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名家介绍一、钓王邓刚:2001年6月第七届“钓王杯”钓鲫高手决赛在北京举行。
结果来自上海海狮钓鱼俱乐部的30岁的邓刚夺得新的钓王称号,他是“钓王杯”创建以来,年纪最轻的“钓王”。
邓刚于1971年出生于湖北,、父亲是一个钓鱼迷。
邓刚5、6岁时即常随父亲外出钓鱼。
父亲有事,常与小伙伴到河边垂钓。
这段经历从5、6岁直到小学毕业。
小时的钓鱼生活,铸就了邓刚对钓鱼的酷爱。
提供了他丰富的钓鱼实践。
1996年,邓刚在湖北黄石首次参加竞技钓。
看到了老钓手侯成胜熟练的台钓技巧。
即购置了台钓鱼具,跟着老侯学起了台钓。
1997年3月。
邓刚随侯成胜,首次参加第三届“钓王杯”钓鲫予赛,获得总分第三名,一炮打响。
这年5月又参加第一届全国“钓鱼俱乐部杯”赛,获团体和个人第一。
9月“松下通讯杯”钓鲫高手赛获第六名。
10月参加第三届“钓王杯”决赛,获个人第八。
一年四战四捷,大大提高了他的信心和钓技水平。
1998年,由于工作他只参加了第二届“俱乐部杯”赛,获个人第四名。
1999年是他大丰收的一年。
连续获得“老鬼杯”个人第一,第15届全国钓鱼比赛个人手竿第三,第三届“俱乐部杯”,团体第一、个人第三、2000年,获第四届“松下杯”个人冠军,第16届全国钓鱼比赛,个人手竿对象鱼第三名,第四届“俱乐部杯”团体第一与个人钓鲫和钓混合鱼两个第一。
2001年刚进6月,就三战三捷。
连获“海豚杯”、潍纺风筝节钓鱼赛和“钓王杯”三个冠军。
邓刚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战绩,主要有以下几点:1、酷爱钓鱼。
2、勤学苦练。
3、虚心求教。
4、有良好的钓德钓风。
5、乐于助人,毫不保守。
邓刚特别感谢侯成胜及其他钓友的帮助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他前不久被命名为三级钓鱼大师。
他表示:“钓鱼很高雅,钓技无止境。
”我要继续锻炼,夺取全国钓赛的冠军”。
(据《中国钓鱼》2001-8田尧文章改写)二、三级垂钓大师许志良:今年38岁的徐志良,是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文化局副局长,分管群众体育工作。
他12岁起,跟着父亲在异龙湖边学钓鱼。
80年代初在湖边用竹竿、蚯蚓,一天钓上300尾鲫鱼,轰动了小小县城。
参加工作以后,利用公余,继续在异龙湖磨练钓技,成为县内较有名气的传统钓鱼高手。
1995年他第一次参加第十一届全国钓鱼比赛,用传统钓法钓上的尽是大罗非,而人家用台钓,钓上的都是50来克的小鲫鱼,而尾数远远多于他。
赛事结束以后,他即与钓友一起买了台钓钓具,并拜台钓高手、南宁钓协主席李成为师。
第二年(1996年)再赴全国届赛,不仅勇摘抛竿赛冠军,而且手竿成绩名列前20名,从而获得全能总分第六名。
许志良将台钓与野钓相结合,钓技日益成熟。
从1995年至今,他参加省的各类比赛,获冠军7次,获名次15次,他所在的石屏钓鱼协会,已获州内比赛连六名。
1999年他荣获第15届全国钓鱼比赛抛竿第三名,2000年获第16届全国钓鱼比赛抛竿第六名。
(据《中国钓鱼》2001-10颜恒文章改写)三、一级垂钓大师王永贵:王永贵为中国钓鱼协会平评定的我国2001年一级垂钓大师。
他是江苏南京人。
1965年9月出生。
他先后在广西、广东、福建等地经商。
热爱钓鱼。
以对新事物的敏感和实事求是的态度钻研悬坠钓鱼技术。
1999年起加盟上海海狮钓鱼俱乐部。
海狮公司的一流训练条件和不断提供的钓赛机会,使他在短短三年中连获三届全国钓赛冠军,成为中国竞技钓鱼史上的第一个三冠王。
