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海洋资源保护
个或几个景观因子,要综合考虑所有的因子及其组合类型。在景观适宜性评
价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核心区、缓冲区和生境廊道。
二、生境更新的基本原理
• 传统自然保护的模式是将部分自然生境从周围环境分离出来加以封闭 保护,并假定能完全排除人类干扰的影响。 • 伴随着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和开发活动的日益加剧,正真完全意义上
生境更新的方法
• 1. 生境更新的目的在于长期维持一定的生境面积,其方法有二: 增加自然生境的保护面积 从理论上讲,足够大的保护区能包括大部分的演替系列生境,并形成自身相 对稳定的区域气候,内部不同类型生境有较完善的自我更新机制,并保持 一种长期的动态平衡。 2. 保护并恢复已被破坏的生境 这种途径强调不仅将部分已遭破坏的生境保护起来,并且还采取一定的人工 生境恢复技术,恢复、促进这部分被破坏生境的自然演替及更新功能和机 制,使之重新成为具有一定自我维持能力的稳定系统,并使其保护生境面 积维持在动态平衡状态。
多样性和优势原理
结构及功能发育原理 生态演替面向功能成熟而非结构发育。有生存能力的系统表现为产品为整 个系统服务的趋势,而非产品数量的最大化。 最小风险原理 大机遇伴随着高风险。要善于抓住有效机遇并将风险转化为机会,并利用 其不利方面为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调控的方法
1.生态关系的规划与协调—增强共生能力 生态关系规划就是利用系统科学、生态学知识及专家经验, 重新规划、调节和改造各种各种复杂的生态系统的关系,
排除人为干扰,,实行传统的自然保护模式是不现实的。
• 而“生境更新”的方法则是针对传统静态、被动的自然保护模式的局 限性提出的一种新的生境保护策略,强调对破坏生境的主动恢复及依
据生境条件变化、经济活动的需要对生境保护范围做出必要的调整。
生境更新的内涵
• 生境更新强调将生境视为一种可更新、可替代、可补偿的资源,试图 寻求最大限度缓解保护与开发矛盾的途径。生境更新作为一种生境管 理的手段,就是将野生生境视为一种可更新资源,通过一定的生境恢 复技术强化生境的自然更新机制,使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自然生境保 持在一种稳定、平衡的状态,最大限度的保护不同演替阶段生境所具 有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并使被人类经济活动侵占、破坏的生境,能通 过自然更新机制得到充分的补偿,从而缓解生物保护与资源开发的矛 盾。
恢复
• 3. 生 态 意 识 的 普 及 与 提 高 — 增 强 自 生 能 力 生态意识指对生态知识及生态系统正常运转意义的认知和 维护心理,即认识生态规律,维护生态平衡、抵制生态破
坏等,反应了一种生态化的人与自然观、生态化的科学价
值观、生态化的经济观、生态化的绿色价值观和保护生物 多样性。在管理者和周边社区中普及和提高生态意识,就 可以克服规划、决策、管理中的各种随意性,从根本上提 高生态系统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能力。
石油污染造成的危害
污 染 前
污 染 后
石油污染的治理
【活动设计】
可以用什么方法将汽油污染清除?
石油污染的治理
这些方法是否能完全 清除石油污染,其限 制条件是什么?
治理石油污染的方法有: 分散、沉降、吸收、围栏、燃烧、放任
1、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
( 1)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生态系统
在现有生态系统及自然、人为约束条件下,去寻找开拓机
遇,扩大效益和减少风险的可行性对策。内容包括生态分 析(识别、模拟和规划)和系统管理(可行性分析、运行 跟踪及效果评审)
• 2.生态工程的设计与改造—增强再生能力
受 损 害 的 生 态 系 统
没有超负荷
消除压力
消除压力
恢复
超负荷、 不可逆
消除压力
人工措施 消除压力
生态系统健康与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生态系统健康学与管理的基本原理
人类活动 生态系统健康 与完整性维护 可 持 续 发 展
人类健康
生态系统 健康 (诊断、评价)
退化生态系统 恢复与重建 环境变化
生态系统健康与管理的基本原理
(二)生态系统管理 • • 1.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 依靠控制污染或改变营养物和污染物向大气、水域、土壤或植物输入而调节 化学条件 • • • • 掉节物理参数,例如依靠大坝来控制水的释放或者控制盐水入侵沿岸蓄水区 改变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例如依靠控制放牧和捕食 控制人类对生物产品的使用,例如调节鱼网的孔径 在考虑保护的利益时介入文化、社会和经济过程,例如农民的补贴来降低他 们的操作强度
表现
产生原因
危害
海岸活动:倾倒废物、港口工 程建设 海洋污 染 工业生产排放废弃物(主要来 源) 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 农业杀虫剂随水流入大海
污染海洋环境,危及海洋生物, 影响人类健康 污染海洋环境,危及海洋生物, 影响人类健康 水温较高,给海洋生物带来影响 毒化海水
海上石油平台和油轮事故
缺乏科学论证的海岸工程建设 和围海造田
沿海赤潮分布图
赤潮发生次数
赤潮造成的危害
①危害水产养殖和捕捞业。赤潮生物分泌粘液附着在鱼 类的鳃上,使其窒息死亡;赤潮生物产生的毒素使鱼类 中毒死亡;赤潮生物死亡后分解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 鱼类缺氧窒息死亡。 ②损害海洋环境。pH值升高,水体的透明度降低,其它 生物减少。 ③危害人体健康。水产品富积赤潮毒素,人们不慎食用 威胁身体健康。 ④影响海洋旅游业。破坏旅游区的秀丽风光,因赤潮有 毒,应避免在赤潮发生水域游泳或做水上活动。
破坏海洋生态,危害渔业生产
破坏海岸环境与海岸带生态
过度捕捞
海洋生 态破坏
海洋生物资源数量减少,质量降 低,部分物种灭亡
破坏海洋生态,危害渔业生产 淹没沿海低地
海洋污染,发生赤潮
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二、海洋资源保护
• 海洋资源保护的基本原理
• 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理
海洋资源保护的基本原理
•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阅读思考】
赤潮的原因是什么 ?
