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第二轮专题课件 语文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第二轮专题课件 语文

专题一│技法点拨 (二)答题技巧虽然不同性质的阅读材料,有不同的压缩要求,但压缩语段的方法是可以通用的。

常用的压缩语段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提取组合法。

所谓“提取组合法”,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

这种方法适用于封闭性语段,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

例如:用一句话表述下面语段的主要意思。

(不超过25个字) 在清清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专题一│技法点拨【参考答案】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缤纷华丽,绚烂耀眼。

【思维轨迹】其中,“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华丽”“耀眼”“绚烂”为重点,筛选之后,连缀组合后就是答案。

专题一│技法点拨 2.摘取中心法。

这种方法要求考生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所提供语言材料的中心,打叶削枝,摘取中心句或关键句,根据要求把多余的枝叶去掉。

一般说来,新闻材料往往要抓住第一句或第一段,即新闻的导语。

议论类或说明类的材料要能够抓住中心论点或者要说明的中心意思。

例如:将下面一段话压缩为一句话,表明作者的主张。

(不超过22个字) 我绝不反对倾向诗本身。

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都是有强烈倾向的诗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现代的那些写出优秀小说的俄国人和挪威人全是有倾向的作家。

可是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和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专题一│技法点拨【参考答案】文学作品的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流露出来。

【思维轨迹】该语段共四句话,第一句是说“不反对倾向诗本身”,第二、三句是从不同文学作品方面论说“作品有倾向”,而第四句则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谈倾向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流露出来。

显然第四句是本语段的中心句,第一、二、三句是关键句,因此,只将第四句抽取出来,压缩的任务就基本完成了,然后将这个句子中的枝叶削掉就成功了。

专题一│技法点拨 3.分层合并法。

“分层合并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的步骤: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
概括层意;然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

例如:下面的材料从四个方面对二胡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文字,不超过60个字。

二胡是中国的一种很奇妙的乐器,是胡琴的一种,比京胡大,也叫南胡,二胡的构造很简单:由一根长约80厘米的细细的木制琴杆、内外两根琴弦、琴杆下端的蒙着蟒皮或蛇皮的琴筒构成,琴筒呈茶杯形,用木或竹制成,蟒皮或蛇皮是制作二胡的重要材料;用马尾做的琴弓演奏,这与小提琴同样用马尾做琴弓是一样的。

二胡声音低沉圆润,听起来略带<a name=baidusnap0></a>忧伤</B>,常用来表达比较深沉的情感。

二胡产生的历史悠久,又比较容易学习,因此是深受中华民族喜爱的乐器,是中国民间普及率比较高的乐器。

专题一│技法点拨【参考答案】二胡是胡琴的一种,由琴杆、琴弦和蒙着蟒皮(蛇皮)的琴筒构成,用马尾琴弓演奏,声音低沉圆润,是深受中华民族喜爱的乐器。

【思维轨迹】首先阅读语段,明确语段属于说明性文字。

然后概括层意,本段分为四个层次:①二胡是胡琴的一种。

②二胡的构造:琴杆、琴弦、琴筒,蟒皮或蛇皮是重要材料;用马尾做的琴弓演奏。

③二胡声音低沉圆润。

④是深受中华民族喜爱的乐器。

最后根据层意,连缀语句。

专题一│技法点拨 4.舍末逐本法。

语段的多种信息中,往往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压缩时,需要对语段信息进行正确分辨、准确权衡,确立信息的主体,分清主次,掂出轻重,然后舍弃次要的、轻微的,选择根本的、重要的、去粗取精、舍末逐本,最后压缩成句,准确全面地表述出来。

例如:将下面一段话概括为一句话,表明作者的观点。

(不超过12个字) 艺术的目的是夸张美好的东西,使它更加美好;夸大坏的――仇视人和丑化的东西,使它引起厌恶,激发人的决心,来消灭那庸俗贪婪的生活中可耻的卑鄙龌龊。

艺术的本质是赞成或反对的斗争,漠不关心的艺术是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的,因为人不是照相机,他不是“摄照”现实,他或是肯定现实,或是改变现实,毁灭现实。

