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最新推荐------------------------------------------------------学生社会调查报告 2005年7月7日至8月7日,我在北京《家庭育儿》杂志情感版编辑部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
相对来说,这是一次专业不对口的社会实践,因为就编辑部的工作性质来说更适合中文专业的同学。
而且当初我也正是因为怀着对中文的强烈兴趣,自己找到杂志社的主编谷禾先生,以求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和文字能力。
我在编辑部的这一个月时间里,我跟随身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谷禾、艾龙、王淑红三位老师看到、学到、体会到许多东西。
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文字功底、写作水平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也从这个专业不对口的实践岗位上学到不少我们公共管理专业内的经验与知识,对我来说真可谓受益匪浅。
而这些是在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家庭育儿》杂志情感版与《健康必读》、《科教文汇》、《畜禽养殖》、《幸福宠物》、《健康导报》同属一家公司,各份杂志(报纸)都有自己独立的编辑部与发行部,但是有统一的办公室、广告与外联部门,受公司的统一领导。
五报一刊虽然分属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医药促进会、中老年保健专业委员会三个实体,但是交由一家公司来办可以大大地减少办报成本,一定程度上共享客户、代理、广告等资源,提高运行效率,增加效益。
1/ 12 由若干份报刊杂志子统统构成的公司是一个完整的、层次分明的系统。
其中,各报刊杂志相对独立,而与广告、外联等部门又存在很强的联系性,相关性。
各个部门都有自己明确的权限,同时各份杂志报刊都有独立的利益。
这样一来,在公司充分授权的情况下,各份报刊杂志在职人员的经济利益便于报刊的经营业绩挂钩,广告、外联也与其本身的广告赞助分额挂钩,这样便可很大限度的调动公司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公司的办公室综合调度、处理各单位的经营,这就大大减少了公司经营的成本,而对广告、外联的共享更可以增加公司的收入。
当然,在管理的各种目的中,效益是最根本的目的,对于杂志社这个经济实体来说亦是如此。
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也是杂志社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对我实习所在的《家庭育儿》情感版杂志来说,国内还有好几份类似的杂志,比如《知音》、《婚姻与家庭》、《爱人》等等。
因此在这块蛋糕上也存在着很激烈的竞争。
众所周知,《知音》、《婚姻与家庭》等杂志都是创办了几十年的老杂志,常年的经营已经使这些杂志有了很好的名声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而《家庭育儿》情感版还处于上升期。
本杂志的做法是,一方面提高杂志稿件的总体质量,我所在的编辑部不但从众多的来稿中精挑细选真情、感人、文笔优美的稿件,还要经过各位编辑认真反复地编辑和校对。
而美编也一直努力地改进杂志的视觉效果。
另一方面依托公司的客户资源搞好发行工作。
这也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益。
·社会调查报告格式·社会调查报告怎么写·中学生社会调查报告·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范文最新推荐------------------------------------------------------ 杂志社的管理工作对我影响颇深,而自我管理方面的实践体会也让我深有感触。
上班的时间是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九点到下午五点。
杂志社的地址在朝阳区的安贞桥附近,我必须挤以拥挤闻名中青院的300路车上下班。
大约一个小时的路程。
平时在学校,如果早上没课总要睡个懒觉,很晚才起床。
现在却必须每天都要早早起床,早早去挤公交车。
虽然九点钟上班,时间看似来得及。
但这必须忽略堵车的因素,我应该有更加充分的时间,以免吃到把自己搞得很狼狈。
这对我的时间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仅仅是早上的起床时间。
比如何时吃饭,何时睡觉都要有新的安排。
周一到周五的上班,对自己洗衣服、运动等事项的时间也有很大的影响。
平时的课表随着学期的结束作废,考试表也跟着作废,我重新给自己安排了一个时间表。
早上六点钟起床,半小时洗漱、放松、整理,六点半吃早饭,七点钟等公交车(等车大约十五分钟,坐车一个小时),八点半左右到单位,十五分钟清理办公室卫生然后开始工作,十二点钟吃午饭,午休半小时,一点半上班,五点下班,六点半吃晚饭,七点半跑步半小时,九点钟上网两小时,十一点睡觉。
开始时虽然实习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兴奋感,但是这种生活方式的突然改变给自己带来很大的不适应。
另外,周六周日的安排也有了新的改变。
总体说来,由于上班的时间比较固定,所以时间的安排也比较固定;自己专心致志的进行自己的时间活动,没有了那么多的社会、社团活动打乱自己的时间安排。
时间管理只是自我管理的一个方面。
实习期间我自己也有学习的计划3/ 12和安排。
杂志社编辑部是一个相对比较轻松的部门,每个月只需很短的时间出杂志就够了,其余的时间便处于相对轻松的状态。
虽然需要坐在办公室上班,但是属于自己安排的时间还是很多的。
而对我们来说,由于紧紧是参加社会实践,有一些较困难的工作便无需又我来做,平时也就是审稿、改稿和校刊。
因此我自己安排的时间就相对更多。
