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研究_1_缪沾
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研究_1_缪沾
$ 四 % 技术创新定义中不宜把“企业”作为行 为主语。我国对技术创新的定义中,都把 “企 业”和“企业家”作为行为的主语,这与国外的不 同,也许反映了我国急于改变技术创新主体的 迫切心态,似乎技术创新完全是企业的行为,这 样做其实值得商讨。其原因是:$ & % 技术创新的 角色并不仅仅是企业,参与技术创新的组织还 有政府、大学、科研院所和各种咨询机构。企业 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主体的作用虽然是至关重 要的,但其他社会组织也以不同的形式参与了 创新活动。把行为主语虚拟化,有利于调动各 方面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 % 企业并不天然是 技术创新的主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和科 研机构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正如计划经济体 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曾发挥过重大作用一 样,不能对过去的技术创新体制采取一概否定 的态度,“两弹一星”不就是在那种体制下搞出 来的嘛 ’ 就是今后,在某些特殊领域里———如军 事技术,政府仍然还要充当技术创新主体;$ # %
在 "###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技 术创新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全面实施科 教兴国战略,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关键是要 加强和不断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我曾经 说过,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 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 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 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业
服务创新
市场创新
创
新
体
制度创新
系
生产关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面的创新
组织创新
管理创新
!"
!((& 年第 " 期
云南科技管理
技术创新
强弱和大小来衡量,它还与市场效果有关,因此 不能忽视小的技术变动在技术创新中的应用。 例如集装箱,谈不上有太高的技术含量,但它却 被认为是一项重大的技术创新,原因在于集装 箱体现了包装运输的新理念,使世界航运业的 效率提高了 # 倍。
理以及商业活动。 ’ 三 ( 美国学者缪尔赛的定义 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
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 四 (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 ,-. ( 的定义 技术创新就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
或服务引入市场。 ’ 五 ( 我国学者傅家骥的定义 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
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 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 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 产 ’ 工艺 ( 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 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 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 综合过程。
术是“有目的的”;$ ! & 强调技术的实现是通过广 泛“社会协作”完成的;$ ’ & 指明技术的首要表现 是生产“工具”,是设备、是硬件;$ " & 指明技术的 另一重要表现形成——— “规则”,即生产使用的 工艺、方法、制度等知识、这就是软件;$ ( & 把定 义的落脚点放到 “体系”上,即技术是知识系 统。
作者建议对技术创新作这样的定义:技术 创新就是新颖性构思 $ 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 或改进 & 从研究开发一直到市场价值实现的全 过程活动。
此定义考虑了以下一些因素: $ 一 & 对技术创新中的“技术”限定不应放得 太宽。什么是技术,作者觉得可以使用江泽民 作序、宋健主编的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一 书中借用的观点:法国科学家狄德罗在他主编 的 《百科全书》条目中指出 “技术是为某一目的 的共同协作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这句话 包含了 ( 个要点:$ % & 把技术与科学区别开,技
然而,到了 !’ 世纪上半叶,对于技术创新 进行深入研究的经济学家却廖廖无几。在多数 经济学家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基本上将技术和 制度变化视为外生变量,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 约瑟夫、熊彼特 ( )·*·+,-./01213 4 打破了理
!&&# 年第 * 期
云南科技管理
技术创新
论研究上的僵局。他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和 概念框架来系统地研究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 的内在机制。在 #$#! 年出版的经典著作《经济 发展理论》中,第一次将创新视为现代经济增长 的核心,并将其定义为“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变 动,而这种函数是不能分解为小的步骤的”。尽 管熊彼特并未给我们提供一个十分精确完整的 创新理论,但是他提出的创新概念,为学术界指 明了研究技术进步的新方向,这是世界经济思 想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所以,我们在研究技 术创新问题时,通常是将熊彼特作为开山鼻祖 的。
’ 六 ( 我国政府定义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 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 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 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迄今为止,国内外仍未形成严格统一的技 术的创新定义,学者们多年来在观点上的主要 差别和争论主要反映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对技术创新中所使用的 “技术”如何 界定。在创新活动中哪些是技术性的,哪些是非 技术性的,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由此导致 对技术创新概念和定义上的差别和争论。 第二,技术创新对技术变动的强度有无限 定以及在什么程度上限定。争论的焦点是增量 性改进 ’ 亦称边际改进 ( ,即技术上的渐进改进 导致规模效益增长,是否属于技术创新范畴。 第三,既然各种技术创新最终都必须通过 市场上的成功实现表现出来,不成功的不能称 之为技术创新,那么,“成功”的概念和标准是什 么/ 指的是商业盈利,还是市场份额,或是技术
亚当·斯密在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 研究》的第一章中,就谈到了技术变革和经济增
收稿日期:!’’" 9 ’: 9 ""
!!
