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2018、11、15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7小题,每小题3分,共51分。
1、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
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据此可知,关于“高脑油”的发放A、展览的文字介绍真实可靠B、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完全一致C、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D、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其是否实行2、京津塘高速公路是第一条经国务院批准并部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跨省、市高速公路,1987年12月动工。
这条高速公路的修建能够得到世界银行贷款,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国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B、将天津设为沿海开放城市C、恢复世界银行席位D、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
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4、西方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包括不可阻挡的市场一体化,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全球化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从而在这些国家出现强烈的反作用。
由此可知,该学者A、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B、批评现存的反全球化思潮C、强调了全球化的消极作用D、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策略5、2015年12月25日,由中国倡议、57国共同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
虽然美国没有加入,但它的主要盟友几乎都是其成员。
这表明A、美国与盟友矛盾加剧B、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D、多极化政治格局形成6、先秦某位思想家主张:“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
其意在说明A、政治教化以百姓富裕为前提B、以德治民与依法治国相结合C、改善民生与思想教化相辅相成D、重义轻利的观念利于国家统治7、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指出,《明夷待访录》“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与《礼运》之‘天下为公’……(黄宗羲论君臣关系)其立言亦悉依《孟子》。
”据此推断,明清的思想批判A、延续了“君为臣纲”的传统B、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C、凸显了经世致用的学风D、维护了理学的主体地位8、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黄宗羲也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
”这说明他们都A、反对君主专制B、提倡公平法治C、以天下为己任D、反对宋明理学9、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
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
”从中可知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B、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C、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10、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
”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 A、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 B、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11、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41956片分类进行编排,共分成奴隶和平民、奴隶主贵族、官吏、军队、刑罚、监狱、战争、农业、商业、建筑、天文历法、祭祀等二十多个类别。
由此可推知A、史家的研究大都具有主观偏见B、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C、当时已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权D、当时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12、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
由此可知,他A、维护教皇权威B、主张圣像崇拜C、倡导信仰自由D、支持宗教改革13、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宗教主题占主导地位,而世俗主题的绘画也在增加,通常是富人或贵族的肖像画,不过更多的普通人也出现在绘画中.造成绘画主题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B、人们的宗教信仰发生改变C、中世纪传统艺术被抛弃D、教权被世俗政权所取代14、运用结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下图可以用来说明A、教皇和教会失去了作用B、新教信仰不再需要宗教仪式C、新教信仰方式发生变化D、论天主教、新教,信徒地位没有变化15、法国启蒙学者博马舍在剧作中为老贵族巴尔多洛安排了这样一段台词:“我们这个时代产生过什么东西值得赞扬? 尽是些胡说八道的东西.地心引力、电气、种牛痘、‘百科全书’、信教自由、思想自由。
”这反映出在当时的法国A、启蒙运动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B、启蒙思想推动了近代科学发展C、出现了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D、新旧思想之间存在激烈的斗争16、16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博丹认为,国家主权是作为一种脱离社会并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统治力量而出现的,是不可分割和转让的永久权力,并强调君主拥有一切权力的同时其权力也是有限的。
这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优越性B、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C、宗教改革的深刻影响D、限制君权的必要性17、英国哲学家培根倡导一丝不苟地记录经验性的实验,促进科学的发展;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主张用数学法则作为表述人类理性的最高法则,从事科学研究。
17世纪一位科学家承袭了他们的传统,他创立的理论体系A、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B、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C、确立了太阳中心说理论D、阐明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二、非选择题:3个小题,共49分。
