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系统理论与家庭教育

生态系统理论与家庭教育


说他真是一滩烂泥;他说爸爸不深思熟虑,你说他真是可怕。
3、核心家庭的情绪过程


描述了管理家庭问题的基本关系模式。
是家庭应对压力的不稳定的、融合的方法,通常导致婚姻冲
突、配偶之一的功能失调,或其中一个孩子心理损伤;他们
的模式可能在模仿过去几代的模式,并且可能在未来几代中 重复。
4、家庭投射过程


老大和老小结婚,老大可能承担责任、作出决定等,老小也
期待配偶这样的行为发生。
8、社会情绪过程

在鲍温理论中每个概念都适用于非家族群体,如社会组织。 社会情绪过程的概念描述情绪系统在社会层面上如何支配行 为。

整个社会因人口过度膨胀压力上升,整体自我分化逐步退化

鲍温认为社会和家庭一样,也包含着分别指向未分化和个别
Jenkins , 1988; Kaslow , Rehm , Pollach , & Siegal ,
1988)。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看“中国父亲”
一、父职教育的现状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宏观、外观、中观和微观系统中都存在 影响父职教育顺利实施的因素。 (一) 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属于生态系统中宏观系统的一部分,大文化环境会 影响父职教育的实施。 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受到传统家庭观念
家庭投射过程描述了父母将情绪问题传递给孩子的主要途
径。个体在婚姻选择和其他重要关系中倾向于重复他们在
原生家庭中学到的相关模式,并把相似的模式传递给他们 的孩子。解决当前家庭问题的唯一有效办法就是改变个体 与原生家庭的交互作用。当个体改变后,其他成员将会做 出补偿性的改变。

分化不佳的父母,自身未成熟,因而会选择他们所有孩子中 最为幼稚的一个作为他们关注的客体,而不管他或她在家中 的出生顺序如何。
体分化水平越来越差,更易焦虑和融合。

当然如果在这过程中有人与分化水平高的人结婚,这个过程 可被逆转。

7、手足出生顺序的影响
偶的互动。
——家庭中孩子的出生顺序影响到他们的人格特征和未来与配
——基本思想是,位于同一个兄弟姐妹位置长大的人可以预见 到重要的共同特征。 例如,老大往往倾向于担任领导职务, 而最小的孩子常常喜欢成为追随者。
联系又有制约,形成家庭系统有序的运转,以此来实现家 庭的功能。

组成家庭系统的诸要素,不是个体的人,而是人与人之间 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

生态系统理论是一个框架,可用于通过分析儿童及其照顾 者的不同环境来预测育儿过程和儿童的发展 ( Bronfen-
brenner,1979)。

该模型最基本的分析单元是微系统,它指的是儿童的即时感知环 境(例如,孩子在家里或学校的互动)。

替罪羊:在三角化的过程中,情绪会“泛滥”到第 三个人身上,如果此人不能解决父母焦虑,那么会 被贴上“病人”的标签。

三角关系的4种可能结果:
A:稳定的两人关系可能由于第三者的加入而动摇(婴儿的出 生给和睦的婚姻带来冲突); B:稳定的两人关系可能由于第三者的离开而动摇(孩子离家, 从而就不能再在父母冲突时形成三角关系)。
庭的角色视为一个情绪单位,
一个连锁关系网络。
理论假设

家庭成员的推拉力量:整体感和距
离感之间的平衡(所有人类的核心
问题)

两种力量的平衡:既与所爱的人保 持亲密,同时作为个体又充分地分 化自己,不至过分卷入他人而失去 自我。
家庭系统理论的八个概念

八个连锁概念 自我分化


展,也是回应学校男性教师缺失的现实需求;

微观系统中,家庭结构的变化、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对父亲的
呼唤,使父亲的角色被重新定义,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
到父亲角色的不可替代性,从而使父亲对孩子的抚养教育职 能凸显出来。
三、生态系统理论在家庭工作与治疗中的应用

系统式家庭治疗将家庭看成是一个系统,在介入到家庭工
2、三角关系
一种三人子系统。根据鲍温的观点,焦虑很容易在亲密 关系中产生,个体可能会引进第三者来减低焦虑和情感强度, 增进稳定性,这现象称之为三角关系。

家庭情绪关系的基础便是三角关系。 家庭成员自我分化越差,家庭融合的程度越高,形成三角 关系的努力就越强烈且一致;
Hale Waihona Puke 家庭中分化最差的人特别容易卷入三角关系中以降低焦虑。

再外层是中间系统,它指的是儿童的主要环境中出现的关系(例
如,父子关系如何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行为)。

微系统和中间系统被嵌入在外塑系统内,这是孩子不直接参与的 一个环境,但影响他或她的功能(例如,父母的工作模式如何影 响孩子的情绪幸福感)。

最后,宏观系统是指影响个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力量等
因素。这四个系统是嵌套的,并在一个动态过程中相互影响。
二、用生态系统理论看家庭教育现象

