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继续教育参考答案

语文继续教育参考答案

1、请您结合教学实例,谈谈自己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学校课堂教学主要建立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基础上。

我国在课堂教学方面进行过多次改革,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然存在不少弊端。

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现行高中课程结构的主要问题:一是学科课程过多,过于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二是必修课过多,选修课太少,科目设置统一、课程内容统一、要求统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三是课程设置上并行科目过多,造成了学生负担过重;四是过于强调学科价值,缺少学科之间的整合。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许多老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些学习方式引进课堂。

但是也发现,这些学习方式有的只能在公开教学上运用,有的流于形式,更有的根本不敢谈起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对学习方式不甚理解,尤其是对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两类学习方式的内涵与应用有误解。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地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当代认知派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从不同角度给“学习方式”分类,按学习的形式分为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按学习者控制程度分为自主学习和被动学习,按学习的内容(新旧知识、经验)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按学习的组织形式分为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

关于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关系:接受式学习包括被动式接受和主动式接受(接受式探究),探究式学习包括接受式探究和发现式探究,其中接受式探究是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共同包含的,相当数学中的两个集合的交集。

被动式接受指信息由教师直接提供,主要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记;接受式探究指信息由学生主动从现有资料或资源中获得;发现式探究指信息由学生在观察、实验、调查、解读、研讨等活动中获得。

理解了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两类学习方式内涵及其关系,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有以下一些观念:(1)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2)学习方式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宜,不能“一刀切”;(3)要善于依据不同学科和学科中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适当的学习方式;(4)要实事求是,探究活动设计要采取符合学校实际、地区特点的形式;(5)接受学习方式不能全盘否定,它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学习方式。

这里还要强调说明的是,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是针对传统课堂过于偏向接受式学习而讲的,不能理解只有用了探究式才体现新课程理念。

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不需要学生浪费时间去探究,靠听、讲、阅读、理解的方式就可以了。

特别是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为了保证他们达到最低目标,有必要用讲授法向这些学生传递必须的基础知识。

在学校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应当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

从这一观点出发,好的讲授教学是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唯一有效方法。

接受式学习即学生在学校的条件下,教师班级在授课,一般先复习旧知识,然后引入新知,学习的全部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

这种学习不涉及学生任何独立的发现,只需要他将所学的新材料与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内化)即可。

2、为什么研究性学习是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为了满足终身教育的需要,必须构建学习型社会,也就是将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整个教育一体化。

在学习化社会里,全体公民都是教育对象,同时也都是学习的主体,拥有广泛而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建设学习型社会,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把整个教育体系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之中。

以往人们把教育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而且总是重视前者而轻视后者。

学习化社会将打破这种分界,而且更重视非正规的、非学历的教育。

学校教育也要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来改造,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学习。

第二,把学校、家庭、社会结合起来,建立社区教育的新体系。

教育在时间上延伸的同时,还要在空间上拓展。

学校要打破围墙,向社会开放,吸引家长和社区成员到学校学习;社区也要向学校开放,学校要吸纳社会的教育资源,为改善学校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服务。

第三,社会各种企事业单位都要办成学习型组织。

也就是说,各种社会组织都要把组织成员培训和继续学习纳入组织的发展和管理之中,通过学习促进创新,通过创新促进发展。

学习是人类自我超越的一种手段。

学习化社会把教育和社会联系在一起,将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使人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化社会表明了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将进入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战略阶段。

3、如何理解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一、课堂教法和学法的改革开放性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首先挖掘劳技教育的内涵——力求实现课堂内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开放。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不断改变自己的教法,引导学生不同的学法,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质疑问难——问题-实践教学法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教师充分利用青少年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的特点,目标明确的层层深入,由浅及深,从生活现象到事物本质,象一本充满悬念的小说,紧紧抓住学生注意力,引发他们思考。

通过这种教法,久而久之,会帮助学生养成在学习中处处寻疑、析疑的好习惯。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丰富、不同的问题情景,如: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去实践;提倡学生在自学实践过程中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向书本和权威(包括教师)质疑等。

对于学生的探索,教师要本着宽容、理解、民主的态度,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推陈出新。

要善于发现他们智慧的闪光点予以肯定,使他们获得自信和成功的情感体验。

学习流程为提出问题-尝试发现-合作研讨-验证结论-扩展延伸。

教学案例——飞轮(初二《自行车》)提出问题:现象一:“自行车在骑行过程中,只能驱动其前进而不能驱动其后退”,为什么?现象二:“倒转脚蹬时,会有嗒、嗒的声音”,声音是从哪里产生的?是怎么产生的?目的:从日常生活中自行车常见的两个现象出发,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兴趣。

