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卷第7期V01.15No.7中莲药导敏Guiding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Pharmacy2009年7月July.2009蔗★喃:带●靠渤{新‘善;视’誊;点j眩n晕、中・医一辨t治进展李志,指导:张崇泉(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全国师承博士学位班,湖南长沙410006)【摘要】总结了近5年来中医对眩晕的病因病机研究概况及从脏腑论治(肝、肾、脾、胃、肺)眩晖的研究进展,以期对临床治疗眩晕提供辨证思路及方法。
【关键词1眩晕;中医辨治【中图分类号】112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51X(2009)07-0090-03ProgressintheTreatmentofVertigoWith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L/Zhi,Director.ZHANGCong-quanTheAt嚣IiatedHospitalofHunanProvineialAcadem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hangsha,C由i玎&410006【Abstract]Itwassummarizedthattheprogressonetiologicalfactorsandpathogenesisofvertigo,treatmentfromfiveviscerabasedonrecentfiveyearsliteratures.Thatsuppliedsomethinkingwayandmethodforthetreatmentofvertigowith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Keywords】Vertigo;Treatmentwith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自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按中医院校《中医内科学》【11指出:“眩晕是l临床常见症状,可见于西医多种疾病。
凡梅尼埃病。
高血压病,低血压,脑动脉硬化,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症者,均可参考本节(指眩晕)有关内容辨证论治。
”2003年4月全国(重庆)眩晕会议将眩晕分为耳性眩晕,前庭神经性眩晕,脑性眩晕和颈性眩晕4大类。
其中以梅尼埃病,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等为最常见诱因1wI。
现就近年来中医辨治眩晕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的研究袁静14I等总结了肾精亏虚,肾阳不足,肝血不足,阴虚阳亢,中气不足,中阳虚弱,心脾两虚均可致眩晕之“无虚不作眩”的病因病机,认为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皆可发为眩晕。
王永钦l斗认为梅尼埃病眩晕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多由风、痰、瘀作祟,缓解期多由心、脾、肝、肾失调为患,发病有标本缓急之分。
孟真等lo认为耳性眩晕发病病因为内因,外因属诱因。
其病有实、有虚、有虚实夹杂之分,累及脏腑,主要为肝、脾、肾,可旁及心肺。
李芳17l从瘀论治眩晕,详细列出痰浊血瘀,气滞血瘀,阳亢血瘀,肝热血瘀,气虚血瘀,阳虚血瘀,血虚血瘀,外伤血瘀所致眩晕的病因病机。
王鹏阀总结导师范炳・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2007BAll0801-063)华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经验,认为《灵枢》和张介宾的“上虚作眩”,与现代医学的颈椎病椎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晕十分相似。