此前,他曾多次代表江苏省和南京市参加全国钓赛和各种邀请赛。
曾在第12、13届全国钓赛上获得总分第二和舟钓第四名的好成绩。
但缺乏系统训练,成绩不够稳定。
进入海狮公司后,王永贵把悬坠钓鱼技术融化到十多年积累的钓鱼经验中,积极吸取传统钓鱼技术的精华;同时每年冬天到广州“进修”,学习竞技钓鱼新技术、演练新装备,研讨新战术。
1999年他在昆明第15届全国钓赛上首先采用商品饵与颗粒饵料结合,夺得个人总分冠军和抛竿第二名。
接着2000年在江西宜春,他又以当地喂鱼的饵料为主,将16届全国钓赛个人手竿项目的冠军奖杯揽入怀中。
王永贵的特长是以平常招式钓别人发怵的鱼。
第17届全国钓赛上,他又拿下钓鲫项目冠军。
(据《钓鱼周刊》2002、1、14“群星采风”改写)四、“防滑”专家张仲玉:张仲玉,江苏新沂人。
曾师从台湾钓鲫名家廖心阳学习池钓技术。
1991年10月获江苏省钓鱼高手称号。
1994年9月参加第二届全国轮赛区钓鱼比赛,获总尾数第一名。
1995年10月,因三次获得省钓鱼比赛第一名。
被江苏省钓鱼协会授予“特级垂钓能手”称号。
1996年4月,荣获首届“龙王恨杯”全国钓鱼大赛总尾数和总重量两项冠军。
同年9月,又夺“狮王杯”钓鲫比赛第一名。
1999年6月加盟“龙王恨”竞技队。
以钓技和用饵经验参与“龙王恨”新品鱼饵的开发。
是年,在在全国轮赛区钓赛中获第二,接着获长沙“龙王恨”钓赛个人冠军。
2000年,他在湖北“龙王恨鲫鱼2000杯”钓赛中获第七名。
在第五届“钓王杯”总决赛排名19。
十年磨练张仲玉对鲫鱼在不同气候、不同条件下的食相变化有了透彻了解。
根据鲫鱼在不同的钓组的咬钩反应和野钓与池钓鱼情的差异,结合自己的垂钓实践,由他参与研制的“鲫鱼2000”和“快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他还针对休闲钓鱼追求大鲫和随水变化而在离底及贴底摄食的不同反应,主持研究了“蓝鲫”、“大板鲫”多种鱼饵。
张仲玉以鲫鱼为对象,从防滑到攻滑,被钓友誉为“钓滑鱼专家”。
(据《中国钓鱼》2002-5“龙王恨”男子竞技队简介,张炎冰钓鱼名家介绍(二)五、全能钓手徐银舟:(据钓鱼报记者张惠圣文章)无锡太湖之滨,“泛宇杯”总决赛上被广大钓友戏称为钓鱼界“徐老二”的徐银舟,年轻睿智、沉稳而灵活,凭借全面的综合钓技、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充沛的体力与耐力夺取桂冠。
徐银舟61年6月出生于一个渔业世家,大学本科文化,从小酷爱钓鱼,自制竹竿,休闲钓龄30余年。
96年学习台钓法,97年迈入竞技殿堂,在“老鬼”中打下基础,“海狮”中得到成长,一时间南北征战,屡建佳绩,但多次与冠军失之交臂。
近年比赛成绩:1997年海狮杯个人总分第三名1999年海狮杯个人总分第七名1999年老鬼杯总决赛个人第二名2000年海狮杯总决赛个人第四名2001年全国赛手竿混养第七名2001年钓王杯手竿混养第二名2001年煤运杯全国邀请赛第二名2001年海狮杯总决赛个人第二名徐银舟苦心修炼,终于在2002年“泛宇杯”如愿以偿,获得冠军。
他缘何能够在群英荟萃的各路豪杰中过五关斩六将脱颖而出呢?据介绍,他在本次大赛中所采取的战术可以总结为:1、钓混养第一场——采用先攻草鱼后攻鲫鱼的战术,造成开局不利,仅仅拿下10分的成绩。
鱼情:鱼多,但不易开口,且偏食浓腥,有些反常。
2、抛竿钓场——苦练一冬,变弱项为强项,轻取1分。
鱼情:求稳,主攻鲫鱼,以多取胜。
3、钓小鲫鱼尾数2场——拉丝钓底。
鱼情:赛池上中下泳层都有鱼,上中层鱼吃饵不稳,空竿太多;底层鱼较大,吃口较好,空竿率少。
