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造地质学往年期末试卷及其参考答案

构造地质学往年期末试卷及其参考答案

2015-2016 学年第二学期构造地质学期末试卷( A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一、是非题(每小题 1 分,共15分,对打√,错打×)1、在岩石圈中,碎裂岩系列断层岩形成深度大于糜棱岩系列断层岩。

()2、岩层的视厚度大于其真厚度。

()3、在同一个节理系中,所有节理均形成于同一构造应力场。

()4、岩层的视倾角小于真倾角。

()5、斜层理一般出现在岩浆岩体中。

()6、在纵弯褶皱中,层间小褶皱可用来确定岩层顶底面和地层层序。

()7、顶厚褶皱由褶皱的弯流作用形成。

()8、蠕变和松弛都与时间无关。

()9、在地质图上,水平岩层的出露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1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岩层厚度越大,越容易发生褶皱。

()11、在同沉积断层中,一般埋藏越深,断距越小。

()12、流劈理一般出现在变质岩中。

()13、同一岩石的抗剪强度大于其抗压强度。

()14、在隔槽式褶皱中,向斜宽缓,背斜紧闭。

()15、剪切节理与其应力场的σ1 和σ3斜交,与σ2 平行。

()二、填空(每空0.5分,共15 分)1、按轴面倾角结合两翼产状,可把褶皱分为、、2、三种板块边界的类型是3、逆断层组合类型有、4、变形岩石中的小型线理有5、野外识别断层的标志有6、褶皱要素有7、根据断层走向与所在褶皱轴向的关系可把断层划分为、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4 分)1、断层断距2、共轴递进变形3、滑劈理4、背斜枢纽5、塑性变形6、横弯褶皱7、平移断层8、层理9、构造置换10、递变层理11、等厚褶皱12、mechanical basis for analysis of geological structures四、问答题(每题 5 分,共25 分)1、叙述正断层的一般特征及其组合类型,并绘出其图示。

2、野外利用哪些特征可确定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方向?3、野外如何识别剪节理和张节理?4、简述角度不整合的特征、形成过程及构造意义。

5、简述纵弯褶皱中弯滑作用的一般特征。

五、综合读图题(共21 分)1、利用岩层中的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确定岩层顶底面(图1、图2)。

(4 分)2、指出剖面中断层组合的名称(图3)。

(3 分)3、根据给出的断层旁侧断层派生应力椭球体的σ1-σ3 主应力椭圆确定断层的动向(图4)。

( 3 分)4、分析地质图,恢复构造发展史,并作A—B 剖面图(图5,比例尺1:10000,地面平坦,地面高程50m)。

(11 分)图1图2图52015-2016 学年第二学期构造地质学期末试卷(B)班级学号姓名成绩一、是非题(每小题 1 分,共15分,对打√,错打×)1、在地壳中的断层带中,断层糜棱岩的形成深度较断层碎裂岩大。

()2、粒级层理一般出现在岩浆岩体中。

()3、断层面的视倾角小于其真倾角。

()4、等厚褶皱一般发生在相对强硬岩层中。

()5、在变形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同一岩石的抗剪强度大于其抗拉强度。

()6、岩层强度越低,越容易产生等厚褶皱。

()7、张节理与形成其的应力场的σ1 垂直,与σ3平行。

()8、岩石变形过程中的蠕变和松弛现象都与时间有关。

()9、在地质图上,倾斜岩层的出露界线与地形等高线斜交。

()10、在横弯褶皱中,层间小褶皱可用来确定岩层顶底面和地层层序。

()11、在同沉积断层中,一般埋藏越深,断距越小。

()12、流劈理一般出现在变质岩中。

()13、岩层的视厚度小于其真厚度。

()14、在复背斜中,一般中间小背斜的核部地层较两侧小背斜的核部地层新。

()15、库伦剪切破裂准则说明,剪切破裂面的产生不只与剪切面上的剪切应力有关,还与剪切面上的正应力有关。

()二、填空(每空0.5分,共15 分)1、按褶皱转折端的弯曲形态,可把褶皱分为、、2、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全球板块可划分为、、、六大板块3、正断层组合类型有、、4、变形岩石中的大型线理有、、、。