常富业口认为从严用和“六淫致眩说”得到启示,必须抓住眩晕可因六淫致病,而六淫之邪可首犯肺脏,亦可由它脏累及肺。
麻晓汞嘲等认为耳源性眩晕病变在耳,病根在肾,病机特点是耳中积水,肾主耳,因此要抓住“肾”与“水”这一邪正矛盾的特点,其病理特征是水湿瘀积。
积水不运。
王秋风…J等总结路志正教授经验,从调理脾胃论治眩晕,认为脾胃功能失调,运化失职,升降失司。
皆可致眩晕。
方志坚【-2l等总结罗翌教授治眩晕经验.结合岭南地区多湿的气候特点,认为湿邪易困脾,脾虚生湿聚痰,痰凝则气滞,气滞血瘀,故眩晕的发生以痰、虚、瘀为主因,而三者之中。
又以虚为主,并多属本虚标实之证。
郭亚红【131总结陶根鱼教授经验,认为痰瘀互结是眩晕的根本病机,表现为气虚血瘀痰阻,气滞血瘀痰阻,痰瘀互结。
因此提出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
秦润笋114l介绍郑绍周教授治老年眩晕经验,认为其病机特点以虚为本,本虚标实,虚包括元气亏虚和脾肾亏虚,实则以风痰瘀为主。
故主张治疗应该以补肾益气健脾为原则。
2从脏腑论治的研究临床大多从肝脾肾辨证论治,最近亦出现了从肺论治的新观点。
分述于下。
2.1从肝论治任绍林㈣以滋肝熄风立法,方用:生地20g,麦冬20g,白芍30g,钩藤20g,桑叶10g,丹皮12g,益母草30g,生牡蛎30g。
茯苓15go治疗38例患者总有效率81.6%。
刘占涛I蝈万方数据等用济肝汤(钩藤15g,菊花10g,天麻12g。
石决明20g,栀子10g,川牛膝18g,枸杞10g,生地黄20g,制首乌20g,女贞子15g,夏枯草18g,白芍309,当归20g,山茱萸20g。
)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60例.总有效率81.7%。
王媛旧等总结马云枝教授从肝辨治眩晕经验,l|缶床分为肝郁化火型,多以丹栀逍遥散加减;肝脾不调型,用柴胡桂枝汤加减化裁;阴虚阳亢型,拟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化裁;风痰内阻型,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姜明华11辞讨论了眩晕发病终离不开“肝血失调”,拟定了活血祛风法,潜肝熄风法,逐瘀豁痰法,益血熄风法,补血填精法治疗眩晕。
2.2从肾论治陈煜华㈣报导了48例辨证为肾虚血瘀的老年性眩晕患者,采用补肾活血法治疗,方用:熟地12g,山茱萸129,枸杞15g,女贞子129,菟丝子15g,黄精15g,肉苁蓉109,杜仲15g,当归15g,葛根20g,川芎12g,丹参15g,银杏叶15g。
总有效率达93.8%。
胡玉英l加l报导了34例辨证为肾精不足,西医诊断为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患者,采用补肾填精法,选用补肾填精中药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并单用刺五加注射液进行对照。
中药方:紫河车10g(研粉),龟板15g,杜仲10g,牛膝12g,党参15g,茯苓12g,熟地25g,黄柏109,天冬12g,麦冬15g,菟丝子10g,山茱萸10g。
鹿角胶10g(烊化),疗程14d。
治疗组总有效率94.1%,对照组总有效率73.3%(P<0.05)。
2.3从肝肾论治刘如秀脚等总结刘知名教授经验,即从肝肾论治眩晕8法:肝气郁结之眩晕当疏肝解郁,清利头目,方选逍遥汤加蔓荆子、荷叶、蝉蜕;肝阳上亢之眩晕当平肝熄风,潜阳降逆,方选天麻钩藤饮加杭菊、白芍、桑椹、醋鳖甲等;肝火炽盛之眩晕宜清肝泻火,舒肝养阴,自拟泻肝汤治疗:龙胆草69,山栀和g,黄芩lOg,青黛(冲服)39,全当归69。
生地129,自芍12g,醋柴胡6g。
同时配合升麻、桑叶、薄荷等清轻宣散之品;肝血亏虚之眩晕宜补血养血.柔肝止眩,八珍汤合当归补血汤或归脾汤加鸡血藤、阿胶等补血养血之品;肝阳虚绥之眩晕应温阳暖肝,降逆和胃,方选吴茱萸汤加炒三仙、陈皮等;水不涵木之眩晕应育阴潜阳,熄风定眩,方选张锡纯之镇肝熄风汤化裁;肾精不足之眩晕应补肾填精,养髓止眩,予自拟补肾生髓汤,熟地15g,当归12g,白芍9g,阿胶(烊化)12g,川I断12g,桑寄生12g,桑横15g,党参12g,珍珠母24g,酸枣仁9g,茯苓129,甘草6g;阴阳两虚之眩晕应平补阴阳,养脑定眩,自拟补虚益损定眩汤:怀地黄15g,怀山药10g,枸杞129,山茱萸12g,菟丝子9g。
