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2页例2、第43页例3和第44页练习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应用周长的含义。
、探索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学会解决生2
活中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生活中的数感。
4、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大胆尝试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同学间协作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测量实践活动中感悟和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1、教学理念:本课采用新课标理念下的“探索—交流—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激情引趣、自主探索、协作交流、感悟归纳、拓展应用等环节的交替运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和合作交流中探索方法,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生活中的数感。
并在学习任务中渗透热爱学校、热爱运动、热爱班集体的品德教育;使学生在“趣中学、学而乐;乐中悟,悟而用”。
2、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合作探究教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师准备好学具卡片,直尺。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1、师:再过几周,校运会就要开幕了,上届校运会上我们班的运动健将努力拼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让我们一起欣赏他们比赛时的英姿,好吗,
2、课件展示:校运会上本班学生参赛的照片欣赏(配音乐),最
后定格在一张长方形和一张正方形的照片画面。
(用线条动画标出边框,并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形状)
3、提出问题(总任务):要为这两张照片做相框,你知道要用多长的木条吗,(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4、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实践探索,学习新知:
(一)长方形的周长:
1、师: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要知道什么?(小组讨论回答,引导学生说出要测量出它的四条边的长度,也可能有学生说出只要最两条边,可给予鼓励。
)
2、教学例2
(1)同学拿出学具卡片(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动手测量并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它的周长。
(教师巡视辅导,发现用不同方法的同学)
(2)小组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的,结果一样吗,哪种方法比较好,
(3)同学汇报(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方法的同学说)。
(4)同时课件演示:测量结果在课件上输入,学生说到哪种计算方法就出现相应的计算方法。
(1)6+4+6+4=20(厘米)
(2)6×2=12(厘米) 4×2=8(厘米) 12+8=20(厘米)
(3)(6+4)×2=20(厘米)(这种方法如没学生说,可由教师引导学生说出)。
3、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长的一条边叫长,短的一条边叫宽。
4、师引导学生归纳(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
=长×2+宽×2
=(长+宽)×2
5、巩固练习
课件显示我班“农庄小能手”在实践园的一块菜地上劳动的图片:
实践园有一块长方形菜地的长是5米,宽是3米。
这块菜地的周长是多少,(学生在练习本计算,让两个用不同方法的学生上黑板计算,渗透热爱学校、热爱劳动的品德教育)。
(二)正方形的周长
1、教学例3
(1)课件显示校运会比赛的正方形照片:如果要为它做相框,要知道什么,要用多长木条,(引导学生回答:要知道它的边长,课件出示:边长8厘米。
)
2)学生用自已的方法计算。
(
(3)小组讨论方法。
(4)学生汇报:8+8+8+8=32(厘米)或8×4=32(厘米)
(5)师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2、巩固练习
2分米
(1)学生计算(可让两名学生上黑板做)
(2)请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注意解题的完整性,计算了周长后要转换单位,再与90厘米进行比较,最后回答。
)
三、扩展实践,巩固应用:
量一量,算一算,说一说。
(练习十第1题)
学生测量学具袋里面的三个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并计算其周长,最后让学生一边举起自己的卡片,一边汇报计算结果。
(通过这个活动,巩固学生测量边长和计算周长的动手能力,并使学生对不同图形周长的卡片大小有较深的直观认识,为下一节的《长度和周长的估计》作铺垫。
)
四、小结:
1、通过这节课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利用板书归纳(齐读)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第2题
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
=长×2+宽×2
=(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