尝试发现: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这两个现象都与飞轮有关。

于是,有的学生提出:在正转、反转脚蹬时,明明飞轮的外壳也在随着正转、反转,为什么反转动力却没办法传递到后轴、后轮?为什么飞轮的传动与链轮的传动不一样?飞轮到底是怎样工作的呢?……至此,学生已表现出对飞轮的浓厚兴趣。

合作研讨:学生在教师提示引导下开始自学书本内容并展开相互讨论,试图用飞轮的工作原理解释以上现象。

最后,师生聚焦在飞轮的“棘轮棘爪”装置。

验证结论:由于没有见过飞轮的“棘轮棘爪”装置,所以其啮合和滑行状态无法想象。

接下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拆装飞轮的操作,观察飞轮内部的工作状态,比较链轮传动(双向啮合)与飞轮传动(单向啮合)。

扩展延伸:学生对飞轮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有了深刻理解后,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后去探索把飞轮“棘轮棘爪”这种单向啮合装置迁移到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搞发明创造。

课后,有的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螺旋测微器当它把被夹物锁紧到一定程度就会打滑的现象和飞轮的单向啮合有相同之处,提出这也是一种“棘轮棘爪”装置;有的同学把“棘轮棘爪”的原理运用在活动扳手的改造上,创造出可单向传力不用边拧边脱下的免脱扳手;有的同学把该原理应用在窗钩上,改进出防风窗钩。

学生们终于尝到“学以至用”的甜头了。

2、发挥所长,团结互助,感受竞争——协作竞赛教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这个动包括:脑动、眼动、手动、心动、行动等),才能变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的探究和体验知识,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

初一的《手工制作》课,通常的使用配套材料,学生单独制作完成作品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仅课堂效率低,而且由于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很难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为此,针对现代社会协作与竞争并存的现状,教师从初中生普遍存在的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出发,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在课堂上展开协作型竞赛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所长,积极地动起来。

竞赛的单位为小组(小组人数根据要完成的作品的难易程度决定)。

小组划分采用民主方法,让学生自由组合,并自选一名负责人。

小组负责人负责有效组织小组成员的操作。

从准备工具、材料到小组各成员的协调、分工,全部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教学案例——布包贴壁挂(初一《手工制作》)课前准备:学生4人一组,选出组长;自选图案,自备布料、底板和工具。

教师对小组长的指导:选择的图案难易要适当(一节课完成),图案在底板上布局要合理;根据组员各自所长,组织组内进行有效分工(画图、剪切、裁布、包边、拼合、美化),最大限度提高效率和保证质量;在组内组织尝试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如不同的胶水,各种不同质感的布等,从中找出最适合制作和表现自己小组作品的工具、材料;底板可创意成各种形状;竞赛要求:*快(速度快)、好(质量好:边缘圆滑,配色适当,布局合理,画面干净,有立体感。

)、有创意(与众不同,有创造性)。

*评选出优胜小组若干(包括最佳作品奖、速度奖、质量奖和创意奖等)以及最佳组织小组长若干名。

*上述获奖小组每个成员以及获奖小组长将获得相应加分;好的作品将在学校橱窗展出。

竞赛情况:在小组长的统筹下,许多小组学生分工的很好,都发挥了自己的特长。

善于包边的包边,善于裁布的裁布……一节课下来,在充满竞争的氛围下,大多数组的作品都完成了。

他们的作品图案各异,在制作过程中充满创造性。

如许多组试用了多种粘合剂—固体胶、双面胶和液体胶以及浆糊等;有的小组尝试用不同质感的布料为作品增色,如用绒布来表现小动物的毛绒感,用咔叽布表现树皮的粗糙感;不少小组的同学还从家里拿来各种珠子、闪光贴片、荧光笔等,对作品进行了创造性的装饰;有一副是双面图案的布包贴壁挂作品最为独特。

每一个作品都闪烁着学生的智慧。

展示作品交流经验:请每一小组派一代表上台展示小组作品(可使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局部放大),并用适当语言描述其特点;其他组的同学对此进行评价并打分。

教师对分工、协作、竞赛较好的小组给予充分肯定,并对组织较好的小组长表示赞赏和勉励,并请优胜组和最佳组织小组长介绍获胜经验。

实践证明,协作竞赛教学法大大加强了生生之间的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将传统教学的师生、生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变为多向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作用。

在劳技课教学中,许多活动都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展开。

如课内讨论,实践操作,相互质疑、解疑,课外就某一课题收集信息,社会调查,发明创造等,广泛采取以小组为单位的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形式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并同时发挥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促进学生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小组成员之间长期合作,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并且还要妥善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有利于克服现代社会独生子女的自私、自闭心理,促进团队精神的形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