赤潮发生的原因
自然因素 赤 潮 风向 营养盐 温度 日光 赤潮生物 维生素 微量元素 人为因素 有机物 江 河 径 流 、 工 农 业 污 水
我国沿海易发生赤潮的区域及发生时间?
在江、河口海区和沿岸、内湾海区及养殖水体比较容 易发生赤潮,如渤海、东海的长江口海域、舟山群岛、杭 州湾、南海的海口湾等。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
美 丽 的 珊 瑚
被 滥 采 后 的 珊 瑚
图中反应的是什么 事件,说明什么问 题?
美国洛杉矶学生集体雕塑呼吁保护鲸鱼
(2)过度捕捞
人类对某些传统经济鱼类的过度捕捞,使近海 的鱼虾资源跌到了接近零的程度,不仅数量减少, 质量下降,并进而导致部分非经济生物由于天敌锐 减而大量繁殖。从而导致海洋生态失去平衡,海洋 环境遭到破坏。 近些年来,大海陡然地出现某种鱼暴生的现 象,霎时间整个海洋里全是这单一的品种。
石油污染
图中海洋石油污染主要分布在哪些海域,有什么特点,为 什么?说明造成海洋石油污染的原因是什么?
刻赤海峡重 油污染事件
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大量石油流 失到海洋中,造成范围极广的海洋石油污染。如:海 上石油平台、油轮事故或海底石油管道破裂,引起石 油渗漏和溢出。常发生于世界的主要港湾、主要航线 附近、海上油井周围。
保护中从“物种范式”向“景观范式”的转变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自然保护区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原则
• 生物保护优先原则,考虑保护目标物种的生态特性和种群最小生存能力,根 据生物物种对自然环境的需求进行版块设计、缓冲区和廊道设计。 • 系统与个体相结合的原则,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不仅是针对某一目标种群,而 且也要考虑目标种群所赖以生存的景观空间,因此必须注意不同版块之间的 相互联系,建立合理的缓冲区和生境廊道,在加强栖息地之间的联系的同时, 促进生物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 • 综合性原则,影响生物生存的景观因子十分复杂,设计时不能仅仅考虑某一
生态调控的原理和方法
• 生态调控的原理 • 生态调控的原理是将控制论的方法引入到 生态学中,通过生态规划、生态工程设计、 生态与环境建设、生态与环境管理、生态 意识的普及和提高等方法达到生态系统的 高效、和谐和优化,其核心问题是自组织
和最优控制。
基本原理类型 开发与适应原理
含义和要点 资源短缺的压力使得开发行为必须改善环境及扩大环境容量,严峻的环境 形势导致适应行为必须通过改变自身的生态位来适应选择的资源,成功的 开发模式应是有效生态位的最大化及生命策略的优化 竞争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共生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正反馈在生态系统的前期阶段处于支配地位,以保证系统的生存与发育; 负反馈则在生态系统的后期阶段处于支配地位,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正 负反馈机制应在持续的生态系统中处于平衡状态,使其持续健康发展。
海洋资源保护
• 一、海洋环境问题
• 二、海洋资源保护
一、海洋环境问题的表现
(一)、海洋污染
污染物质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
(二)、海洋生态破坏
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海洋污染物
质来源有哪
些?通过什
么途径污染
海洋环境? 会产生怎样 的危害?
工业生产排放的废弃物
• 生境更新的基本原理
• 生态调控的原理与方法
• 生态系统健康与管理的基本原理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传统的以物种为中心的自然保护途径(自然 保护的物种范式)缺乏考虑多重尺度上生物多样性的格局和过程及其 相互关系,显然是片面的、不可行的。 • 物种的保护必然要同时考虑它们所生存的生态系统和景观的多样性和 完整性(自然保护的景观范式)。 • 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在自然保护的研究和实践中应用广泛,对自然
(3)赤潮
【想一想】
赤潮是否一定都是红色的?
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 不一定都是红色,实际上是许 多赤潮的统称。赤潮发生的原 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 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 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 棕色等。值得指出的是,某些 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 赤潮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 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时并不 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 引起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 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 种有害生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