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2、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3、个性心理特征是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4、理论心理学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5·应用心理学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6·普通心理学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实验心理学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理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比较心理学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9、冯特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10,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11、冯特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12、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是弗洛伊德创立的、13、”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是指精神分析14、行为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914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出版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由此他被称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二、多项选择题1、心理学可分为: 理论心理学、应用心理学5、属于理论心理学的是: 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6、属于应用心理学的是: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7、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心理学学科性质、心理学方法论、身心问题、学习心理机制、心理的起源8、科学的三大特征是: 客观性、可验证性、系统逻辑性9、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历史渊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决定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属性10、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11在心理学研究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 客观性原理、系统性原理、发展性原理、教育性原理12、观察法可以分为:参与观察法与非参与观察法、现场观察与情景观察、长期观察与短期观察、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13、观察法要有效,就要特别注有明确观察目的、随时记录、可利用现代手段、每次时间不宜过长14、实验法就是要在保持其他因素恒定的前提下研究自变量, 因变量的关系和变化的规律、15、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16、在实验室实验研究中,主要要控制哪些方面: 实验情境、控制被试、控制实验刺激、控制被试的反应17、调查法可分为:一般调查法和专题调查法、事实特征调查和征询意见调查、结构式调查和非结构式调查、访谈法、邮寄问卷法和电话调查法等18、调查法的缺点:是被调查者可能有意不作出真实回答、封闭式的问题损失数据有效性、问题措词不易确定19、一般研究法主要包括: 实验和研究设计、对数据的统计处理、逻辑思维法20、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分为:孕育阶段、确立阶段21、冯特对心理学的历史功绩主要有: 心理学的确立、实验心理学的创立、建立心理学专业队伍22、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分为: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23、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包括:潜意识理论、梦的解释、泛性论三、判断题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内在心理活动的反应。

3、在心理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基础,意志是将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行为的动力。

4、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知觉。

5、心理过程是在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有影响着个性心理特征的进行与发展。

6、以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以及心理现象与现实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为任务的是应用心理学。

7、心理学是属于自然科学性质的学科。

8、心理学是对人进行研究的,而人是社会性的,所以心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

9、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心理学提供了依据。

10、心理学研究通过揭示心理现象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依据,使人更自觉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11、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能从哲学中脱离出来,得益于哲学本身的发展。

12、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一旦有观察机会,观察时间应尽可能长。

13、实验法是按研究的目的控制或创造条件,对由此引起的或改变的被试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14、在实验法研究中,引起变化的因素是因变量。

15、用观察法研究心理现象时,不必借用仪器。

16、个案研究法把个案作为一个研究单位进行的研究,不可以以群体为单位。

17、调查法是直接对研究总体的全体进行调查。

18、调查法的研究对象可来源于志愿者。

19、调查法中只有保证总体中每一个人被抽到的机会相等,才能使样本情况代表总体情况。

20、内省法是依靠对自己或他人的意识经验的反省,来寻找心理学问题的答案的方法。

21、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是最古老的一本心理学专著。

22、在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脱离出来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具有重要作用。

23、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心理学著作,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24、洛克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25、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以任何人为研究对象,强调人的价值、本性和尊严。

26、行为主义的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强调人已有的知识结构在其自身行为过程与认知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27、精神分析学派的兴起被称为第一次革命。

28、人本主义的兴起被称为第二次革命。

29、实验法是在消除其他因素的前提下研究因变量和自变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

名词解释遗忘规律P7 :遗忘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后来逐渐减慢,而一段时间过后几乎不再遗忘了。

(先快后慢:先遗忘的快后遗忘的慢)(先多后少:先遗忘的多后遗忘的少)个性倾向性 P10:是个性中的动力系统,是最活跃的因素,对其他心理活动,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具有方向性和制动性的作用。

能力P11: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饿个性心理特征。

复演说P20:人类个体的发展完全重复着人类种族进化的历程。

顺应 P29: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

自我意识P48:指个人对自己的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它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组成。

趋避冲突P61:接近——回避冲突。

一个人对一个目标产生了既吸引、又排斥这两种互相矛盾的动机时,会产生趋向与排斥的动机斗争。

言语信息 P86:指能用言语表达的信息,掌握用语词或命题陈述的事物名称或事实。

概念同化P90:以定义形式直接向学生揭示新概念的本质属性,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理解新概念,从而掌握新概念意义的过程。

迁移P100: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前一种为顺向迁移,后一种为逆向迁移。

学习动机P105:引起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活动指向学习目标的心理倾向。

信度P128:指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即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多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程度。

个体内差评价P136:对同一个学生在同一学科领域不同能力的测验成绩或不同学科间的成绩进行比较,从而了解其优势和弱点,或者,对他前后不同时间的成绩进行比较,以了解其进步的情况。

晕轮效应P150:(又叫成见效应,或概面效应)当一个人对某人产生了良好印象或不良印象后便以偏概全,以点概面,认为这个人一切都很好或一切都很差,形成了某种成见,好象月晕一样,把月亮的光扩大化了。

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 P151:由于受社会影响,对于某个人或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叫定型化效应。

从众P166:指个体由于受到群体的压力,放弃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在认知或行动上表现出与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

公平理论P207:是美国心理学家于60年代提出的,理论认为员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他所得到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相对报酬(自己与他人收入的比较)的影响。

简答题心理的实质P2:(1)心理是脑的机能;(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3)人的心理反映的主观性、能动性;(4)人的心理反映的社会制约性。

知觉的一般特征 P5:(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P31:(1)阶段性;(2)连续性;(3)顺序性;(4)联系性;(5)差异性。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P32:遗传素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心理发展的动力P36:在儿童和青少年不断积极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他们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大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征P44:情绪和情感丰富多彩,复杂多样;情绪、情感不稳定,易激动,具有明显的两极性;情绪、情感表现具有内隐性、文饰性与表现性并存;情绪的心境明朗化;爱情逐渐成为情感体验的一个方面;高级情感日趋成熟、稳定,并逐渐成为个性特征的一部分。

动机冲突的类型P61:(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双重趋避冲突。

影响概念学习的主要因素P90:(1)经验与智力;(2)本质特征与无关特征;(3)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4)变式与比较。

创造性学习的过程P97:(1)准备阶段;(2)孕育阶段;(3)豁朗阶段;(4)检验阶段。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及其教学含义P101:理论:奥苏伯尔——认知结构的特点有可利用性、巩固性、清晰性。

教学含义:“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问题。

为此:(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

教材中必须有一种具有较高概括性、包容性和强有力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改进教材呈现,促进迁移。

应根据“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组织与呈现教材。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P153 :(1)交往动机的迫切性;(2)交往的对象以同龄人为主;(3)交往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范围广泛;(4)交往的标准。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P156:(1)平等尊重原则;(2)互利互惠原则;(3)信用原则;(4)相容原则心理健康的标准P173:(1)智力正常;(2)情绪稳定、乐观;(3)意志健全;(4)行为正常;(5)人际关系良好;(6)自我意识明确,并能悦纳自己;(7)与社会生活协调一致。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P200:(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2)社交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