我花出很多的时间向编辑部的三位老师学习。
通过以往的经验和这次实习,我越来越感到社会和市场真正需要的是拥有多种能力、掌握多种知识的人才,因此通过一个月的实习掌握一个编辑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与技巧便成了我社会实践最明确也最重要的目标。
我很快学会了一些编辑知识,也参与一些主要的编辑工作。
在社会实践中我越来越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经济利益为中心的社会完全不同于学校里,人际关系是相当重要、也是相当复杂的。
特别是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一切都不熟悉的情况下尤其要搞好人际关系。
公司下属的这几种杂志都在同一层楼上,这边让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去与他们交往和交流。
平时对他们的尊重和对工作的虚心使我很快融入了他们。
尤其是几个年轻的大哥哥大姐姐,不但教我们怎样搞好工作,还教我们怎样与领导相处。
我还与他们谈起学校的生活和学习,听听他们的建议。
到后来简直就像学校里打成一片的同学一样亲密。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也从专业以外的角度更加深刻的认识了公共管理。
不仅学到了许多文字处理的知识,学到了如何交往,还学到了一些公共管理的实践经验。
相信这对我以后的发展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范文最新推荐------------------------------------------------------俗话说的好:“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希望,是花朵…”。
所以,城里的大人们千方百计地为“希望们”能茁壮成长创造最佳的条件:小学生负担太重,该给他们的书包“减减肥”;中学生的知识面不宽,要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很多孩子娇生惯养,生活能力差,要让他们多接受“磨难教育”。
我国有80%的居民生在农村,那里的孩子也是父母的命根子,那么,那里的小学生也有很多压沉书包的参考书吗?他们的全面素质如何?样样农活都能干,他们还需要“磨难教育”吗?走向田野,看看那些“花朵们”在干什么,听听那里的同龄人说些什么,再拿我们自己与他们作个比较,或许能引起我们大家的一些思考……我的家乡江苏省灌云县东王集乡离县城不过二十里,那里没有城市高楼林立的压抑,也没有马路上的喧嚣,这或许是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
带着看看农村孩子受教育情况,问问他们今后的打算及他们与城市差距何在等问题,我选择了本村十个组中的两个组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10—20岁的年轻一代,主要以谈话或间接询问等方式进行了解,具体情况如下:小学(10—13岁) 初中(14—16岁) 高中、职专及其他(17—21岁) 47(人) 34(人) 34(人)5/ 12对于小学生,我并没有很深入地去问,只是从表面上进行了了解,比如:“上学累吗?”“想不想上学”“作业多不多”,当问到将来想不想上大学等,结果有90%以上的孩子很想留学校里,他们根本没有城市里孩子的那么多课外习题,更不用去什么补习班,是真正的“无忧无虑”的童年,而每个孩子都能流露出对“成为大学生”的向往,家长们也有80%左右希望孩子们能接受高等教育,问其原因,无非是“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忙土地”。
这些孩子年龄尚小。
家长也尚未在真正意义上考虑孩子的将来,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
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被问及有没有想过让孩子早点学外语,或者学一样“乐器”时,他们的回答是:“到哪里学呀?他(孩子)也没想学。
”对于初中生,也只问问他们“学校老师上课好不好”、“有没有搞素质教育”。
了解他们现有知识的广度。
课余都干什么及毕业后的打算。
50%的学生觉得,虽然老师上课讲时能听懂,但有时看书却看不懂;另一半同学甚至听课都有些吃力。
对于素质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令人失望,只有十多个同学从电视上听说过有这回事。
34名学生中只有三四个对四大名著有所了解,他们家中没有购买很多好书的经济实力,便互相交换着看或去老师家借书看。
大部分同学读过的课外书只有小说。
对于为什么不看名著的回答,有20%的同学反映“看不到”,而80%的学生竟说没意思、不喜欢。
95%以上的同学平时不关心国家大事,对于世界局势则更无从说起。
那他们平时都在干什么?在被调查者当中,有90%以上的学生回家要做家务,其中有一半的同---------------------------------------------------------------范文最新推荐------------------------------------------------------ 学却并不是这样,听其他人讲,许多人都是地地道道的网虫,据调查,有些家长是“赌王”,天天都坐在牌桌上,久而久之,孩子们也学会了,真是“无师自通”。
其中竟有一位18岁的女孩,这是一个本该不倦汲取知识的年龄,可孩子们却走向与自己不相称的赌桌,真是让人痛心疾首。
初中生34人上高校继续就读 14人上大学4人上高中10人毕业后打工 14人已成家 5人因身体状况欠佳辍学 1人说起将来的打算,每个人开头都是“也想上高中”,但是家长们考虑的更多:“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供不起”、“还是早点儿有份安定的工作吧”、“中专也可以转城市户口”……。
当然,孩子们也很体谅父母:“家里田多”、“上高中,大学要很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