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

从哲学角度界定,所谓异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是一个用以表达本质的存在,主体向客体转化关系的概念。

劳动是人类的社会属性,通过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才能称其为人,也才能从事多方面的活动,从而在各个方面发展和完善自己,但是劳动不仅有其积极的一面还有其消极的一面。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和资本家极端对立,劳动发生了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

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

这就是劳动异化。

1 异化劳动的内容
手稿中对于异化劳动理论主要表述为四个方面的内容:
(1)劳动对象的异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劳动产品成了不依赖于生产者工人的异己力量,即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按一般经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的内在本性,劳动产品是劳动主体的对象化,主体应该在劳动产品中实现自己并理所当然地将其占有。

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类劳动这一创造性活动反而变成了非人的外在力量,劳动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劳动对他而言,变成了一种异化的、外在的、脱离了人的本性的东西。

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

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人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

(2)劳动本身的异化。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聪明才智和肉体力量都体现在劳动产品上。

此外,通过这种活动人的智慧和体力都获得了发暖,同时劳动者还在劳动实践中感到一种创造的幸福和愉悦。

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则完全改变:“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活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半青神遭到摧残”。

“劳动的异化性的一个明显的表现是,只要对劳动的强制一消失,人们就回像逃避鼠疫一样地逃避劳动”。

马克思认为劳动构成了人的内在本质,但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劳动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

劳动者的劳动不是自觉的、自由的劳动而是被迫的、被强制的。

(3)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

生产活动本来是人类的生活.是产生人的生命的生活。

一个种的全部特征、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类的特性就在于蠹由的自觉的活动,即劳动。

但是,异化劳动使生产活动变成对人说来仅仅是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即人的生产劳动变成动物的活动..异化劳动的结果是:“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手段。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

(4)人和人的异化.由于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马立思的分析指出,既然人同自己的产品、他自己的劳动活动是异己的关系,这些产品和活动不再属于他自己,那就一定是属于一个在他之外的存在物。

这个存在物,既不会是自然界.也不会是任何神灵,而“只能是人本身”,因为“只有人自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 。

这个人是不同于劳动者的人.是劳动者之外的另一个人。

在资本主社会,“这个人” {能是资本家。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活动、劳动产品都成了外在于劳动者的异己的东西,实质上都是归资本家所占有,为资本家所支配。

人的异化表现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_1:入之间剥削和被剥削、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

2 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导向作用。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尤其是他提出的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正好与我们当前建没和谐社会的目标不谋而合。

这对于我们建设现代
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也具有同样的导向作用和现实意义。

因为,我们国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变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再加上国外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异化现象在我国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激化着人们内部矛盾,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但对此,我们应该保持一个清醒的认识,由于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不可能立即就摆脱异化现象。

我们不能把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异化现象视为普遍化,否定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应该充分发挥马克思理论中关干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观点的导向作用,把它运用到我们现实的社会中。

值得可喜的是,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正积极主动的正视这些现象,化解存在的矛盾,并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指导思想,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惜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把理论思想落实到了具体的行动中.和谐社会的构建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自身的和谐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现人的自出全面发展,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的与自然融为一体。

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人的全面发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处为基础的.三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所以,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

只有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我们的社会才能稳步和谐的发展。

3 结语
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是着眼于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不仅仅是因为社会是以人为细胞组成的,而且因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所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要充分肯定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尊重人的社会和个体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和不同需求,解放一切束缚人的发展的机制和观念,想方没法地为人创造更大的价值提供条件,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潜能。

从而使经济发暖的过程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动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