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第十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对儿童缺乏基本关注。
➢父母对孩子流露出厌烦 、不想搭理的态度。
• 儿童具有较高的冲动 性和攻击性。
• 不顺从。 • 很少替人着想,对人
缺乏热情与关心。
• 青少年时期可能出现 不良行为。
四、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
① 父母的性格、爱好、教育观念及对儿童 发展的期望
② 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宗 教信仰及父母之间的关系状况等
5. 5岁是幼儿需要发展的关键期。
如何引导学前儿童的需要?
1. 满足合理的需要,激励个性积极性的 发展。
2. 制止不合理的需要,引导个性积极性 正确的发展。
3. 形成新的需要,促使个性积极性继续 发展。
二、学前儿童兴趣的发展
• (一)学前兴趣的发展特点 1. 兴趣广泛 2. 兴趣的给哦差异和年龄差异 3. 直接兴趣占主导地位 4. 兴趣比较肤浅,易变 5. 兴趣可能出现不良指向性
• (二)出现了主导能力的萌芽和比较 明显的类型差异
• (三)智力结构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
学前儿童能力的差异
• (一)能力类型的差异 • (二)能力发展水平差异 智力超常儿童和智力落后儿童 • (三)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人才早慧、中年成才、大器晚成
学前儿童能力的培养
1. 正确了解儿童能力发展水平 2. 指导儿童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 3. 激发儿童的兴趣 4. 组织儿童参加各种活动 5. 能力与个性其他品质的良好配合 6. 教育好能力异常的儿童
2、父亲对孩子学习的影响
• 智力发展 • 学习成绩 • 学习品质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师幼互动
• 师幼互动是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信息和 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是教师和幼儿 之间的互动关系。
• 双向、交互的影响
良好的师幼互动的表现
a. 创设良好的师幼互动心理环境 b. 给予幼儿平等的言语权,促进师幼积极互
三、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 响
1、父母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
2、父母对儿童的要求和控制程度
教养方式
I. 权威型 II.专断型 III.放纵型 IV.忽视型
权威型父母
➢对孩子态度积极肯定,
尊重孩子意见和观点, • 孩子多数独立性较
鼓励孩子表达想法并参 强,善于自我控制
与讨论。
和解决问题。
➢对儿童提出明确要求, • 自尊感和自信心较 并坚定实施规则,对孩 强。
(一)学前儿童需要的种类
1. 生理的需要 2. 活动的需要 3. 交往的需要 4. 受人尊重的需要 5. 认识的需要 6. 欣赏美的需要
• (二)学前儿童需要的特点 1. 幼儿需要结构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2. 幼儿各年龄的优势需要是有集中强 度较大的需要组成的。
3. 幼儿需要的发展具有不同步性。
4. 幼儿需要的发展具有集约性和扩散 性。
气质类型
• 胆汁质:
• 多血质:
• 感受性较弱,耐受性、 • 感受性较弱,有很强的耐受 敏捷性、可塑性均强, 性、兴奋性、敏捷性和可塑 兴奋强于抑制,外向; 性,外向;
• 直率、热情、果敢、精 • 活泼好动、思维敏捷、反应
力旺盛、行动迅速。
迅速、热情、喜欢与人交往
• 情绪易冲动,心境变化 、兴趣易变换、适应力强。
• 掌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社会性比较( 即从与别人的比较中对自己做出评价) 、自我检验(狭义的自我评价)。
• 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 1. 依从性和被动性 2. 表面形和局限性 3. 主观情绪和不确定性
• 提高自我评价能力的策略: 1. 成人对儿童的评价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 2. 通过交往活动提高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 3. 加强儿童交往中的个别指导
学前儿童性格的塑造
1. 重视家庭因素和发挥家长作用。 2. 树立良好榜样。 3.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4. 引导参加集体生活和实践活动。 5. 巩固良好的性格特征,克服不良的性
格特征。
第五节 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 概念: •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
必须具备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 性心理特征。
学前儿童自我调节的发展
• 自我体验 • 自信心 • 自我控制
• 个性最核心的特征:性格,反应一个人 对现实的稳定性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 方式。
自我意识系统
• 自我认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道德品质、行为 、社会行为方面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和评价,是自 我意识在认知方面的表现。
• 自我体验是人在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时产生的情 绪体验。它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价,是自 我意识在认知方面的表现。
动 c. 调整角色,换位思考,提高师幼互动质量
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师幼互动
1. 转变教师角色意识,适当调整教育行为 2. 尊重幼儿,以对话方式建立民主、平等
的师幼关系
3. 重视教师和幼儿之间积极、充分的情感 发展
4. 师幼互动中教师深入、有效的参与能收 到很好效果
5. 让教师成为促进师幼互动的支点
5、让教师成为促进师幼互动的支点 ① 尊重理解幼儿、寻找沟通点,把握兴
子不良行为表示不快。 • 喜欢与人交往,对 ➢高控制、情感上偏于接 人友好。
纳和温暖的教养方式。
专断型父母
➢父母要求孩子无条件遵 循有关规则。
• 儿童大多缺乏主动性
➢对儿童缺乏热情的、否定

