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幼儿园教育的拓展与合作11-22

第八章 幼儿园教育的拓展与合作11-22


目前,幼儿接触的传媒主要以电视、广播、网络为主。 其中,动画作为幼儿传媒的重要形式,受到幼儿的广泛喜 爱,且前已经被国内外学者认同。但对于动画的效能,目 前仍存在疑义。 传媒本身属于中性意义,没有褒贬之分,但在具体使 用过程中,不同的传播内容、传播频率等,都会影响传媒 的消费者,即幼儿、教师、家长等。如何有效通过传媒服 务于幼儿,如何辩证看待大众传媒的作用,是幼儿体验传 媒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国内幼小衔接现状
1. 我国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现实意义 2.我国幼小衔接工作存在的问题
(1)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严重 主要原因:主要是基于各种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学前教育价值 的理解分歧而产生。
• 家长观念陈旧,教育功利性强。 • 幼儿园自身的市场生存规则导致了部分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幼儿园不 得不建构小学化倾向的课程体系。 • 我国考试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四)以家庭为载体,推动幼儿园与社区合作
幼儿园与社区合作形式实现多元化,社区通过为家长 提供各种服务和举办多样化的科学育儿活动,向家长传递 先进科学育儿理念的同时,促进家长之间的交流。 社区、幼儿园与家庭应充分利用当代信息媒体技术, 实现社区学前教育资源共享。
三、幼儿传媒的现状
从大众传媒的历史发展看,目前可将大众媒介分为 三种类型:一是纸质媒介,如报纸、杂志、图书等;二是 电子媒介,如电视、电影、录像带、广播等;三是新媒介, 如手机、电脑和互联网等。具体到幼儿领域,即体现为幼 儿图书、幼儿报纸、幼儿电视、幼儿网站等形式。 这些大众媒介为幼儿提供了大量信息,是传播 信息的载体和工具,因此,称其为幼儿传媒。
第三节
社区教育和幼儿传媒
一、社区教育的含义与价值 (一)社区和社区教育的含义
1.词源分析:社区”一词由德国社会学家雯迪南·滕尼斯最 早引入社会学领域,其英文释义有三种: 一是由同住于一地或一国的人所构成的社会和社区; 二是由同宗教、同种族、同职业或其他共同利益人所构 成的团体; 三指共享、共有、共同、相同。
各种“衔接”理论的共同之处:都强调在家园 衔接过程中对儿童发展可能起作用的人、事物或 事件。 →“合作”是衔接的进一步深化,是一种更高级 的衔接。因此,做好家园衔接和合作,从某种程 度上说,是一种生态意义上的发展,是促进家园 教育成效的重要举措。
二、家园衔接与合作的现状
(一)家园衔接与合作的现实基础
主要体现在各国重视学前教育,制定相关的学前教育政策, 而家园衔接和合作的问题也因此成为了国家政策的制定范畴。 美国幼儿教育学会于1984年制定并颁布了《高质量幼儿教育机构评价标 准》,把家园合作视为衡量教育机构质量的重要标准。 日本于1991年制定了第三个《幼稚园振兴计划(991~2001年)》,并指出: “现时期家庭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幼稚园要进一步发展与家庭 的联系与合作。” 中国于1989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首次开辟了“幼儿园与幼 儿家庭”专章,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家庭配合;1996年的《幼儿园工 作规程》把“成立家长委员会”作为幼儿园内部管理的必需要求; 2001年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 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2.社区教育是社区工作的新模式
我国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 把社区教育定义为:“是实现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 量的提高以及社区发展的一种社会性的教育活动和过程。” 社区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作为构建终 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社区成员共同生活的 美好家园方面有着重大作用。
(2)幼儿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幼小教师沟通不畅
三、幼小衔接的原则和策略 (一)幼小衔接的原则
1.坚持终身发展的教育观,注重幼小衔接的连续性 2.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 3. 家园、社区与小学共育原则
(二)幼小衔接的具体策略
1.家庭的作用
• 在物质准备上,包括了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的 准备, • 在精神准备上,包括了家长为儿童营造一种“我 要上小学”的积极心理氛围和家长自身的心理准 备。
3. 从家庭和社区来看 幼儿园是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拥有专 业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幼儿园能够为家庭、社区 教育提供帮助和指导。 4. 促进教育公平 利用社区资源,对处境不利的幼儿进行补 偿教育,是世界各国政府追求幼儿教育起点的公 平,改善社会处境不利的家庭和人群代际恶性循 环的有力措施。
【资料贴吧】
(二)社区幼儿教育的价值
1.从幼儿成长的角度看 社区环境是幼儿生活的微观环境之一,由于年幼, 幼儿不能主动地、自觉地选择和影响周围环境,因此受特 定微观环境的影响很大。 2.从幼儿园的角度看 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主要源于社区和家庭,社区 人员和家长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高质量的三方合作, 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 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庭的积极配合是促 进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家园衔接的策略 1.家庭为幼儿作好入园准备工作 (1)家长教养观念的转变。 (2)教给幼儿入园适应的策略。 (3)培养幼儿与同伴交往所必需的基本技能。
2. 幼儿园应为幼儿做好入园引导与适应工作 (1)建构家庭化的幼儿园教育环境。 (2)教师和家长随时沟通,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幼儿 适应幼儿园环境。 (3)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 (4)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二)家园合作的策略
• 澳大利亚:2000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政府推出了一种以 社区为基础的网络运行模式——“儿童保育和家庭支持轴 心”,利用社区资源中心、社区公共设施、学校或者重建 的社区资源,形成整合性服务机构,并发挥整合功能。轴心 和各部门保持“组串”关系——轴心是“组”,各服务部 门是“串”。这种“组串”结构强调整合网络各部分之间 在实现目标时的平行关系,体现了整合网络运行过程中的 协调、管理作用。到2002年,昆士兰州已成功建立了22个 这样的轴心机构。 ——资料选自于:曹能秀.世界幼儿教育“一体化” 趋势浅探[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4):36-40.