牛膝24g,杜仲10g,川断9g;偏于阳虚者加鹿角胶、肉桂,偏于阴虚者加龟板、猪脊髓、炒三仙。
2.4从脾胃论治杨威英阎等根据导师梁超经验,从脾虚论治眩晕,以黄芪建中汤为主随证加减,黄芪用量宜大,一般30-609。
最多可用至120g,常与党参同用,用干姜代生姜,加强温中之效。
以大量黄芪及党参代饴糖之甘温。
观察50例眩晕患者,总有效率96%。
王秋风…等总结路志正教授从调理脾胃论治眩晕经验,实证分痰浊阻滞,治以燥湿化痰,升清降浊,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湿热中阻,治以芳香化浊,清热祛湿,用甘露消毒丹、三仁汤加减;胆胃不和,浊气上逆,治以温胆和胃,用小柴胡汤、温胆汤、柴胡疏肝散加减;肝脾失和。
肝阳上亢,治以清肝调脾,潜阳熄风,用天麻钩藤饮、逍遥散加减。
虚证:脾虚湿盛,治以补气健脾,升运清阳,用益气聪明汤、补中益气汤加减;脾阳不足,寒饮上泛,治以温化寒饮,健脾利湿,用苓桂术甘汤、泽术汤加减。
张文群嘲等总结顾仁樾教授经验从脾论治眩晕;认为眩晕发病脾虚为本,痰瘀为标,治疗应益气升阳。
健脾化痰,方选补中益气汤或半夏自术天麻汤加减。
同时注重脾胃,兼顾他脏。
2.5从肺论治常富业研认为从严用和“六淫致眩说”得到启示,必须抓住眩晕可因六淫致病,而六淫之邪可首犯肺脏,亦可由它脏累及肺,故总结了宣肺祛风法,温肺散寒法,宣肺祛湿法,宣肺利水法,宣肺活血法,宣肺祛痰法,清肺泻火法,补肺滋肾法从肺论治九法治疗眩晕。
3展望各医家对眩晕的病因病机的研究各有侧重,但普遍认为眩晕是由于机体亏虚,正气不足,主要是肝、脾、肾亏虚,导致外邪易乘虚侵袭,亦可转化为内邪,形成风、火、痰、瘀的病理演变。
因此眩晕的病机概括起来仍不外乎风、火、痰、瘀、虚五端。
眩晕证的临床辨治,多从肝脾肾立论,近年亦有从肺论治者。
每种病所致眩晕均有一定特点,因此诸多现代中医医家提倡要把西医的辨病与中医的辨证相结合,许多医家对不同疾病所致眩晕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及经验总结,如颈椎病眩晕常见痰浊中阻,风阳上扰;高血压病眩晕多见阴虚阳亢。
血络瘀滞;脑动脉硬化性眩晕多见痰瘀互结,肝阳上亢等等。
临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思路,有利于明确疾病诊断,启迪辨证思维,明确论治思路,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从以上的眩晕中医辨治的综述来看.说明中医治疗本病疗效确切,这既充分肯定了中医药辨证论治治疗眩晕的作用。
但同时也存在着单纯与西药对照是否具有可比性的问题。
临床上的研究尚需进一步加强,才有更充分的证据,更具说服力,才能更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97—303【2】2孔繁元,粟秀初,黄如训.眩晕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流程建议说明之一引起眩晕的常见疾病I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29(5):395—396。
314—317【31粟秀初,孔繁元,黄如训.眩晕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流程建议【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29):314--317【4】袁静,赵艳秋.44因虚致眩”证治刍议【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19):53【5】王永钦.辨标本分阶段治顽固性梅尼埃病思路与方法【J】.91万方数据中医药通报:海外中医,2007,6(4):41.43【6】孟真,徐晨.辨证治疗美尼尔病硼.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8,6(8):60-61【7】李芳.从瘀论治眩晕【J】.中国中医药杂志,2007,5(11):28—30【8】王鹏.范炳华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经验集萃【J】.中医药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