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程纲要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程纲要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郑州四中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物理》上册
课程名称:八年级上册物理课程纲要
授课时间:65课时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上期)
授课教师:常丽胡光明
一、课程目标
在对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学生、八年级教师备课组情况以及学校课堂教学文化和教学资源,特制定以下课程目标:
1. 会用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参照物的概念、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的概念。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知道声音的反射,计算简单的回声测距的问题;知道音调、响度、音色;简述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分别是如何改变音调和响度的。

知道噪声强弱的等级,列举噪声的危害,会区分控制噪声三种途径的事例。

会列举或者识别声传递信息、能量的事例。

3.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会画简单的光线;用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知道反射现象,知道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会画简单的反射光路图,会区分生活中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会描述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知道折射现象,知道折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会画简单折射光路图;列举红外线、紫外线的在生产、生活中的事例,了解光的散射的有关知识。

4.会区分凸透镜、凹透镜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会画出特殊光线通过透镜的光路图;认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会描述实像和虚像的区别;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照相机、投影机、放大镜的成像原理;了解眼睛的构造、显微镜和望远镜。

5. 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会区分熔化、凝固、液化、汽化、升华和凝华现象,并判断吸热、放热;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6.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意义,会查密度表.会量简的使用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
(一) 课时安排
整体把握教材分享课程纲要科学之旅(1课时)
第一章机械运动(7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课时)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1课时)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1课时)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1课时)
作业评讲(1课时)
典型习题讲解(1课时)
测试与评讲(1课时)
第二章声现象(8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课时)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2课时)
第三节声的利用(1课时)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课时)
作业评讲(1课时)
典型习题讲解(1课时)
测试与评讲(1课时)
第三章物态变化(8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节温度计(1课时)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1课时)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2课时)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1课时)
作业评讲(1课时)
典型习题讲解(1课时)
测试与评讲(1课时)
期中复习(4课时)
第四章光现象(10课时)课时安排:
第一节光的传直线播(1课时)
第二节光的反射(1课时)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2课时)
第四节光的折射(2课时)
第五节光的色散(1课时)
作业评讲(1课时)
典型习题讲解(1课时)
测试与评讲(1课时)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10课时)课时安排:
第一节透镜(1课时)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1课时)
第三节凸透镜的成像的规律(2课时)
第四节眼睛和眼镜(1课时)
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1课时)
作业评讲(2课时)
典型习题讲解(1课时)
测试与评讲(1课时)
第六章质量和密度(9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节质量(1课时)
第二节密度(2课时)
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1课时)
第四节密度与社会生活(1课时)
作业评讲(2课时)
典型习题讲解(1课时)
测试与评讲(1课时)
期末复习备考
第一章复习(1课时)
第一章检测、评讲(1课时)
第二章复习(1课时)
第二章检测、评讲(1课时)
第三章复习(1课时)
第三章检测、评讲(1课时)
第四章复习(1课时)
第四章检测、评讲(1课时)
第五章复习(1课时)
第五章检测、评讲(1课时)
第六章复习(1课时)
第六章检测、评讲(1课时)
三、课程实施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上期物理比较简单,包含机械运动、声、光、物态变化、质量和密度。

对于老师,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总结经验和体会,我们八年级备课组准备采取的总体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经常动手操作,练习用物理语言去解释现象。

教师在课堂上一定将重点知识和重点题型、易错题型讲解清楚,让学生理解和领会,对于实验,争取全做,加深知识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