拳北腿? ⑾犯罪:南骗北抢? 南方多智力型经济案件,北方多暴力型抢劫案件? ⑿文武:南文北武? 南方多文才,北方多武将? ⒀饮食:南米北面,南甜北咸,南细北粗南方人爱米食,北方多爱面食? ⒁园林建筑:南敞北封?? ⒂经济政治:南经北政:? 南方经济文化发达,北方政治军事活跃10.中国民居建筑文化的特点群体性和伦理性:? 封建社会中给传统建筑打下伦理性的烙印。
? 京城: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在省、州、县等行政中心,衙门处在全城中心区位。
? 以南为正,以南为尊。
? 季风气候是以南为正方位观的自然基础。
南向可以采光,可以躲避北方吹来的寒风。
? 等级礼仪意识强化了这种方位观。
? 负阴抱阳是我国风水的基本准则,其核心就是南向为正。
“南檐纳日冬天暖”。
组合规律:? 以间为单位,以院落为单元,再以纵横两个方向组成坊或街,最后组成村庄或者城市。
建筑取材民居建筑取材:? 多以木结构为主体,中国东部地区,地处温带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生长较多的木材。
这样取材就便利,施工快捷,造型轻盈,适宜平原、山地,河谷等地行和气候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