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时烦着呢,别理我------帮助孩子掌控自己的情绪案例案例一滔滔原本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性格开朗,老师和同学们都很爱他,身边总是围着很多小伙伴。
但自从上了六年级以后,爸爸妈妈发现滔滔动不动就爱发脾气,在家里经常因为很小的事情发火。
一本书找不到了,他就把家里翻得乱七八糟,甚至摔书,还弄出很大的声音;和同学或亲戚家的小孩一起玩,总是玩得好好的就突然吵起来,甚至有时候还会动手打架,而打完架又像没事似的很快和人家和好如初;有时上课时还会捣乱。
老师向家长反映了滔滔的情况,滔滔的妈妈很不好意思地提到自己性子急,脾气不好,和滔滔的爸爸吵架时常摔东西,有时找不到东西也爱发火。
案例二静静以前十分讨人喜欢,经常黏着爸爸妈妈聊天,但是自从升入六年级,就变得不太爱搭理人了。
以前一回到家她就会很开心地和家人打招呼,然而现在进门连一句话都不讲,没精打采的,直接回自己的房间,有时爸爸妈妈问她几句话,她也是爱搭不理的,问多了,回答就很冲,“别烦我了,我还要学习呢”,然后砰的一声,把门一关,一副“别惹我”的样子。
其实静静自己也挺苦恼,她不想这样做,但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发过火后常常很自责,而下次遇事还照旧。
案例分析案例中的滔滔和静静常情绪失控、爱发脾气,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有生理上的、认识上的,也可能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自己的生理变化认识不充分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现在小学生生理发育普遍较早,造成了儿童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的不同步,因此一些孩子会对刚刚出现或已经出现的生理、心理变化产生困惑而不知所措,导致情绪上的失控。
比如男孩子开始长胡须,女孩子胸部开始发育,身体上的变化让他们难以接受。
这时孩子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如老师和家长没有进行适当的生理发育指导,孩子面对困惑不好意思问或是不知道怎样问,若再受到同学的讥讽,那么他们很有可能会用各种方式来宣泄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像不理人、发脾气、摔东西、打架等。
案例中的滔滔和静静动不动就发脾气、表现烦躁很可能与此有关。
二、自我评价的易变性导致情绪变化每一个孩子都想使自己成为班上的优秀学生,以获得同学、老师和家长的尊重,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高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较高的水平。
这一阶段的孩子能够独立地把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的行为进行比较,形成自我评价。
但此时他们在评价自己的时候意识比较模糊,评价他人的时候却比较清晰,因此造成他们的自我评价容易改变,这也使得情绪变化较大,有可能前一秒还与同伴融洽相处,后一秒却吵闹起来,甚至动手打架,不过矛盾过后又会玩在一起。
案例中滔滔的表现就是如此。
三、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脱节六年级孩子具备了一定的道德意识,他们知道在什么样的场合对什么样的人应该怎样做,但是却不能按照他们的认识去行事。
以至于出现明知道要尊重家长和老师,却仍会和家长顶嘴、哭闹;在课堂上捣乱,只因为自己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或是讨厌这位任课老师。
除此之外,儿童的模仿倾向也会使他们喜欢模仿同学、大人或电影中的行为,他们会觉得这种模仿很有意思,但忽视了这种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如说脏话。
孩子可能明知这些行为是不好的,却仍然这样做。
案例中的静静就常为自己发脾气而自责,但又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
四、宣泄情绪以面对升学压力六年级的孩子开始面临求学过程中的第一个压力------小学升初中。
这一时期的孩子学习压力很大,要完成老师在课堂上布置的作业,还要做各种补充的复习资料、训练册,这几乎占去了他们全部的课外时间。
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家长提出各种条件软硬兼施,让各种学习辅导班占用了孩子的休息娱乐时间。
事实上,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得到了长辈过多的宠爱,同时也承载着长辈们过高的期望,压力越来越重,不胜压力自然会释放,发脾气、闹情绪也就在所难免。
五、家长不当行为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在家庭中,有的家长不能很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常为一点小事就动手打孩子,与同事、邻居、亲朋好友争吵不休,遇事情绪波动大,甚至还摔东西,出现一些过激行为。
这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他们耳濡目染,也会效仿,或以同样的方式发泄情绪以示不满。
案例中滔滔的行为,可能就是妈妈平日发脾气、摔东西行为的效仿。
了解孩子为了帮助您了解孩子,可观察孩子有无以下行为表现,符合孩子情况的答“是”,不符合孩子情况的答“否”。
每题答“是”记1分,答“否”记0分。
得分越高,说明孩子的情绪表达越有问题。
1、受到责备时情绪非常激动;2、与同龄孩子在一起时常有争吵、打斗情况出现;3、完不成规定作业时容易急躁;4、对某些学科老师不满甚至直接与老师发生冲突;5、在家一不顺心就和家长顶嘴、摔门;6、听家里来访的客人或亲朋说话,稍有些不顺耳会马上反击;7、对家长的要求不赞同,表达想法时语气强硬;8、爱顶撞老师、长辈;9、对瞧不起的人或事会直接表现在脸上;10、“我烦着呢”成为口头禅;11、发生矛盾爱说大话、狠话;12、遇到自己不满意的情形脸色难看、闭口不语。
建议我们提供以下几点参考建议,希望有助于家长调控孩子的情绪。
一、留意孩子的生理变化,切实为孩子提供帮助对于孩子即将出现的生理变化,家长最好在变化发生之前就告诉孩子身体可能会有哪些不一样,将各种身体特征告诉孩子,孩子知道得越早越好。
如果家长不告诉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自己会通过一些方式去了解。
由家长亲口告诉孩子比他们自己悄悄地去看一些这方面的信息要安全得多。
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来讲,他们不了解相关知识,多数会感到困惑或不知所措,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是因为这方面的问题而产生情绪问题,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安抚孩子,让孩子知道身体会发生变化是很正常的事情,不用担心,不用焦虑,不要害怕,这是每一个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必经阶段。