5、根据安德森的断层模型,设定岩石内摩擦角为36°度,三个主应力σ2 直立、σ1 南北向、σ3 东西向,则形成的断层性质为,断层走向为和,倾角为。

6、褶皱要素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4 分)1、铅直地层断距2、递进变形3、流劈理4、背斜枢纽5、雁行褶皱6、剪切褶皱7、逆断层8、牵引构造9、叠加褶皱10、柱状节理11、深大断裂12、contact relationships of strata四、问答题(每题 5 分,共25 分)6、野外如何识别断层的存在?其中的构造标志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7、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如何对其进行研究?8、在野外地质测绘中,剪切节理和张节理如何识别?9、在侵入岩体中,如何识别次生节理与原生节理?10、简述述纵弯褶皱中弯滑作用的一般特征。

五、综合读图题(共21 分)1、利用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确定岩层顶底面(图1、图2)。

(4 分)2、利用派生构造确定断层两盘的动向(图3)。

(3 分)3、根据同沉积断层的特征,判断图中断层在哪些地层中为同沉积断层(图3)。

4、阅读分析地质图,恢复构造发展史,并作A—B剖面图(图5,比例尺1:10000,地面平坦,地面高程60m)。

(11 分)图1图2图 3 图4图5构造地质学模拟试劵 A 及参考答案班级学号姓名成绩一、是非题(每小题 1 分,共15分,对打√,错打×)1、褶皱虚脱现象常出现在横弯(纵弯)褶皱中。

(× )2、同一岩石的抗剪强度高于其抗拉强度。

(√ )3、柱状节理一般出现在沉积岩(玄武)区。

(× )4、岩层的真倾角永远小于视倾角(大于)。

(× )5、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中、小型次生地质构造(√ )6、粒级层理一般出现在岩浆岩(沉积)中。

(× )7、理论上,剪切破裂面平行于最大主应力轴。

(× )8、在同一组节理中,各节理性质相同。

(√ )9、蠕变和松弛都与时间有关。

(√ )10、在地质图上,直立岩层的出露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相交)。

(× )1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岩层越厚,露头宽度越小。

(× )12、同沉积断层中,地层越老,断距越大。

(√ )13、侵入岩体中的纵节理属张节理。

(√ )14、平行褶皱一定是等厚褶皱。

(√ )15、矿物生长线理属(A)b 轴线理。

(× )二、填空(每空0.5分,共15 分)1、大型线理类型有石香肠构造、窗楞构造、铅笔构造、杆状构造。

2、在侵入岩体中,按与原生流动构造的关系,可把原生节理分为横节理、纵节理、层节理、斜节理、边缘张节理、边缘逆断层。

3、褶皱的组合类型有穹隆与构造盆地、雁行褶皱、复背斜与复向斜、隔档式褶皱和隔槽式褶皱4、确定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标志地层新老、牵引构造、擦痕及反阶步、正阶步及矿物生长纤维、羽状节理、断层岩。

5、褶皱要素有核部、枢纽、转折端、翼、轴面、褶轴、脊及脊线。

6、按节理走向与岩层走向间的关系,可把节理分为走向节理、倾向节理、斜向节理、顺层节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 分)13、褶皱枢纽在褶皱的各个横剖面上,同一褶皱面的各最大弯曲点的联线。

14、递进变形在同一动力持续作用的变形过程中,如果应变状态发生连续的变化,这种变形称为递进变形。

15、滑劈理切过先存流劈理的鳞片变晶结构面。

16、断层滑距断层两盘对应点之间的实际距离。

17、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在地质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形18、深大断裂平面延伸长、切割深度巨大、具有长期活动历史的断裂。