1、(2018北京文综,41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徽州商人无论营业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与资本,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
其商业活动遍布全国,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邏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徽商的商业成绩与他自身坚持的义利观念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徽商在坚持中国传统重义的大环境下,合理地注入利的成分因素。
徽商的义利观促进了商业活动中诚信观念的形成,对商业活动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他毕竟产生于小农经济时代,根植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土壤中,商品经济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所以他本身就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在徽商经营商业获利之后,也都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信条,把获得的钱财,用于购置土地或者买官。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材料二近代早期(1500~1750年),海道大通打破了地区间闭塞和隔绝的状态,给商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英国抓住机遇,实施重商主义政策,迈入了“商业资本主义”的时代。
商人建立贸易公司,探寻新的贸易路线,积极从事海外贸易等活动,使英国的各条商路大开,英国的贸易触角深入世界各地。
随着商业贸易的广泛开展,商人财富迅速增加,促进了商人资本的积累,商人将商业资本投向农业和工业。
英国商人在城市政权中几乎是一统天下,控制伦敦政权的主要是伦敦12大同业公会的成员及各贸易公司的主要人物。
商人在议会中的总人数在15%~17%之间。
商人在议会中人数增加,就有优势维护自身的阶级利益,并通过种种措施促使议会通过有利于本阶级的议案。
——据钱乘旦主编《英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徽商的价值观,并对其作简要评析。
(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变迁的视角指出,与明清时期中国相比,英国近代商人群体崛起的不同影响,并分析原因。
(13分)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文化传统的生命延续是一个推陈出新的动态过程。
每当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文化传统都能发现新的意义,做出新的解释,添加新的成分……社会历史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地传承和创造传统的过程,社会转型归根到底是传统的转型,即社会习惯用新的时代精神整合扬弃原型社会中的旧传统,从而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并且能够满足现实人类实践活动需要的新传统。
——摘编自钱国旗《儒家文化传统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根据材料,就古代文化传统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转型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3、教育关乎个人的幸福、国家的繁荣、世界的未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由于古希腊的教育家们在从事教育的时候,没有历史负担。
既没有既成的、公认的文化传统可资遵循,也没有权威的古圣先贤规范他的思路……古希腊先哲的著作都是私人著述、一家之言,对后人只有启示、教益,而没有约束力。
——据张瑞璠王承绪《中外教育比较史纲》材料二 16至18世纪前期,在欧洲,教育的控制权主要掌握在耶稣会和其他宗教团体的手中。
18世纪后期,欧洲学者兴起一股民族主义教育热潮。
他们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教育思想:学校必须由民族国家办理,对所有公民实行一定程度的免费教育,努力按照国家的要求和标准去塑造国民。
———据王春梅《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流变及省察》(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教育思想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
(4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18世纪后期欧洲民族主义教育思潮兴起的原因。
(8分)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CBAC 6、CBCDD 11、BDACD 16、BA二、材料解析题1、答案(1)价值观:以义为利,讲究诚信;以义取利,肯定利益,义利相通;以末起家,以本守之。
(6分)评析:徽商吸收传统思想中“以义为上,诚信为先”的核心价值,并将之作为商业活动的指导原则,推动了徽商的发展与壮大;“以义取利”冲击了传统思想观念,适应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反映了新时代前期商品经济因素的注入;“以末起家,以本守之”仍然保留着农本商末的迂腐保守观念,致使商业资金不能更好地运用到商业经济活动中去,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6分)(2)不同:明清时期的中国商人群体没有成为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英国商人群体有力的推动社会转型。
(4分)原因:英国商人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商人将商业资本投向农业和工业,推动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英国商人较大程度地参政,有利于英国较早地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人文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英国商人的思想解放。
(9分)2、示例:观点:古代中国儒家文化传统的发展是一个继承、认同、改造和创新的文化重建过程,其每一次的发展与创新都对中国社会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3分)阐述: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思想,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孟的思想,主张礼仪法度并用,对于推动当时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有重要的意义;西汉建立后,董仲舒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文化传统,建立了以天人感应为基础,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大一统的儒家思想新体系,适应了汉代大一统的发展需要;宋明理学是南北朝、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长期合流的文化成果,适应了长期分裂战乱复归统一后的国家文化重建的需要;明清之际,传教士东来,西学东渐,由中西结合出现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对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代新儒家力倡儒学复兴,实际上反映了后现代社会重建人类道德、促进经济与道德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