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联疗法治疗糜烂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四联疗法治疗糜烂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四联疗法治疗糜烂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4-07-17T15:52:42.4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5期供稿作者:洪增玉陈广洲[导读]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采用χ2 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洪增玉陈广洲(呼伦贝尔大雁医院有限公司 021122)
【摘要】目的:探讨四联疗法治疗糜烂性胃炎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就诊的CEG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0例,对照组100例。

对照组口服雷贝拉唑胶囊,每日1次,总疗程2周。

治疗组口服雷贝拉唑胶囊10mg,每日1次,阿莫西林胶囊500mg,每日2次,胶体果胶铋胶囊100mg每日3次,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片100mg每日3次,四联药物治疗,总疗程2周。

给药治疗1个月后复查评估症状改善程度,内镜观察胃黏膜变化情况。

结果:两组疗效观察,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 =4.99,P<0.05,差异有显著性。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治疗中两组均未发现明显副反应,能够按医嘱完成疗程,定时随访及复查。

结论:四联疗法对糜烂性胃炎患者的症状有显著改善作用,能促进胃黏膜糜烂的愈合,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四联疗法;糜烂性胃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5-0139-01 糜烂性胃炎(CEG)是社区常见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可能的致病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Hp)感染、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自身免疫紊乱等[1]。

这些因素导致针对胃黏膜的攻击因子增强,而保护因子减弱,进而形成慢性黏膜炎症。

本中心经内镜检查诊断为糜烂性胃炎的200例,其中100例患者采用四联药物疗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资料根据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就诊的CEG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糜烂性胃炎诊断、并B超诊断排除肝胆疾病者,将所有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男120例,女80例。

年龄最小24岁,最大72岁,平均(48.5±12)岁,病程2个月至7.5年,平均3.5年。

胃镜检查:平坦糜烂型116例,隆起糜烂型84例;胃窦炎105例,胃体炎45例,全胃炎50例;伴胆汁返流32例, Hp 阳性16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0例,对照组100例。

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病理类型和病变部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1.2纳入标准:⑴近期内有服水杨酸制剂、消炎痛、萝芙木类、皮质激素、某些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历史,或有大面积烧伤、脑血管意外、大手术后、创伤、休克等应激状态。

⑵突然出现呕血和/或黑便,可有上腹痛、恶心、呕吐等。

⑶急诊内镜检查:胃粘膜广泛充血、水肿、糜烂或浅表溃疡,并可有渗血或大出血。

其中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179例。

1.3 诊断标准
(1)有脐区隐痛表现。

(2)有纳差、腹胀、嗳气、反酸等症状。

(3)内镜下特征性表现:多为圆形、类圆形,黏膜呈低丘状隆起或呈扁平状局灶样增生改变,病变中央可有脐样凹陷、糜烂、可伴有血痂,少数病例表现为黏膜呈息肉样增生改变。

(4)组织病理学检查:所有病例均作内镜活组织病理检查。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雷贝拉唑胶囊,每日1次,总疗程2周。

治疗组口服雷贝拉唑胶囊10mg,每日1次,阿莫西林胶囊500mg,每日2次,胶体果胶铋胶囊100mg每日3次,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片100mg每日3次,四联药物治疗,总疗程2周。

两组患者2周疗程结束,1个月后均进行胃镜复查,观察内镜下糜烂愈合情况,在原胃黏膜糜烂处取活检3块,活检标本送病理检查。

1.5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疗效 ,Hp阴转率及不良反应。

参照1983年全国胃炎诊治座谈会纪要标准[2]。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胃镜检查糜烂消失,病理活检糜烂消失或仅剩轻度炎症。

有效:临床症状减轻或明显减轻,胃黏膜糜烂区明显缩小、减轻≥50%,病理活检糜烂性炎症变为轻度。

无效:临床症状稍有好转或无改善,胃镜检查无明显改变,病理活检仍见糜烂[1]。

总有效=显效+有效。

1.6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采用χ2 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临床疗效:两组疗效观察,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 =4.99,P<0.05,差异有显著性。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2.3不良反应:治疗中两组均未发现明显副反应,能够按医嘱完成疗程,定时随访及复查。

3 讨论
糜烂性胃炎又称疣状胃炎或痘疹状胃炎,是以胃黏膜多发性糜烂为特征的一种胃的炎症性疾病。

近年来诊治率有增多趋势,其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尚未明了,可能跟HP感染、不良生活习惯(精神紧张、过度烟酒肥泔、滥用药物)等相关[3]。

一般多见饭后饱胀、泛酸、嗳气、无规律性腹痛等消化不良症状。

出现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贫血、消瘦、面色发白、精神萎靡、舌炎、腹泻等。

在胃镜检查中,慢性糜烂性胃炎症状特点是胃粘膜出现多个疣状、膨大皱襞状或丘疹样隆起,顶端可见粘膜缺损或脐样凹陷,中心有糜烂,以胃窦部多见。

糜烂性胃炎其诊断主要通过内镜确诊。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胃镜检查的普及,糜烂性胃炎检出率逐步提高。

糜烂性胃炎的特征性病变的形成,主要是由糜烂所发生的破坏或损伤了腺颈细胞引起炎性细胞浸润,腺管及上皮细胞增生而形成黏膜糜烂性隆起。

在糜烂性胃炎的基础上发生不典型增生到胃癌的移行过程,此类患者通常属胃癌高危人群[4]。

所以应用抗胃炎、抗Hp感染和促进胃窦排空是上消化道溃疡及慢性胃炎的主要治疗措施。

我院应用四联疗法治疗糜烂性胃炎,结果显示两组疗效观察,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99,P<0.05,差异有显著性。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中两组均未发现明显副反应,能够按医嘱完成疗程,定时随访及复查。

提示四联疗法对糜烂性胃炎患者的症状有显著改善作用,能促进胃黏膜糜烂的愈合,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武和平,李萍.康复新治疗112例糜烂型胃炎的疗效分析[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2):28-29
[2]彭阵雨.康复新液治疗糜烂性胃炎60例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 2003,20 (10):788-790.
[3]于中麟.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治疗的试行意见[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4,21 (2):4-5.
[4]林振.康复新液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46例[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7(4):45-4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