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科学范畴: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其他17.无菌术内容:灭菌、消毒法、操作规则、管理制度。
灭菌: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
消毒: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但并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如芽孢等)。
23.酸碱平衡的维持:体液缓冲系统、肺的呼吸、肾的排泄24.等渗性缺水;低渗性缺水;高渗性缺水;水中毒28.低钾血症;高钾血症32.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37.输血适应证:大量失血;贫血或低蛋白血症;重症感染;凝血异常38.输血并发症:发热;过敏;溶血;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疾病传播;免疫抑制;大量输血的影响39.大量输血的影响:低体温;碱中毒;暂时性低血钙;高血钾及凝血异常44.休克: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它是一个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
44.休克微循环变化:微循环收缩期;微循环扩张期;微循环衰竭期46.休克一般监测:精神状态;皮肤温度、色泽;血压;脉率;尿量47.休克特殊监测:中心静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心排出量和心脏指数;动脉血气分析;动脉血乳酸盐测定;DIC检测51.低血容量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53.感染性休克55.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指急性疾病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序贯发生功能障碍。
75.麻醉前用药目的:消除病人紧张、焦虑及恐惧的心情;增强全身麻醉药的效果,减少全麻药用量及其副作用;提高病人的痛域;抑制呼吸道腺体的分泌功能;消除因手术或麻醉引起的不良反射。
90.全身麻醉并发症:反流与误吸;呼吸道梗阻;通气量不足;低氧血症;低血压;高血压;心律失常;高热、抽搐和惊厥。
133.癌症疼痛治疗:基本原则:根据疼痛程度选择镇痛药物;以口服药为主;按时服药;个体化用药。
第一阶梯:轻度疼痛,非阿片类镇痛药,阿司匹林;第二阶梯:轻、中度疼痛,非阿片类镇痛药+弱阿片类,可待因;第三阶梯:重度,阿片类药,吗啡辅助用药:弱安定药;强安定药;抗抑郁药135.病人自控镇痛PCA:负荷剂量:指PCA迅速达到无痛所需血药浓度,即最低有效镇痛浓度所需药量;单次剂量:指病人因镇痛不全所追加的镇痛药剂量;锁定时间:指设定的两个单次有效给药的间隔时间,在此期间PCA装置不执行单次剂量指令;背景剂量:为设定的PCA装置持续给药量。
157.条件性感染:在人体局部或全身的抗感染能力降低的条件下,本来栖居于人体但未致病的菌群可以变成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成为条件性或机会型感染。
160.疖(furuncle)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161.痈(carbuncle)指邻近的多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由多个疖融合而成。
163.急性蜂窝织炎(acute cellulitis)指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感染,可发生在皮下筋膜下、肌肉间隙或是深部蜂窝组织。
致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葡萄球菌以及大肠杆菌或其他型链球菌等。
164.丹毒(erysipelas)是皮肤淋巴管网的急性炎症感染,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袭所致。
好发部位是下肢和面部。
病人常先有皮肤或粘膜的某种病损,皮肤损伤、足癣、口腔溃疡、鼻窦炎等。
180.一期愈合:组织修复以原来的细胞为主,仅含少量纤维组织,局部无感染、血肿或坏死组织,再生修复过程迅速,结构和功能修复良好。
多见于损伤程度轻、范围小、无感染的伤口或创面。