由于鲫鱼较小,搓饵太大,摄食不易入口,采用拉丝钓最适宜。
4、钓中鲫尾数2场——搓饵钓浮。
鱼情:气压较低,鱼情不稳,鱼普遍上浮,绝大多数钓友以钓底为主。
但他采用搓饵钓浮,抛得多引得多,因而钓得多,且搓饵吃口稳不易空竿,取得1场2分和1场1分的好成绩。
5、钓混养第二场——由拉饵钓底转为钓浮。
鱼情:经历六场钓赛之后,底层鱼受到大面积伤害或惊吓,由底层上浮他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战术,是根据当时的鱼情作出的,由于徐银舟在钓鱼界人缘极好,因而赛前鱼情资讯准确丰富,再加上他身经百战之经验与悟性,夺冠值大大提高。
徐银舟在当教练时曾始终倡导信息交流的重要性,要精诚合作,否则永远也拿不到第一。
钓鲫是徐银舟的强项,他的绝活乃飞鱼时饵在手中握,而抛竿是他的弱项,因此,在比赛之前,苦练了一个冬天,练就了抛投70米远方圆1米范围内不偏的过硬本领,练习时还偶钓一尾14斤重的翘嘴白,变弱项为强项,技术全方位发展,而本次大赛其最大特点就是要求钓手技术全面,单一的手竿钓鲫技能已不能适应今后大赛要求。
徐银舟认为今后的钓鱼运动将会走向更适合于大众、更为广泛的休闲钓。
全国竞技钓水平也越来越高,自己要不断充实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徐银舟的竞技技术之路还很漫长,他认为今后的钓鱼运动将会走向更适合于大众、更为广泛的休闲钓。
全国竞技钓水平也越来越高,自己要不断充实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钓鱼高手在调饵、组件上技术差异逐步缩小,而真正较劲的当属个人的心态、技术全面及钓鱼的悟性。
A、技术全面:钓鲫乃他的强项,抛竿原来是他的弱项,但经过苦练,抛投技术提高得很快,抛点准而远,抛竿赛得1分,为夺冠奠定了基础,抛竿赛除个人技术外,还存在一定的偶然性,这给紧跟其后的吉彦军增加了心理压力。
B、悟性高、灵活:钓混养是他的强项,但出现了一点失误——钓底。
但经验丰富的他在最后半小时经过观察周围钓况及时调整钓浮,力挽狂澜。
C、耐力极佳:第一天,他由于鱼护落水扭了腰,腰疼得厉害,体力上大打折扣,特别是最后一场改换5.4米手竿钓混合鱼,在这种情况下能坚持下来实属不易。
六、中原“钓痴”马明生马明生河南省郑州市人。
自幼酷爱钓鱼。
学习池钓竞技得宋如林指教。
后在广州师从陈以生学习悬坠钓法。
1997年在河南全省排名赛上获第一名。
1998年在开封“好运杯”钓鱼邀请赛上,获得亚军。
10月参加第二届“海狮杯”全国钓鱼俱乐部总决赛,获个人总分第六名。
接着以“钓一标深”技术,扬名天津第五届“澎湖湾杯”全国钓鲫高手赛。
之后,西征太原、南下广州,连续获得“海狮杯”和“潮流杯”两大比赛冠军。
2000年,在第六届“钓王杯”赛河南赛区预赛中获第一名。
4月,参加“龙王恨鲫鱼2000杯”比赛,获总决赛第二名。
2001年加盟龙王恨竞技队,是“龙王恨”夺得第17届全国钓赛团体亚军的主力队员。
还在抛竿比赛中获得第一名。
池钓追求上鱼速度,以轻灵为特色的全方位钓鲫技术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流派。
马明生的“痴”表现为在把成熟和不成熟的池钓技术提升为“钓一标深”,即不管鱼在哪一深度,都坚持用钓饵的扩散和雾化将它引到预先设定的深度。
由拉饵术生发的这项技术,最重要的环节是钓饵扩散并能稳定悬浮在某一深度。
(摘自《中国钓鱼》2002、5期“龙王恨”男子竞技队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