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四:三种课程类型教学设计示例成长主题一:适应----我是初中生了(6课时)潍坊广文中学潍坊文华国际学校一、整合内容1、《思想品德》7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山东人民出版社《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P26—P37,P46—P51,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如何融入新的集体,如何认识评价自己,学会学习等内容。
2、《人生规划》确定初中三年的成长目标。
3、学校入校课程:学校入校课程中和本门课程相关的知识和活动。
4、开学典礼:5、军训:6、班会:7、中央台《开学第一课》:每年9月1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
8、新课程的学习方式:进入初中,如何学习《思想品德》这门课程,也包括如何学习所有初中课程。
二、成长问题分析初一,是小学到初中的衔接期,是孩子人生的紧要处。
初一学生正处在幼稚到成熟、由不自觉向自觉过渡的时期,身边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处在新的环境中,接触新的老师、同学,内心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学习科目在变化,学习方法在变化,每天的作息时间也在变化……如何适应这些变化,是学校、家长和孩子要共同面对的一个课题。
学校需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帮助新生顺利完成小学到初中的过渡。
为了解决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让初一新生尽快适应新生活、新环境,适应老师的授课方式,与同学建立友谊,我们需要把这一问题上升到课程的高度,让学生“我调整,我变化,我适应”。
其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1、怎样尽快适应新环境、新同学、新课程要达到的目标是:学生快速认识新同学,重视与同学建友情,结交新朋友,熟悉新环境,了解学校,走进班级,建立小组,融入新集体。
要达到的效果是,帮助学生迅速认识同伴,消除入校后的无助感,计划主要采用游戏方式。
如“刮风”游戏、“击鼓传花”游戏等。
在游戏开展中,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快速了解新同学,很大程度上帮助其消除寂寞感、孤独感。
并在班集体形成、小组建立的过程中产生归属感,增强爱班级、爱同学的意识,树立起班级是我家、同学是亲人的观念,培养学生进入初中大家庭的自豪感。
这就要求改变以知识教学为主线的传统教学,以初中生的生活需要为基础,以解决初中生成长问题为主线,进行课程再开发,通过科学设计,引导学生多维体验,在生动活泼的小活动中解决大问题。
2、怎样对初中三年进行总体的认识和规划确立“新目标、新态度”是开好头、起好步的关键。
初一新生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有必要指导他们确立新的发展目标,规划自己在初中阶段的总目标,分解每个学年的目标,细化每个学期的目标。
为实现这些目标,引导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对自己提出要求,制定具体的措施,进而形成班级规则。
教育学生从现在做起,从播种自己的思想做起,以目标为指引,养成良好的习惯,促成健康的个性。
3、怎样正确地认识新自我让学生通过客观认知自己,从而正确评价、规范与提升自己。
要引导新生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在学习、心理、生活等各个方面采取相应的变化措施。
同时要求学生不但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应用,注重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
4、如何养成适合初中阶段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生的困惑集中表现在:初中课程增多了,我很有压力,怎么办?听说初中老师更希望我们自主学习,我不知该怎样做?我某门功课不好,不知老师会怎么看我?等等。
这些困惑是正常的,但如果不能及时帮助他们调整,提高适应能力,就会影响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面对困惑,首先引导学生从心理上认可和接受,知道这是正常现象。
然后,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他们共同研究解决办法。
5、如何上好《开学第一课》中央电视台每年9月1日都会在一套节目播出面向全国中小学生的《开学第一课》,每次都有新的主题,包涵众多的教育内容,因此,引导学生上好《开学第一课》,对于学生各方面的成长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活动设计基础型课程1:《认识新同学》(第1课时)活动形式:游戏活动、节目表演、畅谈感受。
活动要求:1.通过活动,让学生尽快认识新同学,尽快融入班级大家庭;2.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3.让学生在活动中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能,找到自信。
