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主要技术标准及规范
43
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黄冈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初步设计
第三章 主要技术标准及设计规范
主桥和引桥结构抗震设防目标(《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
抗震设防概率水准
抗震设防目标
正 E1 地震作用 (100Y10%) 桥 E2 地震作用 (100Y3%)
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复可继续使用 可发生局部轻微损伤,不需修复或经简单修
本线建筑限界执行铁道部《新建时速 200 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 (铁建设函〔2005〕285 号)。跨越其他铁路时应满足各线限界要求。
2)高速公路 (1)道路等级:高速公路 (2)设计速度:100 公里/小时 (3)设计荷载:公路-I 级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41
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黄冈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初步设计
第三章 主要技术标准及设计规范
(4)桥面宽度:双向四车道,桥面净宽 25.5m
护应 急 停 车
栏带
50 300
行 车 带
2*375
路中 路 央
缘分 缘 隔
带带 带
2550
75 200 75
行 车 带
2*375
设计标高
2%
设计标高
2%
应护 急 停 车 带栏
300 50
公路面桥面布置
(5)桥面类型 主桥桥面采用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引桥采用普通沥青混凝土铺装
¾ 正线轨道按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设计。 ¾ 钢轨:采用 60kg/m、100m 定尺并满足客车运营速度技术条件的钢轨。 ¾ 道床:葛店南至华容东暂采用Ⅰ型平板式无砟轨道,华容东至黄冈东
采用碎石道床,碎石道砟,单层厚 0.35m。 (12)设计活载:中—活载,ZK 标准活载检算。 (13)设计洪水频率:1/100。 (14)建筑限界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44
(二)公路部分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3)《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 025-86) 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5)《公路斜拉桥设计规范》(JTG /T D65-01-2007) 6)《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7)《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8)《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06)
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黄冈公铁两用长江大桥
初步设计
目录
第三章 主要技术标准及设计规范....................................................... 41
3.1 主要技术标准 ............................................................................................... 41 3.2 主要设计规范 ................................................................................................ 44
应谱特征周期为 0.35(S),场地类别两岸陆地为Ⅲ类,水域场地为Ⅱ类,水平地
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1155g。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与地震基本烈度对照表,
本地区相对的地震基本烈度值为Ⅵ度。
按《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4),本桥的抗震设防类别
应划分为乙类,抗震措施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进行设防。
制值,以确保本桥结构有足够的抗震性能。
3.2 主要设计规范
(一)铁路部分 1)《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 2)《新建时速 200~250 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函[2005]140 号 3)《新建时速 200 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函〔2005〕285 号) 4)《铁路桥梁钢结构设计规范》(TB1002.2-2005) 5)《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3-2005)。 6)《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10002.5-2005)。 7)《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 8)《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57 号)
50Y2%
桥梁结构
桥梁上、下部 连接构造
钢筋砼桥墩
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地震后不损坏或 轻微损坏,能够保持其正常使用功 能。 处于非弹性工作阶段,地震后可能损 坏,经修补,短期内能恢复其正常使 用功能。 处于弹塑性工作阶段,地震后可能产 生较大破坏,但不出现整体倒塌,经 抢修后限速通车。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依据《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主桥和引桥结构
抗震设防目标见下表。
多遇 地震
设计 地震
罕遇 地震
主桥和引桥结构抗震设防目标(《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抗震设防概率水准 抗震设防部位
抗震设防目标
正桥 引桥 正桥 引桥 正桥 引桥
100Y63.2% 50Y63.2% 100Y10% 50Y10% 100Y3%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1
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黄冈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初步设计
第三章 主要技术标准及设计规范
第三章 主要技术标准及设计规范
3.1 主要技术标准
1)城际铁路(葛店南至黄冈) (1)铁路等级:客运专线。 (2)正线数目:双线。 (3)设计速度:200km/h 及以上。 (4)最小曲线半径:3500m。 (5)最大坡度:6‰。 (6)牵引种类:电力。 (7)机车类型:动车组。 (8)列车运行方式:自动控制。 (9)行车指挥方式:调度集中。 (10)正线线间距:4.4m~4.6m。 (11)轨道:
3000
不考虑防撞消能设施的 船撞力
考虑防撞消能设施的 船撞力
横桥向(t) 顺桥向(t) 横桥向(t) 顺桥向(t)
2370
650
1660
460
7)温度
多年年平均气温为 17.1℃,历年极端最高气温 41.3℃,历年极端最低气温-19
℃。月平均气温 1 月最低为 3.9℃,7 月最高为 29.3℃。
低通航水位采用综合历时曲线法,综合历时保证率取 98%。
位置
设计水位表(注:表中单位为 m,高程为 85 国家高程) 设计水位(m)
百年一遇水位 最高通航水位(5%) 最低通航水位(98%)
桥位
27.92
25.86
9.47
6)船撞力
通航孔分类
主通航水域 (2#、3#墩)
船体最大 载重量 (t)
5000
8)设计风速 运营阶段:标准高度 10m、平均时距 10min、重现期 100 年,设计基本风速为
V10=25.6m/s。 施工阶段:标准高度 10m、平均时距 10min、重现期 10 年,设计基本风速为
V10=21.5m/s。
9)抗震
根据黄冈长江大桥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研究报告,拟建项目区地震动反
船舶撞击力表 不考虑防撞消能设施的
船撞力 横桥向(t) 顺桥向(t)
考虑防撞消能设施的 船撞力
横桥向(t) 顺桥向(t)
3280
2030
2300
1420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42
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黄冈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初步设计
第三章 主要技术标准及设计规范
通航孔分类
辅助通航水域 (4#墩)
船体最大 载重量 (t)
复可继续使用
引 桥
E1 地震作用 (50Y63.2%) E2 地震作用 (50Y2%)
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复可继续使用 应保证不致倒塌或产生严重结构损伤,经临
时加固后可维持应急交通使用
考虑到本桥为公铁两用大桥,其结构的抗震计算分析按上表的抗震设防目标分
别进行。通过计算分析比较,取偏于安全的结构地震响应值作为结构的抗震验算控
3)通航净空
根据通航论证研究成果,跨江主桥通航尺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下表。
项目 通航尺度不小于
通航净空尺度表(单位:m)
主通航孔
单孔单向 单孔双向 通航净空
通航净宽 通航净宽
高度
205
433
24
辅助通航孔
净宽≥ 净高≥
145
24
4)设计洪水频率:长江大桥 1/300;
5)设计水位
长江航道等级为 I—(1)级,设计最高通航水位洪水重现期为 20 年,设计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