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国时期正统问题的研究

三国时期正统问题的研究

三国时期正统问题的研究
三国时期是继东汉出现的时代称号,由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

三国始与220年曹丕受禅称帝,终于280年晋灭吴。

但史家往往以184年爆发黄巾起义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三国时期是个战争频繁,而又英雄辈出的时期.在官渡之战前,群雄割据.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北方.而在之后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战胜了曹操号称百万的大军.至此,三国鼎立的雏形基本已经形成.
而后又经过多年,在公元220年,229年,221年,曹魏,孙吴,蜀汉分别称帝建国.由此真正的三国时代开始.
古代中国地区中,皇帝称号只能由一个人使用,但是这时同时出现了三个。

因此,自古以来,三家何为正统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
所谓正统,其正,是名正言顺的意思,统,顾名思义,统一一致的意思。

何为正统呢?综合起来就是正确的,必然的,具有时代意义,具有政治客观因素的一种哲学思想。

历史上关于三国时期正统的争论有两个倾向.一是曹魏是正统,另一个是蜀汉为正统.在此不得不可惜正统问题自古就和东吴没有什么缘分.
与三国有关的材料众多,而最被众人所知的的应属<三国演义>,其次专门记载三国历史的就应该算是<三国志>了.这两部书在正统的方面是截然相反的对立,<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对蜀汉人物以及事迹各种称赞和神话.以小说的角度来谈,是非常成功的,而以历史的角度,<三国演义>是不可信的.相比之下<三国志>的可信度就非常的高.史家对三国历史的研究也多从此下手.这部史书就是以曹魏为正统.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

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所著. 依据有关三国的历史、杂记,在广泛吸取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成果的基础上,加工、再创作了这部长篇章回小说. 《三国演义》是一本以刘备为中心的书本,它里面的拥刘反曹思想是非常明显的.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蜀汉甚是偏爱,神话了诸葛亮的智慧,关羽的忠义,刘备的仁厚,子龙的无双武艺. 也不符合历史的编造了许多没有的战绩给蜀汉.相反的却缺夸大了曹操的奸险狡诈.诋毁了许多人,其中最受冤屈的就算是周瑜了.公瑾可算是文武双全的美男子,胸襟也是非常的宽阔.不知道为什么的就被写成嫉贤妒能最后被气死的小心眼.以致影响了无数的后代.而在称呼方面也可以看出罗贯中认为蜀汉是正统.<三国演义>中,对刘备的称呼是刘皇叔,而对曹操的称呼却是曹贼,奸雄等.
<三国演义>虽不是正史,单其文学价值是不可否认的,又被称作是七实三虚.因此不得不分析它
蜀汉为正统的原因:
1. 血统. 刘备算是比较幸运的人.虽然早期因为落魄而卖过草鞋.可以一个中山靖王之后的血统在封建社会可是非常有利的条件.因此他找到了两个忠实的跟班小弟关羽和张飞,成为汉献帝的皇叔,更因为此请出了在山里静观天下事的诸葛亮.然后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号发展自己的势力. 罗贯中作小说时,已到了元末明初。

他以蜀汉为正统,应该说是出于正常的封建价值观的考虑。

刘备国号为汉,即帝位是承汉统,符合忠孝节义的一套伦理.其实到了东汉末年,汉朝已经气数基本已尽.天厌汉德已久,刘氏皇族早就不行了,扶持汉朝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所以各方开始割据.然而刘备的出现,得到那些不肯舍弃汉朝400多年(西汉东汉都算在一起)统治的人们的支持.刘备怎么说也是刘氏的人,总比他姓的人做皇帝改朝换代好.可其实更重要的是,刘氏继续做皇帝,就能延续大汉朝的典章制度和文化.
2. 罗贯中所处的历史背景. 罗贯中处在元末明初的混乱时期, 曾当过元末起义军首领张士
诚的谋士.在那样不太平的时期.对比曹操的奸险和刘备的仁厚.刘备自然是受当时人们欢迎的.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也描写出了刘备的仁德宽厚.比如刘表让荆州的时候;还有人们周知的刘备携民渡江的事情.以及刘大耳摔阿斗的事情. 可其实刘备此人到底是真仁厚还是伪仁厚在此就不加讨论了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 六十年的历史。

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 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曹魏为正统的原因分析:
1. 政治原因.陈寿是晋代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只有传,没有纪。

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从魏、蜀、吴三书比较来看,<蜀书>仅得十五卷,较魏、吴两书更简。

