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打造南京组合港,促进都市圈产业整合与发展-文档资料

打造南京组合港,促进都市圈产业整合与发展-文档资料

打造南京组合港, 促进都市圈产业整合与发展港口经济是以港口为中心、港口城市为载体、综合运输体系为动脉、港口相关产业为支撑、海陆腹地为依托,并实现彼此间相互联系、密切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发展,进而推动区域繁荣的开放型经济。

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我国沿海、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崛起,无一不说明港口经济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拉动作用。

随着国家发改委颁布的新一轮长三角发展规划的出台,皖江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启动开发,宁镇扬一体化产业升级与示范区的进程加快,南京都市圈有望成为衔接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域的重要桥梁。

因此,打造南京组合港,提升港口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将显得更为突出。

、区域产业发展呼吁整合现有港口资源城以港兴,港为城用”的港口经济现象己经成为世界经济和城市发展中的普遍规律。

南京港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枢纽港,是我国华东地区及长江流域地区江海换装、水陆中转、货物集散和对外开放的多功能江海型港口,是我国长江内河的重要港口之一。

南京港的直接腹地是南京市和南京都市圈,其辐射范围延伸到长江中上游沿江省份。

由于目前沿江港口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资源整合,难以形成应有的优势。

“十二五”期间应该强化区域协调,打造南京组合港,促进南京都市圈产业整合与发展。

(一)货物运输形式要求打造组合港从统计数据来看,水运是江苏当前最重要的货物运输方式。

从江苏省铁路、公路和水运货物周转量近十年发展看(表1),铁路货物周转量从1999 年的342.65 亿吨公里下降到2009 年的323.90 亿吨公里,共下降了5.47 %,2009 年占到货物周转总量的6.24 %:公路货物周转量从1999 年的319.75 亿吨公里增长到2009 年的971.13 亿吨公里,累计增长了3.04 倍,2009 年占到货物运输总量的18.84 %:水运货物周转量从1999年的704.01亿吨公里增长到2009 年的3372.05 亿吨公里,累计增长了4.79倍,所占货物周转总量的比重也最大,达到65.42 %。

在三种运输方式中,公路的货物周转量近十年明显增高,公路和水运的市场占有率稳定增长,铁路的市场占有率则逐年下滑。

货运方式主要依靠公路和水路来实现。

因此,在产业不断优化升级,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必须加快港口的整合发展,抓住长三角新轮发展机遇,打造南京组合港,促进都市圈城市快速发展。

(二)产业性质要求打造组合港南京都市圈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产业集中度较高,各地市之间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庞大产业链条,发展基础较好、速度较快的支柱产业包括机械及装备制造业(包含汽车制造业),有南汽、奇瑞、江淮、亚星等重点企业:冶金钢铁行业,如南钢、马钢等;化工行业,金陵石化、扬子石化等。

这些重点支柱产业对水路运输又有着极高的依存度。

江苏沿江机械及装备制造业产值、冶金钢铁行业产值与南京港集装箱吞吐量、钢铁吞吐量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 0.68 和0.61 ,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

都市圈支柱产业的沿江布局, 对港口的水运有巨大需求, 南京组合港,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南京都市圈的产业性质要求重点发展以金属矿石、 钢铁、 煤 炭、化工产品等大宗散货运输为主,做大港口货物吞吐规模,并 加快发展集装箱运输,优化港口货物品类,使南京港、宁镇扬组 合港和南京都市圈组合港逐步形成具有运输组织、 装卸储运、 中 转换装、临港工业、信息服务及保税、加工配送等现代物流综合 服务功能,最终形成“协作紧密,组织清晰,分工明确”的宁镇 扬及都市圈组合港。

以上海、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城市群和经济区正形成高新 技术产业、 现代装备制造业新型产业基地: 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 中游城市群和经济区将继续发挥工业基础较好、交通便利的优 势,以沿江、京九、京广、京浦等铁路干线为纽带,形成重要的原材料、机械工业基地和新的高新技术经济带;以重庆、成都为源、轻纺、食品、机械以及现代装备制造业等产业为主的产业体 系。

由于运输成本较低,大量的能源、原材料、产成品以及外贸 进出口货物将依赖水路运输。

一旦长江口航道治理的目标得以实 现,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和物资交流将更加依赖于长江黄金水道。

因此,对于南京组合港的打造势在必行。

( 三) 产业升级要求打造组合港给打造 中心的长江上游城市群和经济区已初步形成了以冶金、 化工、能南京都市圈组合港的产业战略以大型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 为依托,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现 代服务业为支撑,重点发展汽车、钢铁及深加工、机械及设备制 造业、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煤炭及制品、现代物流、金融、商 贸等九大产业体系。

南京都市圈机械及装备制造业、 冶金钢铁行 业的产值从 2003年到 2009年间逐年增长, 在此期间南京港集装箱吞吐量也是逐年递增, 指标之间存在正的相关性。

可以说南京 都市圈机械及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拉动了南京港的物流需求, 京港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速与南京都市圈机械及装备制造业产值 的增长速度又略有不同, 这说明南京港口的发展速度已跟不上支 柱产业的发展速度, 港口的建设对于支柱产业的升级和整合已经 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