胆小、怯弱、畏缩、 抑郁
的情感反应,很少考虑儿
童自身的愿望和要求。 • 自尊感、自信心较低
➢常对儿童违反规则的行为 • 不善于与人交往。
• 狭义: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联系 • 广义: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
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二、亲子交往的作用机制
1、家长→儿童 家长主动,儿童被动 2、儿童→家长 儿童主动,家长被动 3、儿童 家长 双方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 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必须依赖互动 的亲子交往活动。
• 父母和儿童都是交往的主体。
趣点 ② 挖掘闪光点,欣赏赞美幼儿 ③ 理解幼儿想象,产生师生共鸣现象
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
同伴关系
• 定义: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 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 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 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 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一、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意义
A. 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促 进其社会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
沉默寡言、情绪稳定且不 于观察细节、内省、自制
易外露、注意稳定较难转 。
移、善于忍耐。
• 孤僻,行动迟缓,多愁善
• 往往被动,保守,行动迟 感,敏感多疑,抑郁,胆
缓,缺乏生气。
小退缩,缺乏自信。
• 薛宝钗
• 林黛玉
• 气质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变化最缓慢的。 • 幼儿期儿童的气质岁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不同气质类型的儿童教育策略
婴儿自我认识发展阶段
• 主体自我的发展: 第一阶段(5~8个月),无我状态。 第二阶段(9~12个月),初步的主体自我。 第三阶段(12~15个月),主体自我发展。 • 客体自我的发展: 第四阶段(15~18个月),客体自我初步发展。 第五阶段(18~24个月),客体自我形成。
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马瑞
学前1701、1702
在美国, 一个家族的始祖康乃狄克州德高
望重的著名哲学家嘉纳塞·爱德华。由于他重 视子女的教育,并代代相传,在他的八代子孙中 共出了1位副总统、1位外交官、13位大学院长 、103位大学教授、60位医生、20多个议员等。 在长达两个世纪中,竟没有一人被关、被捕、被 判刑的。
• 自我监控是个体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主动的掌握 ,它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自我意识在意志方 面的表现。
个性的特征
1. 整体性 2. 开放性 3. 稳定性 4. 独特性
第二节 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 一、学前儿童需要的发展 需要的定义: 需要是个体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即在 一定社会和教育的要求或自身要求下产 生的对于一定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如何引导学前儿童良好兴趣
1. 为发展儿童的兴趣和爱好创造条件 2. 发展儿童的已有兴趣 3. 培养儿童的基本兴趣 4. 培养儿童的特殊兴趣爱好 5. 培养和引导而他的好奇心
第三节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 定义:气质及其类型质是人心理活动动力 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 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速度(如言语速度、思 维速度等)、强度(如情绪体验强弱等) 、稳定性(如注意集中的时间长短)和指 向性(如外向或内向)等方面的持点和差 异组合。
③ 儿童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
父亲在家庭中的作用
父亲的作用是惩戒。 父亲为孩子提供参照。 父亲是家庭中的社会,又是社会中
的家庭。
五、父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1. 父亲对孩子个性的影响 2. 父亲对孩子学习的影响
1、父亲对孩子个性的影响
• 以身作则 • 父亲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 • 亲情和坦诚 • 长期的严格要求
另一个家族的始祖是纽约州的马克斯· 莱克,他是个臭名昭著的赌棍加酒鬼,开设赌 馆,对子女教育不闻不问。在他们八代子孙 中有7个杀人犯、65个盗窃犯、324个乞丐, 因狂饮天亡或成为残废者的多达400多人。
有其父(母)必有其子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
一、亲子关系概念
•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也可以包含隔代亲人的关系。
B. 同伴交往是学前儿童机及情感的重要后盾。 C. 同伴交往能促进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D. 同伴交往有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发生发展
• 婴儿很早能够对同伴的出现和行为做出反应。 • 大约2个月时,婴儿能注视同伴;3-4个月时
,婴儿能够互相触摸和观望;6个月时,能彼 此微笑和发出“咿呀”声音。 • 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最初只是集中在玩具或物 体上。 • 2岁以后,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游 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