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钉墙专项方案

土钉墙专项方案

1.概述1.1工程简介南昌市XX工程南起XX大道,北至XX西侧,全长约XXKM。

1.2土钉墙支护方案说明按照设计图纸测量放样,XX部分箱涵基础开挖需要拆除一级挡墙。

根据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按墙后回填的砂料及杂填土自然稳定边坡放样,边坡开口线到了二级挡墙的墙脚,沿河风光带大量树木需迁移。

由于园林部门不同意迁移树木,加上按自然稳定边坡开挖将危及二级挡墙。

经业主、设计及监理同意,对拆除一级挡墙的边坡采用土钉墙支护方案。

2. 边坡支护方案设计2.1 设计依据2.1.1《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2.1.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2.1.3《基坑土钉支护技术规程》(CECS96:97)2.1.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2.2 设计思路2.2.1 结合本工程地质、环境、开挖边坡高度等诸方面因素;2.2.2 为箱涵基础处理及混凝土结构施工创造一个安全的施工条件;2.2.3 参照有关规范及本地区此类工程成功的经验;2.2.4 以控制边坡本身的“位移变形”来进行支护设计,确保周边道路、管线、建筑物的安全。

2.3土钉墙设计2.3.1根据边坡高度约5m及《地质勘察报告》,确定计算参数:土的容重,按勘察报告各土选用,报告中未提及的按地区经验选用;2.3.2土钉墙设计入射角度:15°成孔直径:48mm土钉长度:6.5~8.0m垂直间距:1.2m水平间距:1.5m布置形式:网格形土钉钢筋:Ф48的钢管浆液:PO32.5水泥浆水灰比:0.40~0.45注浆压力:0.6Mpa2.3.3砼面层厚度: 100mm钢筋网:ф8.0@200mm×200mm加强筋:Ф20Ⅱ级螺纹钢面层材料:C25细石混凝土2.3.4土钉布设(1)放坡角度:68°(2)土钉布设1)垂向布设:共分四排第一排:距地面0.8米,土钉长度8.0米,与水平夹角15度;第二排:距地面2.0米,土钉长度8.0米,与水平夹角15度;第三排:距地面3.2米,土钉长度6.5米,与水平夹角15度;第四排:距地面4.4米,土钉长度6.5米,与水平夹角15度;2)水平布设土钉水平间距为1.5米,上下层分别错开呈网格形3. 土钉施工及配筋3.1土钉施工土钉采用Ф48的钢管,采用风动冲击器成锚,施工时将钢管前端封闭,在管壁上沿长度方向每隔0.5m设φ8mm的圆孔,圆孔从离坑壁1.5m处开始呈梅花形设置,直至管底。

孔内灌浆采用常压灌注法,浆体采用纯水泥浆(掺入一定量添加剂),强度为M10(水灰比0.40~0.45),施工中应确保孔内锚固段浆体饱满。

3.2坡面挂网网筋采用ф8.0HPB300级,构造尺寸为ф8.0@200mm×200mm,网筋加强筋采用Ф20Ⅱ级螺纹钢,井字布设,网筋及加强筋与土钉钢筋焊接牢固,钢筋网上下网片焊接长度为300mm。

3.3混凝土层面采用C25细石混凝土,喷射法施工,面层厚度为100mm。

喷砼终凝2小时后,喷水养护1~2天。

3.4坡顶加固及散水坡面网筋反铺至坡顶地面长度为1000mm,钢筋网边缘设置锚固筋。

网片加强筋与锚固钢筋焊接牢固,锚固筋长度为1500mm,采用Ф48的钢管制作。

为防止雨水及施工用水流入基坑内部,坑顶应铺设散水坡面。

散水坡采用C15砼浇筑,宽度1500mm,坡度宜为5%左右。

3.5边坡内外排水遇上层滞水设泄水孔,间距为2.50×2.50m,直径为100mm,后设置卵石反滤层。

4.支护施工4.1 施工准备工作5.1.1 开工前施工现场要达到“三通一平”;5.1.2 根据施工方案检查各种施工设备是否完好,做好开工前的准备工作;5.1.3 根据现场条件合理布置施工设备及各种材料的堆放场地;5.1.4 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及技术交底;5.1.5 办理各种施工手续,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4.2 土钉墙施工土钉墙的施工顺序为:土方开挖→人工修边坡→土钉制作→挂钢筋网→喷射混凝土。

