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类--中药鉴定

动物类--中药鉴定


地鳖
25
冀地鳖
特征 长2.2-3.7 cm,宽1.4-2.5cm;背部黑棕色, 通常在边缘带有淡黄褐色斑块,每个斑块上有一 小点。
冀地鳖
冀地鳖
26
斑蝥
• [来源] 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体。 • [产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 [采制] 7-9月,清晨露未干,斑蝥翅湿不能起飞时,带手套
蜈蚣的性状鉴别歌诀
全虫扁平长条形,背部黑绿头褐红。 背生两条突棱线,腹部皱缩色黄棕。 全体环节二十二,每节对足两侧生。 触角毒钩各一对,味辛微咸有臭腥。
23
土鳖虫
• [来源] 鳖蠊科昆虫地鳖或冀地鳖的雌虫干燥体。 • [产地] 主产于江苏、浙江、湖北等省 • [采制] 夏秋两季捕捉,置沸水中烫死,晒干或烘干。
19
蜈蚣
• [来源] 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 蚣的干燥体。
• [产地] 主产于湖北、浙江、 江苏等省。
• [采制] 春夏两季捕捉。先用 沸水烫死,再用竹片插入头尾, 绷直,干燥。或再用竹板扎 成板状,10条或50条为1板。
少棘巨蜈蚣
21
• 形态 扁长条形,长9-17cm,宽0.5-1cm,全体 由22个环节组成,最后一节略细小;头部有头 板覆盖,头板近圆形,前端稍突出,有触角及 毒钩各1对;躯干部第4-20背板常有纵棱2条; 腹部皱缩;自第二节起每体节有脚1对,生于 两侧,作钩形,最后一对脚尾状,易脱落。
雄雌
金边地鳖
24
地鳖
• 形态 呈扁平卵形。前端较窄, 后端较宽,背部无翅;前胸背板 较发达,盖住头部;腹背板9节, 呈覆瓦状排列;头部较小,有丝 状触角1对,常已脱落;胸部有 足3对,具细毛和刺;腹部有横 环节。
• 表面 背部紫褐色,有光泽, 腹面红棕色。
• 断面 质松脆,易碎。
• 气味 气腥臭,味微咸。
13
14
15
• 形态 头胸与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尾状,皱缩弯 曲,完整者体长约6cm。头胸部前面有1对短小螯肢及1对较 长大钳状螯夹,背面覆有梯形背甲,腹面有足4对,均7节, 末端各具2爪钩;前腹部由7节组成,7节色深,背甲上有5条 隆脊线;后腹部(蝎尾)6节,节上均有纵沟,末节有锐钩 状毒刺。
• 表面 背部黑褐色或黑棕色, 用水浸后可见黑色斑点排成5 条纵纹;两侧及腹面为棕黄色。
• 质地 质脆,易折断。 • 断面 断面胶质状,有光泽。 • 气味 气微腥。
11
• 伪品 掺假的水蛭为水蛭腹部灌入水泥浆等以增重 • 与正品水蛭的主要不同点:质地沉重,药材饱满鼓
起,敲断可见异物露出
• 习惯认为:水蛭以条整齐、黑褐色、 无杂质者为佳。
• 表面 头部两节暗红或红褐色;躯干部第一背 板与头板同色,其余20个背板棕绿或墨绿色, 有光泽;腹部淡黄或棕黄色;脚黄或红褐色, 偶有黄白色。
• 质地 质脆,易折断。
• 断面 断面有裂隙。
• 气味 气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而微 咸。
22
• 习惯认为:蜈蚣以条长、头 红、身墨绿色、头足全者为 佳
动物类中药
1
