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作文时评素材积累4

高中语文作文时评素材积累4

高三语文作文时评素材积累41、纪念余光中记住他的爱国情怀“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成绝响!12月14日,台湾著名诗人、文学家余光中病逝,享年九十岁。

他的过世不仅是台湾文坛的巨大损失,也是每一个海内外华人心中的伤痛。

46年前,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里写下《乡愁》,将乡愁比喻为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小小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让人读来神伤,勾起了多少中华儿女的思乡之情。

40多年来,这首诗在海内外华人间被广为传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而今,先生已逝,留下一世乡愁,不知天堂有没有乡愁?余光中留下的文学珍宝显然不只《乡愁》,其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主要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等创作,共出版作品集约50种,被称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有媒体这样形容他:“投注毕生精力于文学创作,有着巨人般的意志。

年纪愈长,身躯愈孱弱,但仍执笔不辍”。

虽然他一生都在频繁地奔波迁徙,多次与亲人聚散离合,自嘲着“蒲公英的岁月”,其诗歌散文也因此离不开“乡愁”“孤独”“死亡”等苍凉命题,但仍给人一种顽强和希望。

这种顽强精神,也是他留给我们的文学财富。

余光中在其作品中一浇“乡愁”块垒,其实是表达对大陆深深思念、期盼两岸统一的深切情愫。

他在《乡愁四韵》中深情地呼喊:“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那酒一样的长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他在《当我死时》中殷切地期望:“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这些,无不饱含着对大陆的思念、对两岸统一的渴盼。

故而,我们记住那位写“乡愁”的游子,不光要记住他那些或激烈或舒缓、或迷茫或清醒、或写实或浪漫的诗文,更要记住他对两岸统一的疾呼与魂牵梦绕,记住他那满腔的爱国情怀。

与其说他是一位蜚声中外的“乡愁诗人”,莫如说他是一位名符其实、低吟浅唱的爱国诗人。

实现两岸统一,是每个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

面对海峡两岸骨肉分离、亲朋隔断,有着切肤之痛的余光中,又怎么不会怀恋故土、思亲念朋?又怎么不会在他的文学创作中表达恋山河、爱国家的主题?他那样的爱国情怀,应成为所有华人的内在气质,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

以悲壮情怀、赤子之心抒发着思乡之情、爱国之恋的余光中走了,不少网友纷纷撰诗怀念之。

在此,笔者谨以一位网友的一首小诗作结,同时献给天堂里的余光中先生:“今天/我们缅怀余光中先生/我们期盼祖国统一/让所有乡愁者/都能在最美母亲的国度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长江,黄河的歌。

”2.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跑道和节奏两年前,杭州姑娘葛露琴“海投”阿里巴巴所有职位让她如愿进入“高大上”的杭州金招牌企业,亲戚朋友无不羡慕称赞。

两年后,葛露琴却后悔了,长期加班内分泌失调胖了20斤,她突然觉悟“身体是自己的,生活也是自己的”,于是辞去阿里的工作,在公厕保洁员妈妈的言传身教下,管理辖区内25个公共厕所。

(10月26日《法制日报》)放弃高薪工作去选择另一份看起来不那么美好的工作,这类新闻近年来屡见不鲜,虽然如此,但这类新闻一经报道,依旧能够引起网民的转发和评论。

这个现象其实说明了人们对自己现实工作的不满和希望自己也能够做出这种大胆而自由的行动。

在虚拟世界参与的互动与议论不是凭空而来,往往是人们对于现实世界欲望与需求的投射。

但这次的新闻跟以往的又有所不同,以往类似的新闻,比如北大毕业生卖猪肉、耶鲁毕业生回国当村官,或是最近的北大清华医学生卖烧烤,新闻媒体的报道更多是引导人们关注北大、清华、耶鲁这些名牌大学自带的标签与光环。