4.2.1土方开挖与人工修坡在上一步土钉墙施工完成后,方能进行土方开挖。

利用土钉技术进行边坡支护,基坑土方开挖必须与土钉支护互相配合,要求按设计分层分段开挖。

对开挖后的边坡段,用人工及时进行修整。

主要技术措施:①土钉支护应按设计规定的分层开挖深度按作业顺序进行施工,在完成上层作业面的土钉与喷射混凝土之前,不得进行下一层深度的开挖;②当用机械进行土方作业时,严禁边壁出现超挖或造成边壁土体松动。

基坑的边壁采用小机具或铲锹进行切削清坡,以保证边坡平整并符合设计规定的坡度;③支护分层开挖和施工的作业顺序应保证修整后的裸露边坡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保持自立并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支护,即及时设置土钉或喷射混凝土。

基坑在水平方向的开挖也应分段进行。

4.2.2土钉制作①成孔:土钉采用Ф48的钢管,采用风动冲击器成锚,施工时应将钢管前端封闭,在管壁上沿长度方向每隔0.5m设φ8mm的圆孔,圆孔从离坑壁1.5m处开始呈梅花形设置,直至管底。

②孔内灌浆采用常压灌注法,浆体采用纯水泥浆(掺入一定量添加剂),水灰比为0.40~0.45,施工中应确保孔内锚固段浆体饱满。

主要技术措施:①成孔过程中应做好成孔记录,按土钉编号逐一记录取出的土体特征、成孔质量、事故处理等。

应将取出的土体与初步设计时所认定的加以对比,有偏差时应及时修改土钉的设计参数。

②成孔后时进行清孔检查,对孔中出现的局部渗水塌孔与掉落松土应立即处理,成孔后应及时注浆。

③注浆导管底端应先插入孔底,在初凝前应补浆1~2次,保证孔内充满浆体,向孔内注入浆体的充时盈系数必须大于1。

4.2.3挂网在已平整的坡面上挂钢筋网,加强筋与钢筋网压紧焊牢。

主要技术措施:①土钉与面层的加强筋及钢筋网的连接应可靠焊牢。

②在喷射混凝土前,面层内加强筋网片应牢固固定在边壁上,并符合规定的保护层厚度要求。

③钢筋网在每边的焊接长度为300 mm,网格允许偏差为±10mm。

4.2.4喷射混凝土喷射前作配比试验,按砼配合比通知单进行配料,水泥采用PO32.5水泥,砂为中砂,石子最大粒径不超过20mm,工作压力为0.3~0.4Mpa,混凝土厚度100mm。

喷射顺序应自下而上,喷头与受喷面距离应控制在0.8~1.5m范围内,喷射方向应垂直指向喷射面,但在钢筋部位,应先喷射钢筋后方,然后再喷填钢筋前方,防止在钢筋里面出现空隙。

4.2.5土钉墙施工注意事项(1)土方开挖严格按设计控制坡度,交替进行,及时修坡,保证坡面平整度,坡面不平整度不大于±20mm。

(2)土方开挖必须与土钉墙施工配合密切,土钉墙施工时必须分段分层进行土方开挖,每段长度15~20米,每层挖土深度与土钉垂直间距相匹配,保证每层土方开挖的超挖量不超过500mm,一则便于土钉施工,二则避免超挖造成边坡塌方。

(3)坡面经检查合格,确定孔位后成孔,孔位误差不大于100mm,如遇特殊情况需要移孔位,应由负责技术负责人审定;检查孔深、孔径、锚筋长度合格后,及时插入锚筋和注浆管,注浆管距孔底250~500mm,注水泥浆不饱满应二次补浆。

