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矿井围岩控制16
<27
<0.2
抗剪断峰值强度(结构面)
内摩擦角φ 粘聚力C
(°)
(Mpa)
>37
>0.22
37~29 0.22~0.12
29~19 0.12~0.08
19~13 0.08~0.05
<13
<0.05
一、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
2)巷间岩柱的稳定性
经验公式Obert-Dwvall/Wang (1967)
矿井围岩控制16
一、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
1、受采动影响巷道的围岩应力 1)原岩体内掘进巷道引起的围岩应力
圆形巷道围岩弹性变形应力分布
圆形巷道围岩塑性变形区及应力分布
p-原始应力;σt-切向应力;σr-径向应力; pi-支护阻力;a-巷道半径R-塑性区半径; A-破裂区;B-塑性区;C-弹性区;D-原岩应力区
二、受采动影响巷道矿压显现规律
1、巷道位置类型
(1)与回采空间在同一层面的巷道称为本煤层巷道,分析本煤层巷 道位置时,仅考虑回采空间周围煤体上支撑压力的分布规律,可作为 平面问题处理。
一、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
4、受采动影响巷道的围岩变形
(1)巷道围岩变形量的构成
巷道围岩变形量包括巷道顶板下沉量、底板鼓起量、巷帮移近量、深 部围岩移近量等。巷道底板移近量是指巷道中心线高度减少值,两帮 移近量是指巷道沿腰线水平的减少值。巷道围岩变形量主要由掘进引 起的变形,回采引起的变形以及采掘影响趋向稳定后的围岩流变组成。 由于开采深度、围岩力学性质和结构以及支护等巷道边界条件不同, 巷道围岩变形量和变形速度有很大差异。
实测资料表明:原岩应力场内铅直应力基本上等于上覆岩层重量, 而由于构造应力的存在,水平应力普遍超过金尼克假设的数值,水 平构造应力一般为铅直应力的0.5~5.5倍,在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甚 至更高。构造应力的基本特点是以水平应力为主,具有明显的方向 性和区域性。
一、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
2)水平应力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
一、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
1、受采动影响巷道的围岩应力
1)巷道围岩应力影响带
巷道开掘以后,巷道周围岩体内的应力重新分布。巷道围岩应力受扰 动的区域称为影响带,一般以超过原岩应力的5%作为影响带的边界。
断面相同的两圆形巷道的间距D为:
6rD1r2
半径不同的两圆形巷道的间距D为: 6 R D 6 rR
Ⅱ
>26.5
33~20 0.2~0.25
Ⅲ 26.5~24.5 20~6 0.25~0.3
Ⅳ 24.5~22.5 6~1.3 0.3~0.35
Ⅴ
<22.5
<1.3
>0.35
抗剪断峰值强度
内摩擦角φ 粘聚力C
(°)
(Mpa)
>60
>2.1
60~50
2.1~1.5
50~39
1.5~0.7
39~27
0.7~0.2
沿走向巷道围岩强度(Mpa)
沿倾向巷道围岩强度(Mpa)
30
60
90 >120 30
60
90 >120
3.5~2 2~1.6 1.5~1.3 1.2~1 1.8
1.5
1.2
1
4~2.5 2~1.8 1.7~1.5 1.4~1.2 2.2
1.8
1.5
1.2
4.5~3 2.5~2 2~1.7 1.6~1.4 2.6
水平应力是影响巷道顶板冒落、底板鼓起、两帮内挤的主要因素。 顶板岩层在水平应力作用下可能出现两种破坏形式:一是薄层页岩 类岩层沿层面滑移,二是厚层的砂岩类岩层以小角度或沿小断层产 生剪切,顶板失稳冒落。在软岩和厚煤层中,底板岩层在水平应力 作用下,与形成褶曲构造相类似,向巷道空间鼓起。如果底板岩层 呈粘-塑性变形,底板岩层进入蠕变状态。因此,高水平应力是造成 底板岩层破坏和强烈底鼓的主要原因。水平应力在巷道两帮引起较 大的拉应力,造成两帮破裂、鼓出和塌落,破坏深度较大。
2.1
1.7
1.4
5~3.5 3.5~3 2.5~2 1.8~1.6 3
2.5
2
1.5
5.5~4 4~3.5 3~2.3 2~1.8 3.4
2.9
2.4
1.7
一、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
3、构造应力对巷道为稳定性的影响
1)构造应力
构造应力是由于地壳构造运动在岩体中引起的应力。构造应力包括 地质构造发生过程中,在地下岩体内所产生的应力,以及已结束的 地质构造运动残留于岩体内部的应力。从工程角度看,古构造应力、 新构造应力和在岩石生成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内应力都属于构造应力。
巷道的合理间距D由巷道宽度、巷道埋深、围岩强度、岩层倾角、巷
道与岩层走向的夹角五个因素决定,并按下式计算:
D(a1a2)K1 式中,a1+a2-相互影响的巷道总宽度,m; K1-巷道相互影响系数,由表确定。
巷道距离地 表深度(m)
<300 300~600 600~900 900~1200
>1200
平行巷道相互影响系数K1
RRc0.7780.22B h2
式中,R-岩柱强度,Mpa; Rc-岩柱原位临界立方体单轴抗压强度,Mpa; B-岩柱宽度,m; h-岩柱高度,m。
Bieniawski(1968)公式:
RRc10.640.36B h
式中,Rc1-临界尺寸岩柱的强度,
Mpa。
一、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
3)相邻巷道间合理距离
式中,R-大圆形巷道半径; r-小圆形巷道半径。
一、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
对于非圆形巷道的弹塑性围岩体,其应力分布和塑性区半径可采用数 值计算方法,根据岩体基本质量级别按下表选用岩体物理力学参数。
岩体物理力学参数表
岩体基本 容重γ 变形模量E 质量级别 (kN/m3) (Gpa)
泊松比μ
Ⅰ
>33
<0.2
一、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
3)巷道布置的合理方向
原岩应力场一定时,通过计算不同巷道方向条件下巷道围岩应力的变 化,分析巷道与构造应力之间方向夹角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关系,确 定合理的巷道方向。
巷道轴向与构造应力成一定角度时,
巷道轴向平行、垂直构造应力条件下,
周边围岩应力计算简图
周边围岩应力分布(a)平行构造应力;(b)垂直构造应力
一、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
(2)巷道围岩变形规律
采准巷道从开掘到报废,经历采 动造成的围岩应力重新分布过程, 围岩变形会持续增长和变化。以 受到相邻区段回采影响的工作面 回风巷为例,围岩变形要经历五 个阶段:
区段平巷围岩变形 Ⅰ-掘巷影响区;Ⅱ-掘巷影响稳定区;Ⅲ-回采影响区;
Ⅳ-回采影响稳定区;Ⅴ-下区段回采影响区(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