二期愈合:以纤维组织修复为主,不同程度的影响结构和功能恢复,多见于损伤程度重、范围大、坏死组织多,且常伴有感染而未经合理的早期外科处理的伤口。
183.常用的急救技术:复苏、通气、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病人。
235.移植术:将一个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用手术或其他方法,移植到自体或另一个体的某一部位,统称为移植术。
740.骨折:即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
740.积累性劳损,又称疲劳性骨折,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损伤所致使肢体某一特定部位骨折,如远距离行军易致第二、三跖骨及腓骨下1/3骨干骨折。
见860743.骨折的特有体征: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
745.骨筋膜室综合征:即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候群。
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常由创伤骨折的血肿和组织水肿使其室内内容物体积增加或外包扎过紧、局部压迫使骨筋膜室容积减小而导致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所致。
746.损伤性骨化,又称骨化性肌炎:由于关节扭伤、脱位或关节附近骨折,骨膜剥离形成骨膜下血肿,处理不当使血肿扩大、机化并在关节附近软组织内广泛骨化,造成严重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特别多见于肘关节,如肱骨髁上骨折,反复暴力复位或骨折后肘关节伸屈活动受限而进行的强力反复牵拉所致。
746.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内骨折,关节面遭到破坏,又未能准确复位,骨愈合后使关节面不平整,长期磨损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只是关节活动时出现疼痛。
746.急性骨萎缩,即损伤所致关节附近的痛性骨质疏松,亦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骨营养不良。
好发于手、足骨折后,典型症状是疼痛和血管舒缩紊乱。
746.缺血性骨坏死:骨折使某一骨折段的血液供应被破坏,而发生该骨折段缺血性坏死。
常见的有腕舟状骨骨折后近侧骨折段缺血性坏死,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746.骨折愈合过程:血肿炎症机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骨板形成塑形期。
748.骨折临床愈合标准:临床愈合是骨折愈合的重要阶段,此时病人已可拆除外固定,通过功能锻炼,逐渐恢复患肢功能。
标准为: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局部无异常活动;X线片显示骨折处有连续性骨痂,骨折线已模糊;拆除外固定后,如为上肢能向前平举1Kg重物持续达1分钟;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
748.临床愈合时间:最后一次复位之日至观察达到临床愈合之日所需的时间。
检查肢体异常活动和肢体负重情况时应予慎重,不宜于解除固定后立即进行。
748.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全身因素:年龄,健康状况。
局部因素:骨折的类型和数量;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软组织损伤程度;软组织嵌入;感染。
750.骨折的急救:抢救休克;包扎伤口;妥善固定;迅速转运。
756.开放性骨折根据软组织损伤的轻重,分为三度:第一度:皮肤由骨折端自内向外刺破,软组织损伤轻;第二度:皮肤破裂或压碎,皮下组织与肌组织中度损伤;第三度:广泛的皮肤、皮下组织与肌肉严重损伤,常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759.开放性关节损伤的处理原则:第一度:锐器刺破关节囊,创口较小,关节软骨和骨骼无损伤;清创缝合后,关节内注入抗生素,适当固定3周;第二度:软组织损伤较广泛,关节软骨及骨骼部分破坏,创口内有异物;局部清创后,更换手套、敷单和器械再扩大关节囊切口,反复冲洗,清除异物;第三度:软组织毁损,韧带断裂,关节软骨和骨骼严重损伤,创口内有异物,可合并关节脱位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彻底清创,敞开创口,无菌敷料湿敷,3-5天后延期缝合;关节面严重破坏,关节功能无恢复可能者,可一期行关节融合术。