(4)土钉孔深度、直径、角度注浆均要满足设计要求,做到各环节施工完成后有人验收。

孔深偏差±50mm,孔径偏差±5mm,孔距偏差±100mm,钻孔倾角误差不大于5%。

(5)挂网时,钢筋网片与坡面保持一定的距离,加强筋压在钢筋网上,与土钉钢筋焊接牢固。

(6)砼喷射时要严格按施工配合比进行配料,面层砼厚度要满足设计要求,坡面不允许有钢筋外露现象。

(7)每进行下一层土方开挖,必须在本层坡面土钉墙护坡施工结束后并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进行,并在下层土方开挖时注意对上层护坡面面层及土钉的保护,避免碰撞已施工完的砼面层及土钉。

(8)遇到坡面有渗流现象时,面层上要安装导流管。

(9)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如施工现场实际情况与方案不统一,土层情况与勘察报告不符、成孔遇地下障碍物时,边坡土钉的实际排数、长度和间距可根据实际情况由设计人员现场进行调整。

土钉成孔的过程中,若遇到坚硬的障碍物,不可强行施工,以防破坏地下管线和构筑物,要适当调整土钉参数。

5.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5.1 变形监测内容及目的监测目的:在边坡支护施工过程中,通过对边坡稳定性的监测,获取边坡纵、横向位移变化信息,对边坡稳定性作出预测及预报,同时以所获信息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及施工技术参数,为工程信息化设计、施工提供依据,确保边坡稳定性及施工安全。

监测要求:通过对边坡设置水平、垂直位移测点;对周边临近已有建筑布设沉降测点。

并对各测点进行系统监测,及时提供可靠的监测结果和分析意见及对策。

监测内容:根据本工程的具体情况,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J50021-2001)、《工程测量规范》(GBJ50026-93)、《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97)规定,并结合同类工程监测经验,确定本工程监测的内容如下:1、边坡垂直位移监测;2、边坡水平位移监测;3、邻近建筑沉降监测;5.2 作业依据本次监测工程作业依据为: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GB50330-2002);3、《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97)。

5.3 监测点的布置原则本次监测点的布置主要沿边坡支护面顶部布设,测点间距20米左右,考虑到边坡的稳定性会对其上部建筑产生影响,因此,对于边坡上部影响范围内较敏感的建筑及道路增布沉降测点。

对建筑物现状进行调查并对现裂缝用石膏做模,以评价施工对其产生的影响。

5.4 监测控制网的布设5.4.1水平位移控制网的布设选定一稳定并利于长期保存的最佳观测处埋设水平位移控制点,水平位移控制点不少于两点。

控制点可采用假设坐标,有条件时可与国家坐标系统联测,以利与被损坏后恢复。

5.4.2垂直位移控制网的布设在边坡影响范围外选稳定且易保存处布设三~四个高程控制点,以作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点之用;控制点可采用假设高程,有条件时可与国家高程基准点联测,以利与被损坏后恢复。

5.5 监测点的布设依据有关规范要求及本次监测的目的、要求,确定本次监测内容为边坡的水平、垂直位移监测及建筑物沉降监测。

5.6 准备工作(1)在边坡施工之前,应将监测基准点及监测点布设完毕,待测点稳定初始值观测完后方可施工,并做好测点的保护工作。

(2)在监测之前,应将测量仪器送专业检测单位进行检测(若在检测合格有效期内可免检),检测合格方后可使用。

(3)精心编制观测方案及观测路线,并做好长期标志,以提高观测精度。

5.7 监测周期及监测频率5.7.1周期本次监测周期为从边坡支护施工开始,至箱涵侧壁回填。

5.7.2监测频率本次监测分边坡支护施工及施工结束后监测两个阶段进行,根据各阶段的特点及要求,确定本次监测频率见下表:5.8 报警值及报警根据本工程的现状及同类工程监测经验,综合确定各监测对象的报警值如下表:各监测对象报警值表在施工监测期间,逐日、逐次监测上述内容,当各类监测点实测的位移(变形)达到表中的界限值时应立即报警,并将报警材料书面呈送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及时分析现象发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