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1.1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1.1 认识三角形(1)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
2. 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

3. 了解三角形的按角分类。

4. 理解“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5.
通过操作、观察、归纳和说理等过程初步体会分类思想,感受数学的美,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过程较为复杂,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流程:
一、 学习准备
1. 观察下列图片,说出你所知道的几何图形。

2. 对于三角形,你已经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 二、 讲解新课 探究一:
阅读:课本第4页第一段的内容
思考: 1.由________________的三条线段___________相接所组成的图形交三角形。

2.举例说明对概念的理解。

(图1) (图2)
(图1线段AB 、BC 、AC 组成的图形不是三角形,图2没有满足首尾相接。

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能真正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练习: 完成课本第4页做一做(把说出图中的三角形改为写出图中的三角形)和第6页
作业题1(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对三角形进行辨认及表示) 归纳:在复杂的图形中数三角形的个数,怎样才能做到不重不漏?
探究二:
阅读:课本第4页的三角形分类。

思考:
1.三个分类中有哪一个分类概念是不同的?(通过这个思考,让学生理解锐角三
B A
C
B
A C
C a b 角形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
2.三角形除按内角分类,还可以按什么分类?
练习:第5页的课内练习1,和第6页作业题第4题
归纳:三角形按角分类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三: 操作并填表
从四根小棒(12厘米、8厘米、6厘米、4厘米、)中任选三根拼接三角形 (1)先选择三根小棒
(2)再将选择的每根小棒的长度从小到大填入表格中 (3)最后拼接,观察能否围成三角形
(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交流)
实验次数
小棒的长度
能否围成三角形
画“√”“×”
否组成三角形的方法。

)
思考:1.三根小棒的长度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围成三角形?你能否用也学过的知识进行
解释?
2.如图:在△ABC 中,(1)对于“b+c>a ”,可理解为
_____________两点之间的线段最短。

(2)对于“b+ a > c ”,可理解为_____________两点之间的线段最短。

(3)对于“a +c> b ”,可理解为_____________两点之间
的线段最短。

(从深层次上去理解“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尝试解答第5页的例1. 判断下列各组线段中,哪些首尾相接能组成三角形,哪些不能组成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1)a=2.5cm,b=3cm,c=5cm (2)a=6.3cm,f=6.3cm,g=12.6cm
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一般步骤?
(学生尝试解答,若学生是三个不等式来判断的,让学生观察三个不等式,判断其中两个式是多余的,若学生只用一个不等式来判断的,让学生解释原因。

从而归纳出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方法。


4.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差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的讨论,实际操作得出) 练习:第5页的课内练习2、3题和作业题第3题
C
A
B
D
E
归纳:1.三角形边有什么关系?
3. 已知三条线段的长度,如何判断它们能否组成三角形? 三、 知识梳理
让学生从一个概念,一个分类、边的两个关系及数学思想的角度进行小结。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梳理,从而进一步的巩固。


四、布置作业 作业本
五、 学习检测
1.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1cm, 2cm, 3.5cm B. 4cm, 5cm, 9cm C. 5cm, 8cm, 9cm D. 8cm, 8cm, 9cm
2.如图,在△ABC 中,∠C=90°,D 、E 分别是直线BC 上的点,则图中有_____个直角三角形,________个钝角三角形,________个锐角三角形。

3.有4根木棒的长度分别为12cm,8cm,5cm,6cm.从中取三根首尾
顺次相接组成一个三角形,一共有多少种取法?
4.△ABC ,AB=7cm ,BC=3cm,周长为偶数,则AC=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