长,提出了 "$ 世纪科学研究上的专业分工增加 的趋势以及机械业创新与科学家之间的联系, 探讨了科学在技术变迁中的作用。
卡尔·马克思则可以被认为是最早认识到 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与竞争的重要推动力的经 济学家。美国 %·&·谢勒在《技术创新———经 济增长的原动力》一书中说:马克思不同于 "# 世纪中期其他的经济学家,他察觉到资本主义 基本的天才在于它能够把资本积累和不断的技 术创新结合起来。内森·罗森伯格在《技术进步 的历史编年学》一文中明确指出,熊彼特正是在 马克思有关技术进步在长期增长中的核心作用 和有关技术进步的连续性质以及演进性那里得 到了有关技术创新的最初启示。
技术创新无疑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然 而,技术创新理论体系却还处于不断成熟和完 善的阶段,因为对技术创新的概念等一些重要 问题,还没有形成较统一的观点。有鉴于此,作 者拟以本文进行一些深入探讨。
一、技术创新理论的起源
关于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历 代经济学家都公开或隐含地指出:劳动生产率 的提高与技术变革和组织变革是紧密联系的。
’ 一 ( 奥地利学者熊彼特的定义 创新是在新的体系里引入 “新的组合”,是 “生产函数的变动”。这种组合或变动包括:’ # ( 采用一种新的产品或者一种产品的新的特性; ’ ! (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 ( 开辟一个新的 市场;’ ) ( 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制成品的一种新 的供应来源; ’ * ( 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 织。 ’ 二 ( 英国学者弗里曼的定义 在经济意义上,只有包括新产品、新工艺、 新系统或者新装置在内的第一次商业运用时, 才能说完成了一项创新,在其 #$+! 年的著作中 又进一步将创新定义为包括与新产品 ’ 或改良 产品 ( 的销售或新工艺 ’ 或改良工艺 ( 、新设备的 第一次商业性应用有关的技术、设计、制造、管
!"
技术创新
云南科技管理
!))% 年第 ( 期
优势#
三、作者对技术创新定义的看法
技术创新概念的正确界定直接关系到技术 创新整个研究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和其现实意 义;因此应认真加以对待。作者认为:$ % & 技术 创新的定义应该简洁明了,抓住本质的东西; $ ! & 要注意理论的严谨性,注意不要把技术与管 理、技术创新与一般意义的创新混为一谈;$ ’ & 适当兼顾应用广泛性,在理论体系的建立上从 严,在实际应用时从宽,使技术创新在我国现实 经济生活中有更普遍的意义和作用。
%& 年代中期以后,许多西方学者重新恢复 了对于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兴趣。他们以熊彼 特首创的创新概念为工具,对于技术创新促进 经济增长的内部机制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研 究,从而使人们对于技术创新与长期经济增长 之间关系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二、技术创新定义的争论
几十年来,技术创新定义有许多观点,现将 有代表性的列举于下:
$ 三 % 对技术创新“成功”的界定可以放宽。 概括起来,技术创新的成功主要反映在 # 个方 面,一是当前经济效益的增长;二是市场状态的 改善;三是创新主体素质的提高。从技术创新 的经济涵义和长远意义看,后两个方面最终表 现为对长期利润增长的追求。因此,尽管眼前 超额盈利是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标志,但并不 能将此作为界定一定时期内技术创新成功的唯 一条件。因为有些创新,特别是那些导致重大 技术变动的带有根本性的创新,可能具有更长 远的市场效应。
$ 二 & 技术创新对“技术变动的强弱和大小” 的限定可以放宽。从技术的发展来看,固然存在 突然的强劲变动,即根本性变化,但也会存在日 常中渐近的微小变化,既会有惊天动地的大技 术突然出现,但也会有不起眼的小技术经常发 生。技术创新的效益高低不能仅用技术变动的
产品创新
企
生产力方面的创新
工艺创新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是否企业的所有 创新都属于技术创新呢# 企业创新体系中包括 了两大方面的创新 $ 见下图 & ,不能把技术创新 与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混淆起来。
如果放宽 “技术”的限定,带来的直接问题 就是混淆了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关系,形成 “技术创新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的现象。当 一种概念被炒得很热时,常常会出现概念扩大 化的问题,如 “初级阶段”,“经营机制”等等,历 史的教训应该记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