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新闻评论的基本类型
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新闻评论的分类
1.新闻评论的分类状况
(1)国外的分类状况
①分类
新闻评论分为五类,每类又包括若干种;
a .社论,包括社论、统一社论、舆论结、代论; 新闻评论的分类状况 新闻评论的分类 我国新闻评论既有分类的意义
关于完善评论分类的设想 立论性评论及其地位
立论性评论 坚持因事、因时倡导的原则 立论性评论的写作要求
驳论性评论及其使命
驳论性评论 几个需要划清的界限 驳论性评论的写作要求 阐述性评论是特殊的立论性评论 阐述性评论 阐述性评论的种类 阐述性评论的写作要求 解释性评论及其他 解释性评论 解释性评论的特点和功能
解释性评论的写作要求
提示性评论及其应用范围 提示性评论 提示性评论的特点 提示性评论的写作要求
新
闻评论
的基本类型
b.专论,包括专论、来论、星期论文;
c.释论,包括大事分析、时事述评、评述;
d.短评,专业版评论。
e.杂志评论。
这种分类的双层构想颇为可取,但在同一层次里并立多项标准,却难免因交叉重叠而混淆了各种类型之间的界限。
②按狭义和广义划分
a.狭义的新闻评论指社论、短评、专栏评论;
b.广义的新闻评论包括政治漫画、民意调查、读者投书等。
这种分类中的狭义的解释存在着合理的部分,但不完全;广义的解释以是否表达主观见解为依据,将所有表达主观见解的表现形式都划归为新闻评论,这是不科学的。
(2)台湾的分类状况
①认为新闻评论的分类无成规可循,没有公认的分类法。
②按内容涉及的领域,把新闻评论分为政治评论、军事评论、外交评论、经济评论、文教评论等。
这种分类可视为社会生活有多少领域就有多少评论类型,不仅不胜其“繁”,而且容易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③把评论分为解说型、辩论型、启发型、研判型、劝导型、褒贬型、纪念型、建议型等。
这种分类标准本身就很不明确。
标准不明确,自然难以准确界定不同类型,分类也就失去意义。
(3)大陆的分类状况
中国大陆新闻界和学术界对新闻评论的分类较为一致,其分类体系包括两个层次:
①第一层次分为署名评论和不署名评论,而以后者为主。
②第二层次主要是对不署名评论的再分类,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前期称评论)、短评、编者按和编后四种。
2.我国新闻评论既有分类的意义
署名评论是以个人的名义发表意见的评论类型。
不署名的评论是以编辑部的名义发表意见和看法。
不署名评论的各种类型,是按所论述的论题的重要程度划分的。
它们的不同名称,首先意味着不同的评论规格。
(1)社论/本台评论
即报纸、电台、电视台的最高规格的评论,通常用来论述重大的、全局性的新闻事件和问题。
近年来实践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即社评与评论员文章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这种情况多见于设有“言论版”的都市报类媒体。
(2)评论员文章
规格仅次于社论或本台评论的评论类型。
它所论述的问题虽然也是重要的、人们普遍关心的,但问题本身一般带有局部的性质,如地区性或部门性问题。
近年来,评论员文章的应用范围呈现扩大的趋势,与评论员文章同一规格的。
这类评论冠以“特约”,意在暗示作者身份非同寻常。
(3)短评
这是一种轻型评论。
短评的论述对象一般不是整个事件或问题,而是事件或问题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某一侧面、某一层次,甚至是某一点;有时也被用来解剖某种具体观点,或工作、思想、行为中的某种倾向。
这类评论近年来日渐式微,短评可能逐渐由署名短论所取代。
(4)编者按和编后
在不署名的评论中,这是最简短、最轻便,也是最低规格的类型。
①编者按有两种:
a.介绍性的,通常用于介绍作者或提供其他背景材料;
b.议论性的,常以画龙点睛的方法表明对有关的事物或问题的看法。
②编后也是一种按语,因放在新闻报道或其他文章后面而得名。
3.关于完善评论分类的设想
(1)目前的评论分类体系的作用
①目前这个分类体系明确区分署名和不署名评论,有利于发挥这两类评论的互补作用。
②以论题的重要程度界定不署名评论,既有利于新闻单位恰当运用不同的评论名目,建立和健全评论工作体制,也方便受众据以判断评论内容的重要性和权威性。
③尽管既有的分类体系与新的评论实践之间存在着相当的距离,但它明确界定的评论基本类型和适用范围,对于今后的评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完善评论分类的设想
评论写作,归根到底是寻求与内容相适应的表现方式和方法。
这不能背离内容决定形式的根本原则。
根据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对新闻评论进行划分。
①新闻评论按内容的性质,分为五种:
a.立论性评论;
b.驳论性评论;
c.提示性评论;
d.阐述性评论;
e.解释性评论。
②从性质上看,立论性评论和驳论性评论是基本类型,其他三种是它们的派生类型;但从表现方式和方法方面看,它们实际上属于并列形式。
它们之间的关系,大致如图4-1所
示。
图4-1
③新闻评论按内容性质加上媒介形式的分类状况,如表4-1所示。
表4-1
二、立论性评论
1.立论性评论及其地位
(1)立论性评论的定义
立论性评论,是指主要运用正面论述的方式、方法,倡导符合时代和社会需要和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新事物、新经验、新观念的评论类型。
(2)立论性评论的地位
在我国各种媒介的评论中,立论性评论是评论的主流,是论坛的主角,处于论坛的主导地位。
①在社会主义时期,这类评论的论述对象和运用范围十分广泛。
一切符合社会发展趋向、与时代潮流相一致的事物,都可以成为这类评论的论述对象。
日益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生活为立论性评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论题。
②20世纪80年代以来,立论性评论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出现了不少影响深远的作品。
如光明日报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民日报的社论《回答一个问题》和《中国青年报》的社论《再论雷锋》等。
2.坚持因事、因时倡导的原则
立论性评论以倡导为宗旨。
这类评论的成败得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倡导什么,如何倡导。
这既是写作这类评论的前提,也是检验作品质量及其社会效果的主要标志。
(1)遵循因事倡导、因时倡导的原则的表现
立论性评论遵循因事倡导、因时倡导的原则,把注意力集中在正确反映客观实际上头,力求既切合实际,又与时代、社会的需求相一致。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以作为评论对象的客观事物及其内在蕴含为基础;
②以时代、社会的实际需要为准绳;
③以群众与有关事物的关系,以及他们的感受、反应为目的。
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即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面向广大群众,倡导符合时代、社会发展趋势的新事物、新经验、新观念和各种思想行为规范。
(2)因事倡导和因时倡导的关系
因事倡导和因时倡导,是一个统一原则的两个不可分割的侧面。
①因事倡导,从作为评论对象的具体事物出发,以恰当的方式倡导事物本身蕴含的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