这大概是魏、吴两国的史料多于蜀的原故。

陈寿写<三国志>时,魏国已有王沈的<魏书>,吴国也有韦昭的<吴书>可作参考,这给陈寿搜集史料提供了极大方便。

而蜀汉既没有史官,也没有现成的史书可借鉴,搜集史料就非常困难。

陈寿费了很大气力,连一些零篇残文也注意搜寻,<蜀书>才仅得十五卷之数。

<蜀书>中的许多重要人物的事迹,记载都十分简略,可见蜀汉的史料是相当缺乏的。

另外,因为政治上的原因,陈寿也可能舍弃了一些材料,如牵涉到司马懿的一些不光彩的事,不便写,只好舍弃了。

2. 曹魏本身的实力. 三国时期,虽然魏蜀吴鼎力.但是势力的差别却是显而易见的.曹操在刘备还到处投靠的时候就拥有强大的势力,而官渡之战后更是成为北方的霸主.那时候的孙家势力也明显不行.以致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刘备要来求救于东吴.而当时的孙权也畏惧曹操的力量而迟迟不能决定.(但靠鲁肃和周瑜的劝谏还是联合了刘备.战争时,又有周瑜等人的机智和骁勇以及曹操自身的失误赢得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 而在经济,人才和文化各个方面,曹魏都明显优于其他两国.
3. 汉献帝的禅让曹操去世后曹丕继承魏王的称号.不久便逼迫汉献帝让位.先不说这方法是不是能被封建社会认同. 也不管汉献帝的禅让是不是过场,但是毕竟这样是正常的法律程序.在理论上,曹魏是非常合法合理的政权.
4. 三国归晋. 战争频繁的三国时期经过100多年,最后在公元280年被司马家统一.建立了新的朝代.而两晋源自魏,自然魏是正统
由于历史背景和作者个人喜好的问题,曹魏和蜀汉何为正统一直以来都是争论不休的.但是离开历史的争论,对于三国时期各国的实力简单的分析一下.
1 曹孙刘势力的人才之比。

众所周知,人才是一个国家兴亡与否的关键性因素。

司马迁说:“尧虽贤,兴事而不成,得禹而九州宁。

且欲兴圣统,唯在择任将相哉!唯在择任将相哉!”<孙子兵法>则认为“道、天、地、将、法”是决定国家兴亡、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而“将”是其中之一。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可见如果没有足够的“高质量”的一流人才,一个国家难以兴旺发达。

同理,三国时代中的任何一个势力也是如此。

曹魏之所以是老大,不仅因为强大的军事战斗力和经济基础,更因为源源不断地有优秀人才被其所用。

鉴于历史的原因,中原的开发程度远远高于江南“蛮荒之地”和蜀中“偏远山区”。

这个“开发程度”
也除了指生产力水平外,更指的是中原盛产人才,文化开发度相对更高。

曹操又是个十分爱才的人,他对人才的重视是大家都知道的.他的唯才是举也吸引了大批的人才投靠.有加上他以汉献帝为名,可以广招人才.而纵观东吴和西蜀的优秀人才也都是早期的时候。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刘集团那些不可复得的人才一个一个过世之后,吴蜀的实力可谓和曹魏越差越远。

“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这个现象就可知道。

而吴国后期能带来精彩表现的将才、相才也屈指可数。

这样的人才差距直接决定了吴蜀和曹魏的综合实力差距必将越拉越大。

单举吴国的例子,出类拔萃的江东四英,除了陆逊以外,周瑜、鲁肃、吕蒙三子都亡于吴建国之前。

而程黄韩蒋周等十二“虎将”,又有几人见到了大吴帝国的成立呢?
因此,从人才的对比上讲,曹魏是站在绝对的优势上的
2. 三者的国力之比。

曹魏国力之强远在吴蜀两国总和之上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里的国力,我指的是经济,军事,技术和人才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人才的问题上面已经讨论过了.)无可否认,虽然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中原惨遭劫掠,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生产力水平大大被削弱。

但是毕竟中原是中华民族开发了数千年的老家本。

家底充实,技术也相对发达,而在曹魏的屯田政策下生产不断恢复。

而吴蜀两国呢?先天条件不足,远离政治文化中心的中原大地,开发相对少得多,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条件远不能和曹魏相比。

再加上土地也不如曹魏广袤,人口也不如曹魏众多,总体实力相差甚远。

因此,在国力的比较上,曹魏远远优于其他两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