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资本论》导读》后感

读《《资本论》导读》后感

读《《资本论》导读》后感——论“世界金融危机的必然性及对策”限于时间比较紧我没有读资本论原著,只是读了一本南开大学出版的《《资本论》导读》,但其实我也没有看完······因为就一本导读也有300多400页!结合我读书过程中的认识还有一些网上的资料我写下了这篇论文。

之前我就看过不少把《资本论》和美国金融危机联系起来论述的文章和电视节目,而在读的过程中我也有一点收获,所以就结合一些其他文章论述一下“世界金融危机的必然性及对策”。

2007 年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这场世界金融危机的必然性及其根源问题的思考,认为爆发世界金融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但其根源仍然是资本主义本身不能克服的内在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我赞同这种观点。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观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主要体现在《资本论》1 ~3 卷中,从他公开出版的《资本论》以及在这之前的有关经济学手稿中,可以看出他对经济危机的根源、可能性、危机形式以及周期性等均作了精辟论述。

1.关于危机的根源问题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已经增长到这种关系所不能容纳的地步,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①“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象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也就是说,危机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中物质生产能力发展同它的社会形式之间的冲突,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扩大和加深时,就表明这样的危机时刻已经到来。

但是,“危机永远只是现有矛盾的暂时的暴力的解决,永远只是使已经破坏的平衡得到瞬间恢复的暴力的爆发”。

②当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只能依靠对这种生产力本身的暴力的破坏才能继续前进时,就暴露无遗了这一社会的历史局限性。

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由此揭示了这种冲突的根本性质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而这一矛盾又是资本主义制度所决定的。

2.关于危机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问题马克思早在 19 世纪 60 年代初,对萨伊、李嘉图和西斯蒙第等人危机理论的评判中,就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即“要就危机来自作为资本的资本所特有的,而不是仅仅在资本作为商品和货币的存在中包含的资本的各种形式规定,来彻底考察潜在的危机的进一步发展”。

“只是在那种取得典型发展的、与自身概念相符合的流通的各种基本条件已经存在的地方,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马克思认为,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已经存在的两种形式的可能性。

第一,商品形态变化本身出现了买和卖的分离,这种分离使原来相统一的 W - G 和 G - W。

之间的统一,“要通过强制的方法实现……要通过强加在它们的彼此独立性上的暴力来完成。

危机无非是生产过程中已经彼此独立的阶段强制地实现统一。

”第二,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在两个不同的、彼此分开的时刻执行两种不同的职能”。

二、科学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的必然性我通过研读《《资本论》导读》,感受到,马克思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金融危机已有某些预见,尤其是在危机的周期性、特点、根源、结果等方面都能明显体现出马克思的预见性。

1.从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时间看从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时间看,包含这次危机在内的历次危机时间,都没有超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的预期。

从 1825 年英国爆发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以来,每隔一定时期,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或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就要爆发一次经济危机。

从这些危机发生的时间看,虽然某些时期有长短现象,但从整体上看,符合马克思所说的过“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周期性危机”的论断。

尽管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了新变化,如危机和通胀现象并存等,但不能因此否定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我们坚信,只要世界上还存在资本主义制度,包括金融危机在内的经济危机过若干年还会再爆发,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从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特点来看从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特点来看,完全符合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所阐述的货币信用危机的一般原理。

马克思危机理论告诉我们,由于商品和货币在价值形态上的对立与相互转换,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才出现货币信用危机的可能性。

因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体、以信用做保证的,如果货币信用关系被破坏了,社会资本再生产链条就会中断,就会出现货币信用危机。

正如马克思指出:“现实的危机只能从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涌动、竞争和信用中引出”。

当前这场金融危机与过去的危机相比,其基本特点就是以银行信用为核心的金融市场信用危机。

当前这场世界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是以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事件为标志,并由房地产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导致了美国 1929 ~1933 年大危机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世界各国的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最终导致了冰岛的国家信用危机。

从这场世界金融危机中,可以看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正确性和预见性。

3.从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来看从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来看,完全符合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所阐述的危机根源的一般原理。