19、隔槽式褶皱背斜宽缓、向斜紧闭的平行排列的褶皱组合。

20、构造置换在构造变形过程中,一种构造被另一中构造替代的现象。

21、层理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现出来的一种成层构造。

22、最大主应变轴应变椭球体中最大拉伸应变方向。

四、问答题(每题7 分,共28 分)1、野外如何识别断层的存在?答题要点:地貌标志:断层崖、断层三角面、错断的山脊、山岭和平原的突变、串珠状湖泊洼地、泉水的带状分布、水系特点;构造标志:地层错断、构造不连续、构造强化、断层面及滑动标志;地层的重复和缺失、岩浆活动和矿化标志;岩相和厚度的急变。

2、野外如何鉴别张节理和剪节理?答:剪节理的特点:产状稳定,沿走向和倾向延伸较远;节理面较平直光滑,有时有擦痕;可穿切砾石和砂粒等粒状物体;常由两组节理构成X 型节理系;主节理常由羽状微裂面组成;尾部有三种变化形式:折尾、菱形结环和节理叉。

张节理的特点:产状不稳定,延伸不远,多短而曲折;节理面粗糙,无擦痕;常绕过砾石和砂粒等粒状物体;常有明显张开;常组合成树枝状、网络状;尾部常呈树枝状、多级分叉、杏仁状结环及各种不规则形状。

3、纵弯褶皱中的弯滑褶皱作用有什么特点?要点:各单层有各自的中和面,而整个褶皱没有统一的中和面;纵弯褶皱引起的层间滑动是有规律的,一般背斜中个相邻的上层相对向背斜转折端滑动,各相邻的下层向则相对向相反方向,即向相邻向斜的转折端滑动,层间滑动在强硬岩层中,翼部可形成剪节理、层面擦痕,转折端可形成虚脱现象,两个强硬岩层所夹的韧性岩层可产生层间小褶皱,这类层间小褶皱可用来确定相邻岩层的滑动方向。

4、简述正断层的一般特征与组合类型,它一般发育在怎样的地质背景下?要点:正断层是断层上盘沿断层面相对向下滑动的断层。

产状一般较陡,大多在45 度以上,且以60-70 度最为常见。

大型正断层的陡直断层面向地下深处常常变缓。

正断层带内岩石破碎相对不太强烈,角砾岩多带棱角,超碎裂岩较不发育,通常没有强烈挤压形成的复杂小褶皱等现象。

组合类型有:地堑,地垒,阶梯状断层,环状和放射状断层,雁列式断层,块断式断层。

正断层一般产生在区域拉张构造背景下。

五、读图题(共22 分)1、利用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确定岩层顶底面(图1、图2)。

(4 分)2、利用派生构造确定断层两盘的动向(图3、图4)。

(4 分)3、分析地质图,简述图区地质构造特点和构造发展史,并作A—B 地质剖面图(图5,比例尺1:10000,地面平坦)。

(14 分)图 1 图2图3 图4分析:该地质图中出露地层从老到新有:D1、D2、D3、C1、C2、J1、J2,地质图中J1 底面为一角度不整合面,其下的构造层发育一背斜构造,背斜核部位于图区中部,核部地层为D1 ,两翼地层对称分布有D2 、D3 、C1 、C2 ,褶皱轴NE-SW 向延伸,背斜NW 翼向NW 倾斜,倾角35 度,背斜SE 翼SE 倾斜,倾角60-65 度,西翼缓东翼陡,为一典型斜歪背斜,背斜轴面向NW 倾。

同时该构造层在背斜SE 翼还发育一纵向逆断层,断层NW 倾,倾角25 度。

该构造层褶皱与断层形成时代在C2 之后,J1 之前。

上构造层由J1、J2 构成,构造变动轻微,地层近水平。

构造发展史:该区在D1 后下沉连续沉积了D1 、D2 、D3 、C1 、C2 地层,C2 后该区受NW-SE 向侧向挤压上升,产生了NE-SW 向的背斜和逆断层,造成沉积间断并遭受剥蚀,J1 后该区下沉接受沉积,连续沉积了J1J2 地层,在J1 与老地层间产生了一角度不整合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