专题一│技法点拨【参考答案】(示例)艺术不是现实的“摄照”(或“翻版”)。

【思维轨迹】这个语段由两句话组成,前一句是谈艺术的目的,后一句是谈艺术的本质。

从作者的倾向性上来看,前者是次要的、轻微的,后者是主要的、重要的。

只需抓住第二句进行压缩就能够将作者的观点提取出来,然后选取精华,正确表述出来。

专题一│技法点拨 5.同义替换法。

阅读材料中有能够体现语段主旨
的中心句,且中心句中有关键的词语,这时候就可以运用此法将指示代词替换成
语意明确的词语。

例如:为下面的报道拟一条标题。

(不超过12个字) 近日,新会市博物馆展出了一件特殊的文物“木美人”。

这是画在一幅木质门板
上的油画,画的是两个与真人一般大小、身着汉式服饰的西洋美女。

研究者初步
认为,这幅“木美人”是我国最早的油画作品,其艺术性不逊于意大利著名油画
家达?芬奇的杰作《蒙娜丽莎》。

据传,这副“木美人”门板,是明朝一位新会籍
人士从福建带回来的。

木门所属的屋子因失火而烧毁,画有美人的门板是屋子里
唯一没有烧毁的东西,距今至少有500年的历史。

这幅画究竟是何人所作?为何
画中女子身着汉人服装,面部却有明显的西洋人特征?这些问题至今还不清楚。

专题一│技法点拨【参考答案】中国的《蒙娜丽莎》(或“木美人”)
之谜。

【思维轨迹】材料的信息要点是最后三个句子,但超过了12
个字。

可以运用同义语替代法:首先将“这幅画”具体化,根据上下文,即指“中
国的‘木美人’”,或根据文中的“这幅‘木美人’是我国最早的油画作品,其艺
术性不逊于意大利著名油画家达?芬奇的杰作《蒙娜丽莎》”一句还原为“中国的
《蒙娜丽莎》”;然后再抓住最后一句“这些问题至今还不清楚”,即它仍是一个
迷,可用“之谜”一词来代替。

这样就可得出答案。

专题一│技法点拨
三、易错提示 (一)扩展语句 1.常见误区 (1)情境分辨
不清。

扩展语句一般都明确给出或前后暗示出要按照一定的情境进行扩展,有的
考生扩展后的语句与规定的语境不相符。

(2)重点把握不准。

没有很好
地吃透题目所要求扩写的对象是什么,重点在哪里,偏离了中心。

(3)
想象描写苍白。

有的考生的答案形式上和内容上都符合扩展的要求,但整个扩展
的内容缺乏意蕴,描写想象苍白,语言不形象。

专题一│技法点拨 (4)
表达方式不对。

没有按照题目要求落实表达方式,出现漏用、错用等现象。

(5)忽略题干要求。

题干中的要求一般有字数、修辞手法、句式等方面的要求,
考生可能由于紧张或其他原因忽略题干要求,导致扩展不彻底。

2.应
对策略 (1)答题时注意辨清情境,严格按照题干要求作答,有效进入规
定情景。

(2)明确题干重点,紧扣题干规定的对象与重点,决不能丢开
原句自己乱写一通,合理想象,表达清晰。

专题一│技法点拨 (3)
牢记各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①用记叙的方式扩展,其特点是介绍事物的
概况,无细节描写。

②用描写的方式扩展,其特点是能反映出事物具体情形,如形、声、色、动态等。

③用议论的方式扩展,其特点是语句中要有观点,有分析判断。

④用说明的方式扩展,其特点是用平实的语言介绍情况。

⑤用抒情的方式扩展,其特点是语句中包含有较强烈的感情。

专题一│技法点拨 (二)压缩语段 1.常见误区 (1)找不到切入点。

拿到一段文字或相关材料,无从下手,于是东打一枪,西抓一把,影响做题的度和质量。

(2)抓不住重点。

在整段材料中徘徊,不知道重点在哪里、如何提取,就随便抓来一句,却不合要求。

(3)分不清楚主次。

对文字中的内容,没有做到仔细分辨,一些主要信息被漏掉,而一些非主要信息却被保留了下来。

(4)字数超过限定。

语段压缩题对字数的限定非常严格,超过限定,反映出概括能力不强。

专题一│技法点拨 2.应对策略 (1)强化审题意识,严格按照题干要求作答。

(2)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做题时,首先要寻找最佳切入点,善于提取“有效信息”。

(4)必须坚持三个原则,即整体性原则(概括出来的内容要涵盖整体,不能过窄或过宽)、倾向性原则(体现作者褒贬的感情色彩)、现实性原则(联系背景,挖掘深意)。

(5)用语力求准确、简洁和通顺,书写规范、工整,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专题一│新题精练新题精练1.按要求扩展下面的句子。

(5分) 原句:青年人读书,既要博又要专。

(要求:以原句为总说,再写两个分说的句子,每句不少于20个字) 青年人读书,既要博又要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