从直接原因上看,导致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主要是金融监管缺失、金融创新过度、金融伦理道德缺失等因素。

但从根源上看,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相对过剩,在金融领域表现为信用过剩,就是虚拟资本的膨胀,金融产品创新过度,严重脱离现实资本,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信用危机。

而造成生产相对过剩和信用过剩,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并由此形成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可以说,危机是这种矛盾和自由市场经济自发性、盲目性和投机性的必然产物经济泡沫是指金融资产 (股票等有价证券) 的价格严重背离其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超常上涨,从而出现一种虚假繁荣现象。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及其带来的金融资产极度夸张效应就能表明这一点。

正因为如此,希腊共产党政治局委员科德塞帕斯认为,“近来美国和欧盟经济形势再次突出表明了资本主义经济无法逃出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的事实。

在危机来袭时,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之间这一基本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变得越来越明显。

资本主义经济的所有矛盾被激化并强烈地爆发出来。

”要消灭危机,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

4.从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结果来看从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结果来看,完全符合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所阐述的危机趋势的一般原理。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表明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性不能克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要被新的社会生产关系所替代。

这场世界金融危机还明显地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失灵、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理论的失灵、自由市场调节的失灵、政府金融监管的失灵,西方主体价值现象的失灵等问题。

正如有些学者指出,在危机面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极力标榜的民主权利、人道主义等“普世价值观”的软实力正在削弱,给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带来了严重挑战。

同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了空前的历史发展机遇。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指出,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全球性危机既是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又是一场深度的经济危机、思想危机、意识形态危机、社会危机和资本主义制度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全面危机。

这场危机反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

在现有阶段,中国特色社会具有市场经济性质,商品内在矛盾是不可改变的,但可改变的只是它的不可克服性。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胜世界性金融危机成为必然。

世界金融危机用严酷的事实进一步证明了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

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三、应对世界金融危机要处理好四个关系通过学习马克思《资本论》著作,我深深地感到,要应对当前这场世界金融危机,必须以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为指导,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1.正确处理好学习原著与联系实际的关系一是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解读当前这场世界金融危机。

二是正确理解《资本论》的背景。

马克思 (1818 ~1883) 所处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处于自由竞争时期,1825 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反映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已开始激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形成了科学的经济危机理论,对我们正确认识世界金融危机的必然性,认清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三是要在读懂《资本论》上下苦功夫,只有读懂原著才能把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起到好的效果。

这就是说,要使人类永远从根本上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必须重新学习马克思原著,按照马克思指引的方向改造人类社会,才能创造社会主义美好的明天。

2.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是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虚拟资本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也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它主要通过金融杠杆活动的泛化来实现。

金融杠杆是指用少量的钱去做大量资金才可以做的各类金融交易,其中的证券化最为流行。

从中明显反映出美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失衡。

为此,要正确处理好“虚”与“实”的比例关系。

2009 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 7870 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其中约 35% 用于减税,约 65%用于投资实体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美国经济复苏。

2010 年 5 月,美国国会又通过了金融监管改革议案,设立新的消费者金融保护局,赋予其超越目前监管机构的权力,避免政出多门而效果不彰。

中国为了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确定了调结构、扩内需、保增长的宏观调控目标,并从 2008 年起实行 4 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

中国出台的宏观经济刺激计划方案,主要投向实体经济领域,并且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

在该方案刺激下,2009 年,我国 GDP 超过了 8%,2010 年将超过 9%,为世界经济走出衰退做出了巨大贡献。

3.正确处理好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强调金融监管,并不是不要金融创新,适度的金融衍生产品对推进金融创新是必要的。

但是,在金融产品创新中要遵守规则,这就需要处理好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

为此,一是要控制好金融创新带来的新风险,就必须对整个金融创新过程进行监管。

美国等一些国家爆发金融危机之时,正是奉行自由市场经济的新自由主义之时,也是对金融监管最少之时。

二是要创新金融监管方式。

中国经济在 2008 年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中未遭重创,关键就是我国在金融体制改革中,没有完全撤掉对外监管的防火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