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内考题附答案

中内考题附答案

中内考题附答案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第三章脾胃系病证胃痛一、名词解释1.胃脘痛2.吐酸3.嘈杂二、填空1.胃痛的病变脏腑关键在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最为密切,初起病位在__________兼可旁及于__________,病久则主要在__________,或__________同病,或__________同病。

__________也与之相关,无论病因病机如何、病变脏腑多寡,__________为其基本病机。

2.治疗胃痛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题1.在明以前的中医文献中与“胃痛”病名相混淆的是:()A.心痛B.胃痞C.胁痛D.胆胀E.腹痛2.下列症状对胃痛和胁痛的鉴别诊断最具价值者为:()A.疼痛的性质B.疼痛的部位C.疼痛的持续时间D.疼痛的诱因E.疼痛的兼证3.脾胃虚弱,胃痛不止脱肛者,治疗首选方为:()A.理中丸B.香砂六君子汤C.驻车丸D.人参养营汤E.补中益气汤四、简答题1.胃痛如何与真心痛、胃痞、腹痛相鉴别?2.谈谈吐酸的辨证及治疗。

3.谈谈嘈杂的分证论治。

五、论述题1.试述胃痛的病因病机。

2.试述胃痛的辨证施治。

六、病例分析患者李某,男,60岁。

反复胃脘部隐痛不适10余年,近日劳累后加剧,疼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减,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写出证候分析、诊断、证型、治法和方剂。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胃痛是指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的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称为胃痛,又称胃脘痛。

2.吐酸即泛吐酸水或口中发酸,是指胃中酸水上泛。

若随即咽下称为吞酸,若随即吐出者称为吐酸。

3.嘈杂是指胃中虚空,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证。

二、填空1.胃肝脾胃肝脾肝脾肝胃肾“不通则痛”2.理气和胃止痛三、单项选择题1.A 2.B 3.E四、简答题1.(1)与胃痞相鉴别。

胃痞与胃痛部位同在心下,胃痞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以满为患,病及胸膈;胃痛则以痛为主证。

(2)与真心痛相鉴别。

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剧痛,动辄加重,且痛引肩背,常有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较急;胃痛部位在胃脘,病势不急,多为隐痛、胀痛等,常有反复发作史。

(3)与腹痛相鉴别。

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证,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

2.(1)热证泛吐酸水,时作时止,兼见心烦易怒,咽干口苦,不思饮食,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清肝泄火,和胃降逆。

方用左金丸。

(2)寒证泛吐酸水清稀,兼见脘闷纳呆,饮食不慎则益甚,胃脘喜暖喜按,四肢不温,疲倦无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滑,脉细弦。

治宜温中健脾。

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吴茱萸汤。

3.(1)胃热嘈杂,兼见胸闷痰多,心烦少寐,口干喜冷饮,嗳腐吞酸,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或滑数。

治宜清热和中。

方用黄连温胆汤。

(2)胃虚嘈杂时作时止,兼见口淡无味,食后脘胀,神疲肢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宜健脾和胃。

方用香砂六君子汤。

或胃阴不足的证侯表现。

治宜益胃养阴。

方用益胃汤。

(3)血虚嘈杂,兼见面白无华,心悸头晕,少眠多梦,形体消瘦,肌肤不泽,舌质淡,脉细。

治宜益气养血和中。

方用归脾汤。

五、论述题1.(1)外邪犯胃寒邪、暑热或湿浊之邪客胃,使气机壅滞,和降失司,而致胃脘作痛。

(2)饮食不节纵恣口腹、饥饱失调、寒热不适、偏嗜烟酒或服伤胃药物,皆可伐伤胃气,使气机失调而作胃痛。

(3)情志不畅气郁恼怒,肝失疏泄条达,横犯脾胃,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气血阻滞则胃痛;或忧思焦虑,脾胃运化失司,升降失常,气机不畅而致胃痛。

(4)脾胃虚弱劳倦太过,失血过多,或久病不愈,伤及脾胃,或身体素虚,脾胃不健,运化无权,气机阻滞而致胃痛。

2.(1)胃气壅滞胃脘胀痛,食后加重,嗳气,兼见纳呆少馨,嗳腐等明显伤食病史,或由感受外邪病史并伴有风寒、风热、暑湿等表证,舌质淡,苔薄白或厚腻,脉滑或兼浮、浮数。

治宜理气和胃止痛。

方用香苏散。

若伤食者加焦三仙、焦槟榔等。

(2)肝胃气滞胃脘胀痛,连及两胁,攻撑走窜,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兼见喜太息,不思饮食,精神抑郁,夜寐不安,舌苔薄白,脉弦滑。

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用柴胡疏肝散。

(3)胃中蕴热胃脘灼热,得凉则减,得热则重,兼见口干喜冷饮,或口臭不爽,口舌生疮,甚至大便秘结,腑行不畅,舌质红,苔黄少津,脉滑数。

治宜清胃泻热,和中止痛。

方用泻心汤合金铃子散。

(4)肝胃郁热胃脘灼热,痛势急迫,兼见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喜凉饮,烦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

治宜清肝泻热,和胃止痛。

方用化肝煎。

(5)瘀血阻滞胃脘疼痛,状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而拒按,兼见病程日久,胃痛反复发作,面色晦暗无华,唇黯,女子月经衍期,色黯,舌暗有瘀斑,脉涩。

治宜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

(6)胃阴不足胃脘隐痛或隐隐灼痛,兼见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干不思饮,咽干唇燥,大便干结或腑行不畅,舌体瘦,质嫩红,少苔或无苔,脉细而数。

治宜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用一贯煎或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

