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发展形势分析》在低碳时代背景下,面对新一轮国际竞争,新能源被赋予了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的重任。
随着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负面效应不断凸显,核能、水能、风能、光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不断成熟,国际、国内的能源结构正在悄然改变。
在新能源的发展上,竞争的不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政策,是机制。
我国作为能源需求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最有必要使用更多的新能源。
因此,认清我国新能源发展形势,完善我国新能源发展政策,推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1、传统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中仍占绝对主导地位传统能源主要是煤、石油、天燃气、水能等。
近年来我国的能源消费情况所示,三大化石燃料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达到90%以上。
其中,煤炭占有68.8%,石油占19%,天然气占4.6%。
可见,我国是依然是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依然以煤为主。
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造成能源消费高、能源利用率低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2、新能源开发总量不断增加根据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xx年底全国电力总装机达到10.5亿千瓦。
其中,火电7.6亿千瓦,占装机总量72.4%;水电装机2.3亿千瓦,核电装机1191万千瓦,风电装机4700万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为27.5%。
xx底,火电装机容量占全国装机总容量的72.38%,而xx年底这一数据为77.81%。
5年下降了5.43个百分点,降幅明显。
风电和核电在总的装机容量中占比由xx年的1.4%提高到xx年的5.61%,5年上升了4.2个百分点。
从绝对数上来看,风电的发展速度较快,装机容量由xx年的187万千瓦增长到xx年底的4700万千瓦。
3、新能源电力在终端能源供给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xx年,全国全口径发电量4721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68%。
分类型看,水电发电量6626亿千瓦时,比上年降低 3.52%,占全部发电量的14.03%,比上年降低2.21个百分点;火电发电量3897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07%,占全国发电量的82.54%,比上年提高1.73个百分点;核电、并网风电发电量分别为874亿千瓦时和732亿千瓦时,分别比上年增长16.95%和48.16%,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0.08和0.38个百分点。
二、我国新能源发展存在问题1、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挤占新能源发展空间短期来看以煤为主的电源结构不会改变,新能源无法实现大规模替代。
虽然核电已经具备经济竞争力,但是受技术、安全等制约,近期开发规模不大;而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成本高、出力不稳定,短期内无法有效替代化石能源。
未来随着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有所下降,但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不会发生改变。
新能源发展短期内仍难以挑起大梁。
2、新能源利用机制不完善以风电为例,国家《可再生能源法》规定“电网要保障性收购可再生能源上网电量”,但国家一直没有明确标准,对风电保障性收购执行弹性过大,项目核准总量无标准可依。
我国风电并网规模不断扩大,但国家至今没有指定风电调度和监管办法,风电调度缺乏制度约束和监督机制,导致风电上网普遍受到人为限制,与“优先收购”的法律规定相差甚远。
我国电网的技术管理规范主要是基于火电制定的,需要进行相应的革新和调整。
例如尽快出台电力多边交易方案,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新能源的利用;出台新能源配额制,促进大范围均衡消纳风电;明确调峰责任主体和补偿机制,有效发挥风电潜力等。
3、技术研发规律限制新能源发展任何技术的应用都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技术攻关,通过前沿性研发,储备技术;二是技术示范,通过实施重大示范工程,以点带面推动发展;三是大力推广效果显著的成熟技术,获得整体效益。
而从目前看,中国新能源技术多数处于技术研发和技术示范阶段,还没有达到大力推广的商业应用阶段。
除水电、太阳能热水器外,大多数新再生能源产业还处于成长阶段,开发利用的成本仍然较高,加上资源分布不均、市场规模小、不能连续生产等特点,新能源在现有市场条件下还缺乏竞争力,必须依靠政策支持才能支撑其进一步发展。
三、我国新能源未来的发展趋势1、新能源发展空间广阔日本福岛核事故后,不少国家能源战略选择“弃核”或延缓核电建设,但新能源依然是许多国家能源发展的重要领域。
风电在欧盟新增发电装机中,已连续多年保持第一。
欧盟提出了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达到欧盟全部能源消费量20%的发展目标,其中德国、法国、英国的目标分别是18%、23%和15%。
日本提出2020年前可再生能源发电要满足20%电力需求的目标。
丹麦还提出了到2050年完全摆脱对化石能源依赖的宏伟战略。
我国计划到xx年,新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提高到4.5%,减少二氧化碳年排放量4亿吨以上。
其中常规水电新增发电装机6100万千瓦,风电新增发电装机7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新增发电装机xx万千瓦,生物质发电新增发电装机750万千瓦。
2、能源转换设备的生产和工业将成为未来新能源政策的重点现阶段对新能源利用主要集中在电能的转换上,而对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的利用除了将其转换为电能外,还应用于向热能和燃气的转换上。
新能源的发展关键在于能源转换设备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各类能源因特点不同需要不同的能源转换设备,因此促进相关的设备制造业发展将2是未来新能源政策的一个重要取向。