在人们一般的印象中,这类大学的毕业生理应成为社会的精英阶层,从事社会上流的工作,他们卖猪肉卖烧烤、回乡下当村官,打破了很多人的认知,带有极大的新闻性。

本次新闻的主人公葛露琴姑娘,不过是一间普通院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她也从事过很多的工作,一开始从事培训工作,后来海投简历进入阿里,一开始充满兴奋与期待,但光鲜亮丽的工作背后却是沉重的工作压力。

她从阿里辞职后又在几家公司工作过,依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最后终于在管理公厕的岗位上“安身立命”。

报道中提到,她认为,新工作给她更多时间回归生活,周末可以旅游、看书或学习,“很踏实,心情也放松”。

这是一个普通人寻求职业的曲折过程,没有太多的新闻点,只有一个普通人最平常的追求过程,在不断的“试错”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真实的兴趣点。

的确,职业的选择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只有全面地认识自己,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现下一年一度的秋招已经临近结束,秋招是应届毕业生走出社会的第一步,这个时候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同学已经拿到Offer,有的可能还在跑各种宣讲会、招聘会,忙着网申、海投。

但人生是一个长久的马拉松比赛,我们都是参与者,只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跑道和节奏才能笑到最后,而这个过程注定是一个艰难的跋涉。

放弃阿里高薪去管公厕,一个平常人不断尝试又不断经历失败却又不轻易屈服的生活故事。

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没有选择是容易的,找到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3.别丢弃了教育中最重要的“人”6岁编程,8岁建网站,13岁创办公司,14岁被麻省理工(MIT)录取成为“预科生”。

连日来,来自山东莱阳市的14岁神童的故事在朋友圈刷屏。

不过,几天之内,神童故事却经历了多次反转。

先是莱阳市教体局面对质疑,坚称此事有图为证,不会有假;再是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录取办公室回应,不会主动签下学生。

层层迷雾之下,罗生门再现。

其实,姑且不论事件真假,14岁神童被搬上神坛,惹来社会崇拜,本身就是一种扭曲的神童情结与异态心理。

近年来,我们已经见到太多13岁神童上北大,17岁神童中国科学院硕博连读等新闻。

神坛之上,是聪慧过人、少年有为的偶像;神坛之下,却是生活不能自理、社交能力为零、道德品格缺失的“生活侏儒”,是该崇拜,还是痛心?莱阳14岁的小李同学,自称被麻省理工录取,却被发现录取的通知邮件为中文书写,且发件人均为“David lee”同一人,收件人则为“我自己的邮箱”,十分蹊跷;其获得的“亚太经合组织举办的ACPC国际大赛”二等奖,证书上的颁发机构却是WTO。

诸多不合常理的谎言构造,无论是其老师、父母灌输合谋,抑或是其本人故意为之,都折射出,小李同学的为人、受教育环境远不及其治学之所有。

假若,神童在神坛之下尚未学会做人,又怎能够称神?柏拉图曾经精辟地指出:“教育年轻一代(还有你们自己)的最好方法是不斥责他们,而是你公开地去做你劝别人去做的事情。

”当我们的教育不能免俗,标榜神童,眷顾特殊,而罔顾其成为一个“社会人”所必需的道德品质、生活能力,代际传递之后的恶果就是教育失衡,把教育中最重要的“人”给丢弃了。

看看这次莱阳市教体局与公众扯皮,以及此前神童新闻被当地最正规的齐鲁网报道,从而引发从中央到地方的部分媒体,不分真假,一窝蜂为其贴金。

有多少神童,被当作教育炫耀的资本,成为教育资源掠夺的工具?又有多少神童被媒体炒作为地方“特产”,成为舆论吸睛的大旗?神童在功利包装下已经不能少许喘息,更免谈真诚做人,不可谓不令人心寒。