如果其他同学对此有不正确的看法和行为,让孩子不要太在意,尽量让他们尝试着“视而不见”。
这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切实的帮助,如女孩子如果很在意自己的身体变化,家长可以尝试为其提供一些宽松的衣服。
家长还可以请求学校老师组织一些青春期知识的讲座和交流活动,以缓解孩子由此产生的压力。
二、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掌握情绪调控的技巧儿童自我评价的形成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一般从小学中年级起,特别是到高年级,孩子才逐步学会从社会道德的角度来评价的行为,所以家长们千万不要过于急躁。
孩子们之间的争吵和打架,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六年级的孩子是懂道理的,家长要告诉孩子争吵和打架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不要打骂孩子,尤其在外人面前要给孩子留足面子,让其体会和平解决问题的好处。
家长还要帮助孩子掌握调控情绪的技巧,如遇事“冷处理”,有些事放一放就不那么在意了,想发火时找点事干,分散一下注意力,等等。
发生问题时,家长最好等孩子情绪稳定后再开展教育,让孩子考虑“你觉得这样做能解决问题吗?”让孩子感觉到哭闹、采取过激甚至暴力行为于事无补,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孩子静下来后让其思考“如果当时你不和同学争吵(打架),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引导孩子建立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思路,学会在以后类似的情况下慢慢调整自己情绪。
三、丰富孩子的内心体验独生子女的特点之一是接受了他人过多的爱,家长、长辈总是顺着孩子来,只要孩子高兴,自己受点委屈没关系,这就致使一些孩子我行我素,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
而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体谅他人。
孩子对家长、长辈的关心没有任何表示,反而动不动就发脾气,家长不能任由孩子这样,应该让他体会到自己的行为对家长及长辈造成的伤害,要让他明确这种行为令家长很生气、很伤心。
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让孩子产生较深刻的体验,如“适度忽视”,即家长对孩子一些较为激烈的或是无理取闹的情绪视而不见。
孩子看到家长不理睬,会猜测是不是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下次也许就会有所收敛。
研究表明,家长对孩子的适度忽视可以引发孩子的内疚感,这种内心体验对孩子控制情绪有一定帮助。
当然忽视要适度,不能让孩子以为家长就此不再爱他、关心他了。
家长还可以借助适当的事件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习惯,如当孩子面对他人的苦难流露出同情之心时,应及时给予赞扬,借此培养孩子的爱心,学会体谅他人。
四、为孩子创设轻松的环境,缓解升学压力学校环境已经给孩子们带来沉重的压力,而在家庭中,家长施与的压力无形中又使孩子的情绪更易紧张和波动。
所以家长应为孩子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制定适宜的目标,让孩子劳逸结合,适当安排体育活动,节假日陪同孩子进行一些娱乐活动,让孩子身心放松。
家长工作再忙,最好也要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听孩子讲学校里的快乐与烦恼,哪怕只是餐桌上几分钟的对话,也对缓解孩子的压力有很大的帮助。
当孩子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后,最需要听到的不是“快吃饭,吃完赶快去学习!”而是“今天在学校怎么样啊?有没有什么开心的事?还是有什么事不顺心?”对于孩子的进步,家长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要安慰孩子:“没关系,爸爸妈妈相信你已经努力了,还有机会,你一定会成功的。
”五、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榜样如果孩子爱发脾气是因为家长脾气暴躁,那么家长就应该首先学习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如果家长的教育态度不统一,如一方唱红脸,一方唱黑脸,很容易使孩子对软弱的一方发脾气,所以家长一定要配合默契,原则性的问题一定不能纵容,孩子看到家长态度坚决,自然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特别要注意当对孩子发脾气不满意时,也不要说很伤感情的话,如“我再也不喜欢你了,就当我没你这个孩子”。
如果发现孩子是因为学习而闹情绪,那么家长最好不要在孩子学习的时候休闲娱乐。
学习本身是艰苦的,没有哪个小学生天生喜爱学习,因此,家长要注意自身的言行,最好能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多看看书、读读报,最好不要在孩子学习时边看电视边嬉笑,发出很大的声响。
第四课时有张有弛效率高——让孩子学会安排学习时间进入六年级以后,孩子面临升学,家长更关心孩子的学习,想方设法的让孩子提高成绩。
然而,在指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家长常常会有很多的困惑。
这主要是由于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学习时间的长短,却不懂得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在于让孩子怎样学会科学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家长的错误认识影响了孩子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时间越长,学的东西越多。
家长还认为,备考的关键是孩子参加了多少个辅导班,做了多少模拟题。
这样,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实践的合理安排。
二、学习和复习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六年级孩子虽然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的判断能力,但缺乏对问题的正确分析能力和认识能力。
面对有限的时间,繁重的任务,难以应付。
更谈不上合理高效的复习方法。
从而造成了时间的浪费。
三、不了解科学用脑对学习的作用大脑皮层若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导致心情烦躁,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