(7)脾胃虚寒胃脘隐痛,遇寒或饥时痛剧,得温熨或进食则缓,喜暖喜按,兼见面色不华,神疲肢怠,四末不温,食少便溏,或泛吐清水,舌质淡而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宜温中健脾。

方用黄芪建中汤。

六、病例分析证候分析:胃病日久,累及脾阳,脾胃阳虚,故胃脘部隐痛,疼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减;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虚弱,肌体失养,故神疲,四肢倦怠;脾虚不运,转输失常,故纳呆,便溏;脾阳不振,寒湿内生,饮邪上犯则吐清水;舌淡,苔白,脉虚弱皆为脾胃虚弱之变化。

诊断:胃痛。

证型:脾胃虚寒。

治法:温中健脾。

方剂:黄芪建中汤加减。

痞满一、名词解释痞满二、填空1.痞满的病位主要在_________,病变脏腑在_________,但与_________密切相关。

2.痞满的病机关键在于_________障碍,致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发生痞满。

3.痞满的转归有二:一是痞满病人经过正确的调治,多能_________;二是少数病人由于失治误治,或治疗不当,发展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三、单项选择题1.“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载于:()A.《景岳全书》B.《内经》C.《类证治裁》D.《伤寒论》E.《医学正传》2.下列痞满病因的叙述以何者最为恰当()A.胃痞的成因以实邪为主B.胃痞的成因以脾肾阳虚为主C.胃痞的成因以心肾阳虚为主D.胃痞的成因有虚实之分,两者常互为因果E.胃痞的成因以肝肾阴虚为主四、简答题痞满如何与胃痛、鼓胀、胸痹相鉴别?五、论述题1.试述痞满的病因病机。

2.试述痞满的辨证及治疗。

六、病例分析患者蒋某,女,58岁。

自述平素常有脘腹不舒,痞塞满闷,心烦易怒,喜长叹息,恶心嗳气,大便不爽,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苔薄白,脉弦。

写出证候分析、诊断、证型、治法和方剂。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痞满是指由于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出现以胸腹痞闷胀满不舒,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为主证的病证。

按部位分为胸痞、心下痞等。

心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又称胃痞。

二、填空1.胃脘脾胃肝脾2.脾胃功能障碍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3.痊愈胃痛胃癌虚劳三、单项选择题1.D 2.D四、简答题痞满应与胃痛相鉴别。

胃痛起病可急可缓,病程可短可长,症状以疼痛为主,常兼有泛酸、嘈杂等证,且胃脘部可有压痛;痞满发病较缓,病程较长,症状以满闷为主,常兼见嗳气等证,胃脘部按之不痛。

痞满应与鼓胀相鉴别。

鼓胀病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常见腹部皮色苍黄,甚则青筋暴露;痞满病在胃脘,以自觉满闷,而外无胀大之形为特征。

痞满应与胸痹相鉴别。

胸痹属胸阳痹阻,心脉瘀滞,失常为患,以胸闷、胸痛、心悸、气短为主证,可偶有脘腹不舒;痞满则为脾胃气机升降失职所致,以心下痞满为主证,常兼见胸膈不适。

五、论述题1.痞满的病因病机为(1)表邪入里外邪侵袭肌表,治疗不当,误用攻里泻下,脾胃受损,外邪乘虚内陷入里,结于心下,阻塞中焦气机,而成痞满。

(2)饮食中阻饮食不节,影响脾胃受纳运化,食滞中脘,胃失和降,痞壅不通,发生痞满。

(3)痰气壅塞脾胃运化失健,不能运化水湿,湿聚生痰,痰凝气滞,壅塞中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为心下痞满。

(4)情志失调忧思太过伤脾,恼怒太过而伤肝,肝脾气机郁滞,升降失常,引起痞满。

或悲忧气郁,惊恐气乱,导致气机逆乱,升降不利而痞满。

(5)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薄弱,中气不足;或饮食劳倦,饥饱失常,损伤脾胃;或病后胃气未复,均可使脾失健运,气机不利,胃失和降,发生心下痞满。

2.痞满的辨证及治疗是(1)邪热内陷胃脘痞满,灼热急迫,按之满甚,兼见心中烦热,渴喜冷饮,身热汗出,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宜泻热消痞,和胃开结。

方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2)饮食积滞嗳腐吞酸,脘腹满闷,痞满不舒,按之更甚,兼见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苔厚腻,脉弦滑。

治宜消食导滞,行气除痞。

方用保和丸。

(3)痰湿内阻胸脘痞满,恶心欲吐,兼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身重肢倦,或咳嗽痰多,口淡不渴,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

治宜除湿化痰,理气宽中。

方用平胃散合二陈汤。

(4)肝郁气滞脘腹不舒,痞塞满闷,胸胁胀满,嗳气则舒,兼见心烦易怒,时作太息,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苔薄白,脉弦。

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消痞。

方用枳术丸或四逆散合越鞠丸。

(5)脾胃虚弱脘腹不舒,痞塞胀满,时缓时急,喜温喜按,兼见不知饥,不欲食,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脉沉弱。

治宜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方用补中益气汤。

(6)胃阴不足脘腹痞闷,嘈杂,兼见饥不欲食,恶心嗳气,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宜养阴益胃,调中消痞。

方用益胃汤。

六、病例分析证候分析: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中焦气机失畅,故脘腹不舒,痞塞满闷,喜长叹息,恶心嗳气,大便不爽;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故痞满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心烦易怒,苔薄白,脉弦,皆为肝气郁滞之象。

诊断:痞满。

证型:肝郁气滞型。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消痞。

方剂:四逆散合越鞠丸。

腹痛一、名词解释腹痛二、填空1.腹痛是指________以下,________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2.腹痛的成因,不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端,其病机不离________,各病因之间常相互联系,或相兼为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