我们总是忽视了,神童和普通学生一样也是人。

人才培育,不等于神坛堆砌。

先学做人,后做学问,是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前进步伐的应有之义。

一味地吹捧、偏颇地倾斜,其实并不会使神童前途一帆风顺,反而是会应验“泥菩萨过江”的俗语。

如此,只能扼杀其学做人的时机,使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更不能令其稳坐神坛,跳出伤仲永的怪圈。

因此,我们或许并没有意识到,小李同学是真神童或假神童并不是深度思考的关键,社会也并不排斥神童视角,问题的症结在于,神童首先要学会做人,才能在先天优赋之后走上一条光明大道;而家长、学校,要首先学会放平心态,摒弃神童情结,为神童学做人提供平台与机会,不能将神童视作获取名声、赞助费及嘉奖的标杆。

毕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神童在神坛之上是否自如,又能否对社会有所裨益,先要看神坛之下,他的“人”塑造得合不合理,又到不到位。

4.性别绝对不是衡量科研能力的标尺近日,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冯钢四年前的一则微博被网友挖出,引起了网络上一场关于“女性是否适合做学术”和“性别歧视”的争议。

(10月24日《每日人物》)这条被挖出来的微博原文为:“根据以往经验,女生以后继续走科研道路的十不足一,读研期间也少有专心学问的,大多混个文凭准备就业……”随后冯钢教授话锋一转:“真为那些有心走学术之路的考生担忧。

”网友们愤起抨击,称冯钢系戴有色眼镜看待“女研究生”,扼杀女性的科研空间。

在笔者看来,与其说冯钢教授男权主义倾向严重,倒不如说这正是女性家庭与社会地位在教育上的体现。

可女性“混个文凭准备就业”的现状是她们本人的选择吗?长期以来,中国女性的地位普遍低于男性,家庭期望女性肩负起着生育和照管家庭的艰巨任务,并且大多数家庭都希望女性过着“安稳的生活”,“找个好男人就嫁了”。

“男主外,女主内”向来不是一件稀罕事。

这就导致“女生继续走科研道路十不足一”的现状。

当下,家族中的长辈更加希望女性早点成家、生儿育女,承担起“传宗接代”的责任,找一份相对安稳又不需要耗费太多精力和时间的工作,以便能更好地料理家务。

而学术科研则是一份极其耗费精力和时间的工作,是一份需要科研工作人员花费大量心血去经营的职业。

迫于家庭压力,女性较男性而言,更加倾向读研“镀金”后找一份安稳的职业,如公务员、教师等。

于是,家庭对女性的不公要求使得女性获得的家庭期望和向外发展自我的权利更少,一代又一代的固化思想造就了女性在学术圈萎靡不振的现状,才会出现当下如此不公正的看法与待遇。

另外,许多公司在雇佣员工时,会更加偏向于雇佣没有产假的男性,这就导致了女性与同一水平或能力较低的男性竞争时毫无优势,于是更多女性倾向于取得更高学位去弥补这一现状,读硕士研究生是大多数“被淘汰的女性”为了竞争社会岗位而做出的选择。

因此,大部分读研女性的目的也就不在学术研究之上,仅仅只是为了更好地就业而做出的选择。

但社会与家庭不公的看法与待遇,并不能成为判断女性没有科研能力的理由,性别绝对不是衡量科研能力的标尺。

据冯钢教授所言,其所在学校社会学的“推免研究生”前三名都是女性,他对此深感惋惜,可真正有能力进行学术研究的人怎么会没有被推免制度所选择呢?深究其只是能力不够罢了。

无关性别,如果在选拔环节就被淘汰,那么日后的科研能力也不能过于高估。

古今中外,许多女性科学家在各个领域上大放异彩。

家喻户晓的玛丽·居里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同时发现了两种新元素,也是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

颜宁成为了清华大学最年轻的博导,屠呦呦坚守岗位获得诺奖早已成为全中国的骄傲……事实证明,学术科研的舞台上从不缺少女性的身影。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写道:“女性半是受害者,半是同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