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语文教材研究119页PPT

中学语文教材研究119页PPT

❖ 1898年,创办的无锡三等公学堂,俞复、丁宝书等编写的 《蒙学读本》七编,更加系统、完整。
❖ 1900年,张鹏编写的《普通学歌诀》,开创了蒙学分科的先 例。七科:经学、诸子、理学、史学、掌故、舆地、格致。
12 8
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1904年版)
(一)、《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以前的语
文教科书编写
❖ 1879年,杨少坪《英字指南》,最早的英文读本。 ❖ 1895年,钟天纬《语体文教本》,我国最早的语体文教科书。 ❖ 1897年,陈懋治等为南洋公学外院和中院编写的《蒙学课
本》,1901年修订时改为朱树人编辑。这是我国语文教科书 的雏形。
1896年8月,孙家鼐受命筹办京师大学堂,尝 试对大学所授课程进行分科。当时大学分为 七科:政治、文学、农业、格致、工艺、商 务、医术。文学科之目七:一曰经学,二曰 史学,三曰理学,四曰诸子学,五曰掌故学, 六曰词章学,七曰外国语言文字学。由此可 见,这里的文学并不是904年癸卯学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 颁定并实施的全国统一学制。同年清政府颁 布了由荣庆、张百熙、张之洞编订的《奏定 学堂章程》这是我国语文近代化的标志,意 味着语文学科开始建立自己独立的教学体系。 而众所周知,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 教材编写的依据,是影响教材发展的一个关 键性因素。《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第一部 这样的文件。
第一节:中国古代语文教材简介
一、中国古代的“语文”教育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产生的很早,但是 没有单独的“语文”学科,语文教育和经 学、史学、伦理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 融合在一起。因此没有单独的语文教材。 但从不同的角度看,还是有一定的系统的。
二、中国古代教材种类:
1、蒙学读物: 以识字为主要目的: 先秦《史籀篇》、《仓颉篇》。 两汉《凡将篇》、《急就篇》 后期的有《三字经》、《百家姓》、 《千字文》。 清代的《文字蒙求》 蒙学辅助读物:清代 程允升《幼学琼林》
初等小学堂
四、教材编排体例:
19世纪后半叶,新式教科书在“西学东渐” 的过程中诞生。最早的教科书是在西方传 教士在中国传教时,适应学生分年级、课 程分科目的学堂教育之需而编写出版的。 光绪三年(1877年),基督教会教徒举行传 教士大会,专门组织了“学堂教科书委员 会”。负责新式教科书的编译工作。“教 科书一词也在此时在中国出现。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公布了《大学堂 编书处章程》。大学堂兼为中央行政机关, 小、中学堂由其管辖,课本亦由其供应。 大学堂设编书处和译书处,编书处负责翻 译外国教科书,编书处分科编写普通科目 教科书。但由于时间急遽,“统编”并未 实现。1905年清廷设学部,废除科举制。全 国教育管理从国子监收归学部,民间编写 教科书非常活跃。1906年设编译图书局,实 行教材审定制度。
车万育 《声律启蒙》 无名氏 《增广贤文》
2、文选读本:
《昭明文选》,第一部文选型教材。“综集辞 彩,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选 文标准:文质兼美。 宋代 真德秀《文章正宗》
吕祖谦 《古文关键》 清代 吴楚材、吴调候《古文观止》 姚鼐 《古文辞类纂》 曾国藩《经史百家杂抄》
3、儒家经典
❖ 二、《奏定学堂章程》的教育思想: 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 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 1、初等小学堂语文教育课程: 读经讲经、中国文字 2、高等小学堂语文教育课程: 读经讲经、中国文学 3、中学堂语文教育课程: 读经讲经、中国文学
❖ 三、学制:
《奏定学堂章程》中的教育宗旨认为:尚公、 尚武、尚实。
第二节 清末与民国初年的语文教材 建设
❖ 一、近代学制的产生与语文学科的独立。
同治元年(1862年8月),总理衙门奏设同 文馆于北京,挑选八旗青年学习外文,聘请 洋人为讲习,采用新教材、教法,这被视为 我国采用新式教育的开始。同治二年一月, 李鸿章比照同文馆奏设广方言馆于上海,招 收汉人入馆。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盛怀宣奏设于上海 的南洋公学外院和中院(后分别改为附属小 学和中学)是具有近代学校性质的公立小学 和中学之始。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钦 定学堂章程》中正式将儿童就学机构统称学 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国子监,设 立学部。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改 学部为教育部(1928年国都南迁后,最初几 个月称“大学院”)。1912年教育部颁布新 学制—壬子学制。儿童就学机构由学堂改称 学校。
四书 《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五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
4、诗选教材
南宋 刘克庄《千家诗》 清代 孙洙《唐诗三百首》
三、古代语文教材的评价
识字教材能够集中识字、联系生活、好读好记, 正确处理文、道之间的关系。 文选教材集圈点评注为一体,形成教材的一大特 色。对学生文章的赏析与写作有一定的作用。但 是强调记忆、教材一成不变。“一本书的民族”。
《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读经与讲经及中 国文字内容及课时分配:
年级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科目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字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字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字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字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字
程度 读《孝经》、 《论语》 讲动字、静字、虚
字、实字之区别 《论语》、《大学》、
《中庸》 讲积字成句之法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程度 读《诗经》,并讲
解 读浅显古文,习楷
书、习官话等 《诗经》,《书经》,
讲解 读古文,习楷书、
习官话 《书经》、《易经》,
讲解 读古文,作极短篇 记事文,习行书、
习官话 《易经》、《仪礼》
节本,讲解 读古文,作短篇记 事文、说理文,习
行书、习官话
每星期钟点 12 8 12 8 12 8
《孟子》 讲积字成章之法 《孟子》、《礼记》
节本 同前学年 《礼记》节本等 教以俗话,作日用
书信等
每星期钟点 12 4
12
4 12 4 12
4 12 4
《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读经、讲经及中 国文学课程内容及课时分配:
年级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科目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