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9课《改革开放》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9课《改革开放》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九课改革开放
【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

2.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说民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3.通过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学会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学习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学习难点】理解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原则
【学习方法】分析资料、设疑讨论、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A级)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先从开始:的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制,随后农村逐步实行。

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

首先在广东的、珠海和福建的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现在,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内地,多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国有企业的改革
1. 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的改革。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体制,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

【合作探究】(C级)
1.阅读教材42页内容,概括一下我国的对内改革在农村如何进行的?起了什么作用?
2.阅读教材43页内容,结合44页《早期对外开放示意图》,描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过程如何?
3.阅读教材45页,说出对内改革在城市改革的情况
【拓展延伸】
我们今天的对外开放玉清朝后期开放的通商口岸,在目的和作用方面有何不同?
【重、难点解析】
1.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区别与联系?
时间上:土地改革(1950—195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
内容上:①土地改革消灭地主阶级,把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农民耕种,同时留给地主一块应得的份地,自食其力。

这是第一次分田地。

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消除了封建剥削,但仍然属于私有制,因为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都归农民所有。

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合作化的方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加入农业生
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样就把土地的所有权收归国家,农民保留使用权,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得到集体的帮助。

而在所有制上,就把土地农民私有变为集体公有。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是要组建政社合一的社会基层组织——人民公社。

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吃公共食堂,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数目都收归公社所有。

这样农民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保留的使用权也被收归公社,农民只是按照安排劳动。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土改之后的第二次分田。

“大包干”就是分田分产到户,自负盈亏。

土地使用权再次交给农民,但是土地所有权还是归集体公有。

所以说土地公有制和生产关系并没有改变,只是农民获得了对土地的支配权。

在向国家集体交税之后,农业收获归自己所有。

由此可以看出,从土地改革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几次变化
①所有制上:土地改革(农民私有制)→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土地公有制)→人民公社化运动(土地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公有制)
②所有权上:土地改革(农民所有)→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集体公有)→人民公社化运动(集体公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公有)
③使用权上:土地改革(农民拥有)→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民拥有)→人民公社化运动(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拥有)
正是因为土地的使用权的变化,农民对土地支配权的得失导致这几次改革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具体意义见课本),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使农民拥有对土地的支配权,并且给农民生产以帮助,这样就增加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却将土地的支配权收归集体,搞平均主义,超出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群众觉悟水平,损害了群众的利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导致生产混乱,生产力下降,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2.对外开放的含义是什么?我国为什么要进行对外开放?
(1)含义:①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它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②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门户开放”有本质区别。

即对外开放是建立在维护国家主权、平等互利基础上的,而旧中国的“开放”是建立在不平等条约基础的。

(2)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总结我国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的客观要求,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条件,是强国之路。

【课堂小结】(B级)
请你试着评价一下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
【当堂检测】
1.1980年我国最早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是:①深圳、②上海③广州④汕头⑤珠海⑥厦门
2.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是()
A珠海 B汕头 C深圳 D厦门
3.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是引进外国的()
①资金②先进科学技术③企业管理经验④思想意识形态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春联往往折射着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1974年春联:过年只有两斤米,压岁并无一分钱。

1980年春联: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

1980年春联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与1974年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这是由于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2.我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在农业、建立特区和国有企业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其先后次序是:①农业②国有企业③建立特区
A.①②③
B.②③①
C. ③②①
D.①③②
3.中国有一个城市在近代史上最早被迫开放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又最早主动开放为经济特区之一。

它就是A.厦门 B.上海 C.广州 D.福州
4.歌曲《春天的故事》歌词中所说:“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
A.实行国有企业改革 B.实施“一国两制”政策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D.在沿海建立经济特区
5. 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层次是:①沿海开放城市②经济特区③沿海经济开发区
④内地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④①② D. ④③②①
【学习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