按照生态系统观点,发展是人与环境拟合的结果。拟合的过 程,其实就是人与自己生活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适 应,从一种平衡状态跃迁至另一平衡状态的过程。比如,亲
密的家庭氛围,利于儿童发展出聪慧、乐群、稳重和自律的
个性;而儿童这些个性特征作为结果反馈,利于形成和维持 家庭成员间亲密的关系。两者是相互加强、逐步递进、螺旋 发展的过程。
化的两股相反的力量。
只有父母自己快乐,孩子才可能快乐
主要参考文献





张文霞、朱冬亮:《家庭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刘小寒、冯帮:生 态 系 统 理 论 视 角 下 的 家 庭 教 育 实 施途径探析 席居哲: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 Thomas P. McDonald: Predicting Caregiver Stress: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Steven A. Meyers: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Enhancing Parenting Skills IN Family Therapy The BOWEN CENTER
的影响, 一直认为照顾孩子是母亲的责任,父亲的职责就是
在外工作挣钱。
(二) 社会因素
社会属于生态系统理论中的外观系统环境, 社会中的大环境
会间接影响父职教育的实施。从我国当前的法律法规来看, 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父职教育的法规。同时,由于社区内与 父职教育相关的讲座和报告较少,父亲们接受专门的培训少 。另外,媒体没有发挥强大的宣传作用和普及作用,父亲们

C:不稳定的两人关系由于第三者的加入而变得稳定(婴儿 出生后,有冲突的婚姻变得和睦)。

D:不稳定的两人关系由于第三者的离开而变得稳定(偏心 的妈妈离开,导致姐妹和好)。

所以,三角关系并不总是减少紧张。

每次与妈妈谈话,她都抱怨你的爸爸。 妈妈 爸爸 你 两人的接近,第三个人的疏远,即对妈妈的同情而隔离爸爸, 妈妈更不可能处理好对爸爸的抱怨。 如何终止三角关系:建议听妈妈谈对爸爸的关心,而不听她 的抱怨;告诉爸爸,他的妻子抱怨他,但你不知道她为什么 不直接告诉他;极力赞同妈妈的抱怨,她说爸爸一团糟,你

通过身体或情绪距离来切断关系,并不能结束情感过程,而 相反是激化了它(与配偶或孩子形成的新关系更加强烈,并
可能导致与原生家庭更加的疏离和阻断)。

成人必须解决他们与原生家庭的情绪依恋。 对家庭治疗师而言,也应努力从家庭中达到自我分化,使自
己保持一种客观的位置,避免陷入治疗的情绪三角中而无法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父母分化程度的影响,有着不同的 自我分化能力和分化程度。自我分化成功的个体,在个人 层面上能够不受情绪系统的主宰,有效、冷静地考虑不同 的选择;在家庭层面上能够逐渐脱离父母独立。反之,不
但思想和行为容易受情绪的主宰,而且在家庭生活中容易
将自己未完成的个人需要投射到孩子身上。


eg. 儿童的情绪或行为问题和症状表现了父母或家庭的压力 (Bernstein,Svingen,&Garfinkel,1990);母亲对配偶 和父亲的积极回应风格的敌意( Johnson & OLeary , 1987 );家庭的高度易怒和过度保护(McFarlane,1987);母 亲 和 父 亲 的 抑 郁 ( Brown , Borden , Clingerman , &
谢谢聆听
(五) 个人因素 由于我国不少幼儿的父亲受工作状况的限制、自身观念的影 响以及自我认知的不足,导致其育儿参与度不高。国内外的 研究均发现,工作压力较大的父亲会忽视、懈怠自己的育儿 职责。同时,男性的自我防卫心态也导致其参加父职教育受
阻。由于父亲本身的性格和特质也使他们不愿意或者不习惯
在公开场合谈及自己内心的感觉,也不愿向外人谈及自己和 家庭的事情。所以,父亲的个人原因也是阻碍父职教育实施 的重要因素。

父母将自己的低分化通过三角关系传递给最易受影响的孩子。
这就是家庭投射过程。
5、情感阻断

描述了人们通过减少或完全切断与父母、手足和其他家庭 成员的情感接触,来企图解决他们之间的未解决的情绪问 题。

从与原生家庭的未解决的情绪联系中的逃离,通常显示为 退缩或从父母家出走,或否认它对其目前生活的重要影响。
作时,家庭治疗的对象一般是全家。

如,由Murray Bowen提出的多代家庭情感系统。 超越个 人因果关系模型到多人系统模型来了解人类行为。该系统 图表表示的不仅仅是家谱;它涵盖了世代之间深刻的情感 联系。人类个体最终都会走向死亡,但一个家庭的过去会 一直延续现在。
鲍温家庭系统理论

认为要了解一个家庭最好要 分析三代以上,要了解个人 形成问题的原因,必须把家

伴侣在原生家庭中的排行越相近,婚姻成功率越高。(不好) 伴侣间的交互作用模式与其在原生家庭中的位置有关。 这里的排行重点在于个人在家庭系统的功能地位,而不是实 际的出生顺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