[分类] • 按药用部位常将动物类中药分类如下:
(一)全动物类 水蛭、地龙、全蝎、 蜈蚣、土鳖虫、斑蝥、红娘子、青 娘子、海龙、海马、金钱白花蛇、 蕲蛇、乌梢蛇、蛤蚧等。
5
(二)角骨类 鹿茸、鹿角、羚羊角、 水牛角、龟甲、鳖甲、豹骨、穿山甲 等。
(三)贝壳类 牡蛎、石决明、蛤壳、 珍珠母、瓦楞子、海螵蛸等。
• 气味 气特异而臭,刺激 性强,不宜口尝。
28
僵蚕
• [来源] 蚕蛾科昆虫家蚕 的4-5龄的幼虫感染(或 人工接种)白僵菌致死的 干燥体。
• [产地] 主产于江苏、浙 江、四川等省。
• [采制] 自然病死者于夏 初或者晚秋采收。将感染 白僵菌病死的僵蚕晒干或 微火烘干。
29
• 形态 略呈类圆柱形,多弯 曲而 皱缩,长2-5cm,直径 0.5- 0.7cm,头部较圆;体 腹面有足8对,呈突起状, 中部4对明显;体节明显, 尾部略呈二歧状。
(四)脏器类 哈蟆油、熊胆、鸡内金、 紫河车、桑螵蛸、海狗肾、鹿鞭、鹿 胎等。
6
(五)生理病理产物 珍珠、蟾酥、牛 黄、麝香、僵蚕、五灵脂、夜明砂、 白丁香、蝉蜕、蛇蜕、蜂房、蜂蜜、 马宝、狗宝等。
(六)加工品 阿胶、鹿角胶、鹿角霜、 鳖甲胶、龟甲胶、水牛角浓缩粉、 血余炭、人工牛黄等。
7
常见动物类中药
16
• 表面 头胸部呈绿褐色,背面绿褐色,后腹部 (蝎尾)棕黄色。
• 质地 质脆,易折断。 • 气味 气微腥,味咸。
17
蝎尾
全蝎
头胸部
18
伪品:掺假的全蝎来源为在全蝎腹部注入各种增 加重量的物质,常有稀泥浆、鸡蛋清等,蒸后晾 干;或加入过量的盐。 与正品全蝎的主要不同点:全蝎腹部饱满鼓起, 质地沉重,折断可见异物露出;或见表面盐粒 较多。
• 表面 头部黄棕色,体灰 黄色,被有白色粉霜。
• 质地 质硬而脆,易折断。
• 断面 平坦,外层白色, 显粉性,中间有亮棕色或亮 黑色的丝腺环4个,习称 “胶口镜面”。
12
全蝎
• [来源] 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干燥体。 • [产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 [采制] 野生蝎仲春至初秋捕捉,以清明至谷雨前后捕
捉者称春蝎,夏较多称“伏蝎”。 饲养者秋季捕捉,捕 捉后浸清水中,待其腹内泥土吐出,死后捞出,沸水煮 至身挺腹硬,脊背抽沟,捞出洗净,晾干或微火炕干, 即 “清水蝎”;“盐水蝎”加工基本同上,但浸煮时加 食盐。煮时搅拌宜轻,以免碎断。
9
水蛭
• [来源] 水蛭科动物蚂蟥、水蛭或柳叶蚂蟥的干燥体。 • [产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 [采制] 夏秋两季捕捉,用沸水烫死或石 灰、草木灰闷死,洗净,晒干或微火烘干。
蚂蟥
10
• 形态 扁平纺锤形,由多数环节 组成,长2-12cm,宽0.1- 2cm; 背部稍隆起,腹面平坦;前端 略尖,后端钝圆;两端各具一 吸盘,前吸盘不显著,后吸盘 较大。
捕捉(避免刺激皮肤)或用蝇拍打落,用竹筷夹入容器中, 放入沸水中烫死,取出晒干。
27
• 形态 呈长圆形,长12.5cm,宽0.5-1cm头及口 器向下垂,有较大的复眼 和触角各1对,触角多已脱 落。
• 表面 背部具革质鞘翅1对, 黑色,其上有3条黄色或棕 黄色的横纹;鞘翅下面有棕;腹部呈环节状,有黑 色绒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