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层新闻宣传的“配合”与“结合”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着很多的新情况、新矛盾。
处于基层一线的同志对如何做好新闻宣传工作产生了不少疑惑。
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就此作了一些思考,觉得当前的基层新闻宣传工作还是要在“配合”和“结合”上下足功夫。
一、围绕宣传什么,在“配合”上下功夫
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已经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的一种导向力量,已经成为贯彻党和政府意图的重要工具,已经成为民意、民心、民愿的表达渠道,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及状况的展示途径,已经成为一个地方社会和谐的窗口。
新闻宣传工作的这些功能决定了新闻宣传工作者必须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在具体的工作中,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配合。
(一)配合党政决策指方向、举旗帜。
旗帜是形象,旗帜是方向,旗帜是力量。
就修水目前的
发展态势而言,深入实施“强工兴城”战略,坚持“全力决战工业,主攻中心城区”不动摇,保持好势头,坚持好思路,加快赶超步伐,迅速壮大经济总量,提高城镇化、工业化水平,是近期工作的重中之重。
新闻宣传工作的首要任务,就要把修水面临的形势讲清,把发展的目标讲明、把县委的决策措施讲透,把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县委的部署上来,把各种力量要素聚集到这个旗帜之下,为我县争取更大作为、实现赶超发展提供坚强的舆论引导。
(二)配合中心工作鼓干劲、造氛围。
要紧紧围绕各项中心工作,在全县营造聚精会神谋发展,一心一意促赶超的浓厚氛围,调动一切有利于发展的因素,团结一切有利于发展的力量,把蕴藏在人民群众心中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及时配合每一阶段的重点工作,报社、电视台都要精心策划,明确主题,精心选题,创新手法,量质并举,使宣传工作始终贯穿在各项中心工作的全过程,起到统一思想、鼓舞人心、激励干劲的作用。
(三)配合和谐建设做引导、解疑惑。
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回应社会关切,积极做好重大事件、热点问题的新闻报道,努力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力度,为配合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好“减压
2
阀”、“稳定器”的作用。
一要做好征地拆迁、就业就学、反腐倡廉、民生工程、价格波动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引导和解惑。
二要进一步完善突发性事件新闻宣传的快速反应机制和应急机制,牢牢把握话语权和主动权。
突发事件发生时,新闻宣传尤其要注意策略,要坚持速报实事,慎报原因,防止局部问题社会化、政治化、和扩大化。
三要针对网上出现的各种思潮、倾向,热点话题,发挥新闻宣传主体的正面引导作用,切实提高掌控新兴媒体的能力。
二、围绕怎样宣传,在“结合”上下功夫
方针路线的一致性和具体工作的连续性,决定了新闻宣传工作具有相似性、重复性、总结性,容易走“老套路”。
如果缺乏创新精神,就会形成“年年岁岁花相似”,总是“重复昨天的故事”,不被群众所喜闻乐见而影响新闻宣传效果。
要使新闻宣传工作出新出彩,笔者认为要认真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结合,
(一)上级精神与基层实践相结合
宣传上级精神是发挥“喉舌”作用,以科学理论武装人的有效手段。
从实际情况来看,对上级精神的宣传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四多四少”的现象,说空话套话大话的多,贴近群众朴实生动的语言少;重复解读文件条文的多,从实际出
发释疑解惑的少;照搬大报、大刊文章观点的多,结合本地实际提炼有针对性观点的少;居高临下说教的多,平等待人循循善诱的少。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归根到底是犯了理论脱离实践的错误。
纠正这个错误,一是要直面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释疑解惑和促进工作中善于运用上级精神。
在当前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利益格局调整的变革时代,老百姓有许多困惑和不解,许多问题和现象既需要理论上的分析,更需要有说服力的解答。
二是要结合本地实际、针对本地实际,宣传解读上级精神。
千言万语不如感同身受,操作上注重联系当地、当时的实际,做到“大话题(上级精神),小切口(修水角度)”,让深奥的理论融入受众可感的事例中,让人感到可信、可亲。
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将是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新闻宣传工作要倍加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二)选好事实和创新表现手法相结合
对常规工作报道,要做到“岁岁年年花不同”,就需要搞好宣传策划,创新宣传方法,唱新“四季歌”。
第一步,要精选新闻素材。
对采访的新闻事实,不仅仅要从发生、发现、变动、消失等时序关系方面去衡量,还要看其是否代表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的方向,是否反映时代发展的总趋势。
在新
4
闻报道中,要注重发现不同于以往的鲜活的素材,尤其是对那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代表进步、具有远大前途的新事物,在其刚刚萌芽的时候,应该紧抓不放。
从“万绿丛中”找出一点“红”,将其放大放亮,发挥其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第二步,巧选新闻角度。
在采访中对新闻事实要全方位观察,通过横视侧看、远眺近观,发现其最有价值的“奇峰幽谷”。
要勇于打破循环往复使用的老套路,善于“穿新衣”、“唱新曲”。
在选取报道角度,特别是报道有关政策或工作重点时,要努力实现新闻价值与百姓视点的融合。
最后,提炼新闻主题。
在提炼新闻主题时,要把新闻事实和反映角度结合起来,透过现象看本质,把孤立的事件放在特殊的背景中去考量,善于从看似简单的事实中发掘出深刻含义,提炼出那些具有决策性、方向性,对全局有影响的主题。
(三)宣传主题与群众生活相结合
央视“走、转、改”活动的宣传语说:“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坑头上,收获的不仅仅是建议,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这句话提醒我们,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同志不仅要“一身汗、两腿泥”,更要把宣传主题和群众生活结合起来,特别是与群众喜闻乐见的事情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新闻“从群众
生活中来,到群众生活中去”。
只有这样,才能听到真话、看到实情、获得真经,才能写出鲜活的新闻,写出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
一要从群众中获取素材。
无论是采写典型,还是报道工作经验,都要深入群众去挖掘素材、去提炼主题,通过我们的镜头,笔头,把先进人物和典型经验宣传好。
二要在群众中赢得读者。
增强报道的故事性,可读性,以丰富细节和生动事例来吸引受众。
通过讲故事说新闻,“在听故事中出思想”,“以故事带做法”。
(四)时效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新闻宣传工作要为赶超发展发挥鼓干劲、造氛围的作用,必须与县委、县政府各项中心工作同步进行,打好主动仗,唱响“进行曲”,而不是等工作完成后再来“算总账”,放“马后炮”。
首先要强调时效性。
必须关注并紧紧抓住工作过程中阶段性的问题做足文章,在工作进程中跟踪报道,推波助澜,给受众以“零等待”,才能产生有效的指导作用。
要多找那些“刚出炉的馒头”,多写那些不同寻常的开局,写那些首创的事物,写那些“前进中的变化”,尽量消灭“目前”、“近日”或根本没有时间元素的新闻。
其次要增强针对性。
一般来说,工作指导强调共性,而宣传报道则强调个性,通过反映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个领域工作中取得的成功经
6
验,对其他行业起到展示经验、启发思想、引导示范的作用。
总之,做好“配合”是搞好“结合”的目的,搞好“结合”是做好“配合”的方法。
新闻宣传工作一定要准确把握党和政府的政策与决策,积极服务中心工作,切实发挥好舆论引导和释疑解惑的功能作用。
为此,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既吃透上情又贴近群众,既坚持真实又有所创新,既主题明确又内容丰富。
201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