764.Dugas征:有肩关节脱位时,将患侧肘部紧贴胸壁时,手掌搭不到患侧肩部;或手掌搭在健侧肩部时,肘部无法贴近胸壁,称为Dugas征阳性。
775.孟氏骨折(Monteggia):尺骨上1/3骨干骨折可合并桡骨小头脱位。
775.盖氏骨折(Galeazzi):桡骨干下1/3骨折合并尺骨小头脱位。
778.Colles骨折Smith骨折Barton骨折821.跟骨结节关节角(Bohler):由跟骨结节与跟骨后关节突的连线与跟骨前-后关节突连线形成的夹角,正常时约40°826.胸腰段脊柱:胸10-腰2826.脊柱三柱:前柱:椎体的前2/3,纤维环的前半部分和前纵韧带;中柱:椎体的后1/3,纤维环的后半部分和后纵韧带;后柱:后关节囊,黄韧带,骨性神经弓,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关节突;826.胸腰椎骨折分类单纯性楔形压缩性骨折(前柱受损);稳定性爆破型骨折(前柱+中柱受损);不稳定性爆破型骨折(前柱+中柱+后柱受损);Chance骨折(椎体水平状撕裂性损伤);屈曲-牵拉型损伤(前柱压缩,中柱+后柱牵拉);脊柱骨折-脱位又称移动性损伤;828.颈椎骨折分类:屈曲型损伤:前方半脱位(过屈型扭伤);双侧脊椎间关节脱位;单纯性楔形(压缩性)骨折;垂直压缩所致损伤:第一颈椎双侧性前、后弓骨折(Jefferson骨折);爆破型骨折;过伸损伤:过伸性脱位;损伤性枢椎椎弓骨折;齿状突骨折:第1型,齿状突尖端撕脱骨折,稳定,并发症少,预后佳;第2型,齿状突基部、枢椎体上方横行骨折,该处血供不佳,不愈合率高达70%,需手术;第3型,枢椎体上部骨折,累及枢椎的上关节突,一侧或双侧性,稳定性好,血供良好,愈合率高,预后较好;834.脊髓震荡:最轻微的脊髓损伤。
脊髓遭受强烈震荡后,立即发生迟缓性瘫痪,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反射及括约肌功能全部丧失。
在组织形态学上并无病理生理学变化,只是暂时性功能抑制,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即可恢复完全。
835.脊髓休克:较重的脊髓损伤后可立即发生,损伤平面以下迟缓性瘫痪,这是一种失去高级中枢控制的一种病理生理学现象。
2-4周后,发生损伤平面一下不同程度的痉挛性瘫痪。
835.脊髓半切征(Brown-Sequard):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的运动及深感觉消失,对侧肢体痛觉和温觉消失。
835.脊髓前综合征:颈脊髓前方受压严重,有时可引起脊髓前中央动脉闭塞,出现四肢瘫痪,下肢瘫痪重于上肢瘫痪,但下肢和会阴部仍保持位置觉和深感觉,有时甚至保留有浅感觉。
835.脊髓中央管周围综合征:多数发生于颈椎过伸性损伤。
颈椎管因颈椎过伸而发生急剧容积变化,脊髓受褶皱黄韧带、椎间盘或骨刺的前后挤压,使脊髓中央管周围的传导束受到损伤,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的四肢瘫,上肢重于下肢,没有感觉分离,预后差。
835.脊髓损伤后各种功能丧失的程度,截瘫指数“0”:代表功能完全正常或接近正常;“1”:代表功能部分丧失;“2”:代表功能完全丧失或接近完全丧失;截瘫指数=肢体自主运动+感觉+两便的功能情况;836.褥疮分度:第一度:皮肤发红,周围水肿;第二度:皮肤出现水疱,色泽紫黑,有浅层皮肤坏死;第三度:皮肤全层坏死;第四度:坏死范围深达韧带与骨骼;843.神经损伤的分类:神经传导功能障碍;神经轴索中断;神经断裂;845.叩击试验(Tinel征):按压或叩击神经干,局部出现针刺性疼痛,并有麻痛感向该神经支配区放射为阳性,表示神经损伤部位;或从神经修复处向远端沿神经干叩击,阳性则提示神经恢复;847.臂丛神经解剖:C5678+T1前支;前斜角肌外缘:C56=上干;C7=中干;C8+T1=下干;(向外下方延伸)锁骨中段水平:各干分前后两股;上干前+中干前=外侧束;下干前=内侧束;三干后=后束;喙突水平:外侧束=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外侧头;内侧束=尺神经+正中神经内侧头;后束=腋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内、外侧头在腋动脉两侧至其前方组成正中神经;854.滑囊炎:是位于人体摩擦频繁或压力较大处的一种缓冲结构,多位于大关节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