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实现沿江港口资源的 优化组合, 以满足都市圈各支柱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打造南京 组合港, 使其功能符合南京都市圈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注重机 械及装备制造业、冶金钢铁业及煤炭等行业货物吞吐量的发展, 在这些方面必须进一步加大对港口设备的投入, 提升港口专业化 发展水平。

( 四) 物流集聚要求打造组合港港口的生长点作用不仅体现在促进港口所在地区本身的经济发展上, 而且还有力地推动了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发挥作用, 特别是应直接对其经济腹地的开发发挥重大影响。

南但南 南京作为 交通枢纽和流通中心的大型港口城市,应在更广阔的区域范围内京都市圈港口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群乃至全国港口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总量大并不等于实力强。

沿江地区港口规划与布局比较分散,功能基本雷同,区域内分工不明确,港口之间各自为政,造成严重的不规范、不合理竞争。

由于形不成拳头,港口经济效益很不理想。

反观上海港,可以看出上海港与临近港口的合作十分密切,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辐射力不断增强,先后与九江港务XX局,XX局、温州港务集团、江阴港务XX局,XX局、重庆港九集团签约合资组建九江申集装箱码头XX公司、温州金洋集装箱码头XX公司、江阴苏南集装箱码头XX公司,以及合资经营重庆港寸滩港区,上海在长三角地区与长江流域的主要港口已基本形成集装箱运输经营网络。

打造南京组合港,对推进南京都市圈发展、皖江产业带和江苏制造业向沿海转移,外部资源输入沿江产业,推动沿江地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实现江海联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有支柱产业与港口发展现状的匹配分析(一)都市圈单一港发展速度落后于支柱产业发展速度总体上看南京都市圈各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各单体港的发展较滞后。

产业规模大于单体港承受能力。

面对南京都市圈的五个城市进行逐个分析。

1.南京港及南京支柱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南京港是南京组合港的核心,近年来南京港货物吞吐总量呈现出稳定的上涨趋势,但涨幅并不大,五年间仅增长了12.2 %。

2005 年南京港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大关,达到10686 万吨,但年均增长率仅有个位数,甚至出现负增长。

其中,钢铁吞吐量涨幅最快,2008 年达到1718.63 万吨,比2004 年同期增长2.78 倍,而金属矿石和煤炭及制品的吞吐量5 年间总体增长50%左右。

这与南京市近年来冶金钢铁行业和机械及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有着极强的关系,同时反映出港口吞吐量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相互推动作用。

南京市三大支柱产业分别为机械及装备制造业、冶金钢铁行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近年来均取得较快发展。

2004 年南京市GDP为2067.18亿元,2008年达到3775亿元,总体增长82.62 %;其中冶金钢铁业的增长也最为迅速,2008年比2004年同期增长了1.73 倍。

与此同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发展也很迅速,2008年比2004年增长1.59 倍。

装备制造业在5年间也增长了102.75%,增幅都相对较大,这和南京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是完全一致的。

南京港的货物吞吐与南京各大产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可以看出,南京市在“十一五”期间,支柱产业总产值持续快速增长,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0%,而同期南京港货物吞吐总量的增长率却相对很小,在2006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这说明南京港口的发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南京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

2.镇江港及镇江支柱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镇江港是长江的主要港口之一,镇江港口货物吞吐总量从2004年到2008年增长了76.65%。

在南京都市圈港口中,镇江港在金属矿石的吞吐量方面发展的最快,在整个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也最大,一直都保持在30%以上。

镇江港是第二梯队中的主力港口,货物吞吐量在各年中都仅次于南京港。

镇江市与南京市经济发展环境类似,三大支柱产业也是相同的,近年来各产业均取得长足进步。

可以看出,镇江市在“十一五”期间,支柱产业总产值持续快速增长,期镇江港货物吞吐而同总量的增长率却远远低于支柱产业发展的速度,仅在2007 年接近支柱产业总产值的增速,这说明镇江港口的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镇江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

3.扬州港及扬州支柱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扬州港在京杭大运河与长江北岸交汇处,扬州港口货物吞吐总量从2004 年到2008年增长了156.5 %,2004 年到2008 年扬州港金属矿石吞吐量逐渐减少,到2008年钢铁吞吐量仅占到2004 年的二分打造南京组合港,促进都市圈产业整合与发展之一左右,下降超50%。

扬州港在其他主要货物的吞吐量方面发展均较快。

扬州港作为第三梯队中的港口,近5 年来发展势头良好,总体上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但相对于其他港口来讲货物吞吐量还是比较小的。

2004 年扬州市GDP为788.13亿元,2008年达到1573.29亿元,总体增长近一倍。

扬州市三大支柱产业分别为机械及装备制造业、冶金钢铁行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近年来各产业均取得长足进步:其中机械及装备制造业的增长最为显著,2008 年比2004年同期增长了5.6 倍,达到了1059.95 亿元。

与此同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发展最迅速,2008 年比2004 年增长超过十倍。

由此可见,随着扬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港口的承载力已不断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在2005年至2008 年期间,支柱产业总产值持续快速增长,而同期扬州港货物吞吐总量的增长率却相对很小,且增长速度不断下滑,这说明扬州港口的发展已经明显制约了扬州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