3、风能在未来新能源供给中潜力巨大全球风能理事会xx年度报告显示,在能源结构中,欧盟2020年风电将达到14%,2050年预计为32—49%;美国2030年风电将达到20%,其中加利福尼亚州以风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将达到33%;德国新出台的可再生能源法案规定风电2020年达35%,2050年达80%,主要通过陆上和海上风电实现。
显然,基于风电波动性设置的认为限制必然由技术进步和发展大势突破。
受此影响,我国风能利用也将有所突破。
四、政策建议1、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完善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反映资源稀缺及环境外部成本的能源产品价格和税收形成机制,充分体现新能源的环境价值等社会效益,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加快研究完善和落实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
2、积极探索促进新能源发展的新机制继续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和电价改革,建立适应新能源大规模融入电力系统的新型电力运行机制、电价机制以及促进区域微电网应用的协调机制。
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探索动态可调节负荷管理新模式,与风电等随机性电源相协调。
在新能源比重高的局部电力系统区域,建立围绕新能源发电的智能化区域电力运行管理系统,保障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和电网安全运行。
完善新能源发电补贴机制,建立适应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展的电网运行管理体系。
3、完善技术创新和人才政策对面向应用、具有明确市场前景的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建立由企业牵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实施的有效机制。
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系统集成和成果中试转化,支持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发展一批企业主导、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联盟成员构建专利池、制定技术标准等。
加快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人员职务发明创造的激励机制。
加快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第二篇。
安徽省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研究分析安徽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研究分析今年以来安徽省新能源产业增势强劲,工业增加值、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重点产品产量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均在80%以上,增速居我省六大工业主导产业之首。
今年以来,该省抢抓机遇,通过招商引资、加强研发投入、促进科技成果创新转化等方式,加快推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各地结合自身发展基础和条件,有针对性地发展新能源产业。
合肥新能源产业通过引进龙头企业,积极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仅合肥高新区就聚集有光伏企业超过20家。
滁州市将新能源产业列入工业发展行动计划,已形成以太阳能光伏制造、风能利用、新能源电池、绿色照明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多家中国新能源百强企业也积极投资安徽,如赛维ldk、晶澳太阳能、海润光伏、升阳光电、龙源电力等,涉及光伏产业、风力发电及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领域。
最新数据显示,1月至5月,全省新能源产业实现总产值146.6亿元、同比增长103.7%,实现工业增加值38.1亿元、同比增长80.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7亿元、同比增长98.2%;生产太阳能电池达12.3万千瓦、增长455.8%,风力发电量达1.7亿千瓦时、增长147.4%。
中国行业研究网第三篇:美国新能源充电桩发展状况分析私人充电网络健全,催生全球最大市场美国目前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先地位,来自于以下几个主要因素:(1)基于构建智能电网的出发点进行充电设施网络建设布局;(2)制定强有力的充电设施建设鼓励政策;(3)统一慢充标准,极大丰富私人交流充电桩,放开快充标准,促进车型的丰富;(4)培育专业化充电运营及服务企业,持续提高用户充电体验,提高用户粘性。
(1)从智能电网发展的整体思路出发,将充电设施网络建设及车联网技术作为智能电网的关键环节。
美国将充电设施建设放在智能电网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统一布局,通过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保障了充电设施在“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分布式储能”及“通讯-仪表数据管理(智能仪表)-电网优化及配电自动化-充电设施-分布式发电”所形成矩阵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保障充电设施网络获得持续支持。
(2)美国目前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大,得益于其强有力的充电设施网络建设鼓励措施。
美国联邦政府规定,每修建一个家庭充电桩可获得最高xx美元的抵税优惠(相当于购买和安装家庭充电桩成本的一半),商业用户修建大型充电基础设施可以享受最高5万美元的抵税优惠。
除此之外,各州根据当地电动车发展水平,制订了额外的免税或补贴政策。
例如在“电动车之城”加州,在联邦补贴之外,私人用户每安装一个240伏壁挂式充电桩可获得750美元的补贴,同时安装充电计时器还将额外得到250美元补贴。
如果在办工场所安装充电桩,壁挂式和立式充电桩可以分别得到750美元和1000美元的补贴。
而如果是洛杉矶水电部用户,除了以上补贴外还可享受非峰值充电优惠。
在有力的鼓励政策支持下,美国充电设施呈现以东西海岸为中心的弥散性分布,其中以加利福尼亚、华盛顿州、纽约州、伊利诺伊州等为充电设施集中度最高的几大区域,而中部地区充电设施数量较少(3)私人充电桩的极大丰富,催生了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
截至xx年底美国的充电桩数量约2.7万个(不包含家用充电插座),其中74%属于私人充电桩,其余分别为当地政府、输配电公司、州郡和联邦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