(二)家园衔接与合作存在的问题
1.幼儿入园适应中的常见问题
(1)幼儿产生分离焦虑 (2)幼儿不适应集体生活 2. 教师对幼儿入园不适应问题的处理方式不当 3.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错位和背离 (1)家长的教育观念与幼儿园教育理念相违背 (2)家长的教养方式与幼儿园教育方式发生冲突
三、家园衔接与合作的策略
一、幼小衔接的基础
(一)幼小衔接的理论基础
1.生态学视野:基于对布鲁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人类 发展生态学系统理论分析,邓洛普等人(Dunlop&Fabian, 2002)构建了幼小衔接的生态学模式图(图1);基于皮安 塔等பைடு நூலகம்(Pianta and Walsh,1996) 的情景系统模式 (Contextual Systems Model)的幼小衔接生态学动力模式 (图2) 等,都强调环境中各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幼小 衔接中幼儿园、小学、家庭、社区等教育力量之间的协作。 2. 社会文化视野:罗戈夫(Rogoff,2003)和科萨罗等 (Corsaro,2002)学者从社会文化视角阐释了幼小衔接。
(二)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与社区联动
研究课题主要源于实践层面,将研究成果最终运用到实践层 面,因此社区、家庭、幼教机构中的人员要积极围绕幼教实践中的核 心问题开展合作课题研究,进而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三)办好社区示范园
社区和示范性幼儿园应该建立双向开放、互动的关系, 这不仅需要示范性幼儿园进一步主动向社区开放机构资源, 更需要社区(居民)的热情参与和关注。
二、幼小衔接的现状
(一)国外幼小衔接现状
1. 各国政府重视幼小衔接工作,积极为儿童顺利入 学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 2. 教育机构设置逐渐呈现出幼小一体化趋势 3. 幼小教师资格互通,增进教师交流,重视男性教 师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4. 重视家庭、社区、幼儿园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相 互作用
表8-2
法国幼小衔接的具体做法
二、社区幼儿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针是幼儿社区 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
• “请进来”主要包括聘请社区中乐意参与幼儿教育的有识之士为幼儿 园助教、助管。 • “走出去”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对0~3岁散居儿童家长及看护人 员进行早教指导,提高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关注程度。其次,幼儿 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大教育观,把大自然、大社会视为幼儿教育的活 教材,组织幼儿参观社区中的各种机构,了解社区并与社区中各类人 员进行互动,习得社会交往的技能。
图1
幼小衔接的生态系统(Dunlop&Fabian,2002)
图2
幼小衔接的生态学动力模式图
(二)幼小衔接的现实基础
• 首先,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幼儿园教育 为儿童顺利进入小学作准备。 • 其次,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 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上存在显著区别。
表1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部分区别
2. 幼儿园的作用 • 确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一日活动, 培养儿童对小学的角色认同感。 • 幼儿园通过创设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使儿童具备良好入 学能力的拥有轻松的入学心理。 3. 小学的作用 • 作好幼小师资衔接。 • 作好课程衔接。 4.社区 社区作为幼小衔接的重要参与者,应通过开放社区资 源、建立网络服务系统等措施,联合家庭、幼儿园、小学 等各方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为儿童建立一个幼小衔 接的良好氛围。
【知识导图】
第一节
家园衔接与合作
• 一、幼儿园与家庭衔接与合作的理论基础、意义
◇已有的关于儿童早期衔接的理论包括将衔接视为: • 首先,儿童“通过仪式”来到一个新的环境(van Gennep,1960)— —校服、饭盒和其他个人的随身用品标志着儿童来到一个新的环境; • 其次,儿童通过“越境”(Campbell Clark 2000)——从物理环境 或者文化意义上的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第三,在“制度仪式” (Bourdieu,1991)——制度要求儿童将在家获得的符号资本转化为 在学校可以使用的符号。 ◇其他的建立在布鲁芬布伦纳理论的基础上的观点也为我们思考有关衔 接的意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如Elder(2001)认为,儿童和家庭在社会结构、文化和人群中 的位置将会跨时空地影响儿童;关键生活事件(Filipp,1995)理论 指出,对关键事件的评价非常重要,它是一个应对的过程,因此它可 以体现为一种衔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