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观察法案例
手机这种全新的媒介和它所带来的文化冲 击已经在青少年以及儿童的生活中产生巨大的 涟漪,在电视、计算机、互联网之后,手机究 竟会掀起怎样的传播革命,对青少年儿童的成 长又会产生如何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人格发展 关键阶段的青少女而言,是否会成为亲子、家 校、同济群体之间的沟通桥梁,还是为少女团 体提供一个与世隔绝的密闭空间。本研究就以 此观点出发,来观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 其是在初中女生这个使用团体中,手机所发挥 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
青少女通过手机完全可以实现同济关系间的经验共享,从而 达到群体共识,获得群体认同,原本只有主人烙印的手机,又多了 一层又一层小组烙印,一张无形的族群网络通过手机讯号而密密 麻麻,给青少女同济关系又笼罩上一层紧密的膜,将各个个体之 间粘结在了一起。
8.撤离现场,撰写研究报告
结论: 一、青少女日常手机使用“碎片化”、“仪式化” 二、手机对青少女同济关系的正相关作用
主
辅
深度访谈法
非完全的身份进行观察,即接近受访对象的现实生活,在条 件允许下陪同她们上下学或参加课外补习等,从而搜集到一些客观性数据。
手机的个人专属特性较为浓重,涉及到较多的情感交往,因而不进行完全参与 式观察,以免过多地涉及到伦理问题。
1.界定研究问题
5.3.2 观察法案例
手机对于青少女同侪关系影响的探讨 —以杭州市初中女生手机使用为例
观察法与其他类型的研究 方法配合使用。
2011年 南京大学 刘丹 硕士毕业论文
结合使用与满足理论、日 常生活理论,探讨青少女 借助手机这一媒体,所表 现出的人机互动和人际互 动,以及行为背后的文化 意涵。
研究方法运用
4参与观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察者
的敏感性、领悟能力和解释技巧。
第三阶段 补充调查,主要针对同校师生家长的随机调查。
3.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都会邀请受访者携带手机,除了在现场观察记 录其手机型号、外观装饰之外,也会请受访者当面操作手机,重现其日常使用 行为,适当展示手机内部文本,并追问其背后的实用动机和意涵。同时,也会 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及隐私保护的基础上,用相机翻拍或者录音形式记录,为进 一步研究分析提供材料。
行为的发生。不仅可以把握事件的全貌, 而且可以注意到现象或者行为发生的情 境和氛围,所取得的资料更加生动形象。
3研究者在参与式观察中参与的越深,
其主观感情、看问题的角度、模式等 方面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在看待、 分析、解释人们行为时丧失中立性的 可能性越大。
2当研究者深入实地参与到被访者的生
活中,进行观察,他们往往能够直接真 切地感受到被观察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动机,特别有利于研究者“设身处地地 理解被研究者”。
• 用户分为两类人群,一个是原创视频创作爱好者,一个是关注短 视频的观众用户。
完全参与式观察案例——《抖音目标用户 分析》
• 通过定向观察原创视频创作爱好者,即视频发布者,根据原创视 频创作用户的行为和心理差异,研究者进一步将抖音的目标用户 分为三类:
参与观察法的特点
1可以实时实地地观察到社会现象或者
2.选择并进入研究对象的社会场所
第一阶段: 研究共计历程3个阶段,在预调查阶段,研究者在杭州市采荷中学、杭 州市公益中学、杭州市学军中学这三所学校门口进行了初步的随机调查。
2.选择并进入研究对象的社会场所
第二阶段 集中寻找手机使用频繁,卷入程度高的初中女生进行深度访谈。通过滚雪 球法,共接触到17位受访者,而其中较为配合完成深度访谈与参与观察的共有8位, 另同意出借手机完成材料收集的5位。在此过程中,有进入校园内部的访谈2次, 分别于杭州市丰潭中学和杭州市保叔塔实验学校。
4.建立和维持实地关系+5.观察和搜集资料
发短信 听音乐
好友之间存在共同标签,两人手机上挂有同一系列的挂饰。 除了同济之间会藉由信物来表征彼此间的关系,手机内部文本也会显现出个 体间具有共同的标识。
6.制作笔记、记录和档案
7.分析和理论化
作为私人媒体的手机,其外在附加物和内在文本均能够实现个 体标识,而个体标识的趋同性能促进同济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型塑 青少女的群体认同,因为外在的象征和内在的共享,青少女能够 从这种标识中得到群体归属感,并获得友谊的心理满足,同济关 系能以建立,而既有同济关系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巩固。
青少女的日常生活和同侪关系之中,手机是填补生活空隙的最佳伴侣, 是开展跨时空人际交流的科技工具,是实现人机对话到人际对话的新 型纽带,是带着科技色彩却包裹最原始心理需求初衷的情感黏合剂。
完全参与式观察案例——《抖音目标用户 分析》
• 注册成为抖音用户,研究者作为普通抖音短视频用户的一员,观 察其他用户,并与其他用户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