主持人:教师或学生活动准备:1.桌子排向四周。
教室布置得轻松欢乐,黑板上写上“我们是一家”五个大字,并配温馨图画。
2.《朋友》歌曲及播放设备。
3.若干A4白纸,准备集体活动时用。
4.若干张大白纸,准备办组报用。
活动过程:一、放《朋友》歌曲开场,主持人讲开场白。
二、“相互采访”全班同学围成几个圆圈坐,8人一组围成一圈,互相自我介绍,内容包括:1、自己的姓名、年龄、来自于哪所学校;2、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3、简单的家庭情况。
下一位同学一定要重复上一位同学的信息,再介绍自己。
如果不能正确重复上位同学的信息,就表演节目。
这样,8个同学之间很快就认识了。
三、“刮大风”通过主持人不同的指令重新组合成新的8人小组,再次“相互采访”。
如此周而复始,孩子们在笑声、歌声、故事中互相认识了。
以往,每个人至少要用一周的时间才能叫得出全班同学的名字,而这个游戏让他们用了一个小时就喊出了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四、“同舟共济”预设情境:暴风雨中的大海,一叶小舟飘摇而来,有8个人遇难了,此时,小船空间很小,只允许每人踏上一只脚,只有齐心协力方可脱险。
把事先准备好的A4白纸放在地上,8人每人踩上一只脚,另一只脚不能落地。
之后,再把纸对折,仍然是每人踩上一只脚,另一只脚不落地。
这样,循环几次,落脚的空间越来越小,小组就要想尽各种办法,不让一个同学落水。
只有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让每个人脱险。
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了孩子们的团结意识,加深了小组的凝聚力。
五、共创组报发给每个小组一张大纸,要求他们在一小时内商讨出“组徽”、小组口号,并绘写在大纸上,八个组员都须签名,写出自己的人生格言,再配以图画,展示才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一小时后,将每个组的组报张贴于墙上,进行评比。
六、“相互赞美”同学们自由发言:指出在以上活动中你最想赞美的同学,并说出你要赞美的话,如:“你写的字很漂亮,我很佩服你。
”“你在绘画方面有天赋,让我们大开眼界。
”“你们小组真是一个优秀的团体”等等。
接受赞美的同学说:“某某同学,谢谢你。
”主持人小结: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适度赞美别人,是进行人际交往、搞好同学关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在交往中,要适时表现这种行为,不应取笑别人的缺点,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朋友。
七、“同一首歌”大家齐唱《朋友》。
八、“畅所欲言”活动结束时,让每个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让他们再次意识到团结、合作、自信的重要性。
于是,可以把“团结、自信、快乐、成长”定为班级口号。
九、“深情总结”同学们,人的一生有许多感情是很宝贵的,其中之一就是“友情”。
著名科学家培根说:“友谊能使快乐倍增,使痛苦减半。
”李白也告诉我们,桃花潭水尽管有千尺深,也不及朋友的情谊深。
同学们,请敞开你的心接受友情吧,请交出你的心珍惜友谊吧,请全身心的投入到我们温暖的大家庭吧,你将会获得无比的幸福和财富!基础型课程2:《认识新自我》(第2课时)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让学生能够认识别人眼中的自己。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会欣赏他人。
3.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能,树立自信,为今后更好的我而努力奋斗。
活动形式:游戏活动、节目表演、畅谈感受活动准备:1、布置教室,桌子排向四周,黑白上板书“认识新自我”几个大字,并配上合适的图画装饰。
2、准备歌曲《奔跑》、《我相信》、《海阔天空》及播放设备。
3、若干A4纸、彩笔、7寸的卡片纸。
主持人:教师或学生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开场导入播放歌曲《奔跑》,主持人开场导入,例如: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或许我们可以以千百种的方式来介绍自己,但那都是基于我们自己的角度,那大家想不想听听别人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呢?二、我眼中的自己每人一张A4纸,先以“我眼中的自己”为主题,设计四分之一个版面。
在此部分也可以预想一下,我在同学和老师的眼中是什么样的。
注意事项:版面设计合理,要配以简洁的装饰,尽量体现出个性。
三、同学眼中的自己全班同学围成几个圆圈坐,8人一组围成一圈,几个小组同时进行,玩击鼓传花活动,最后拿花的同学起来说一下你眼中的一个同学是什么样的。
如此周而复始,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同学了解到“同学眼中的自己”,这样能让学生尽快明确自己的优势或者不足。
然后继续设计刚才的手抄报,完成另外的四分之一个版面,主题是“同学眼中的自己”,配以图画装饰。
四、老师眼中的自己老师提前准备好对每个同学的认识的卡片,不署名,当你念出对卡片上对这个学生的认识时,让同学自己预测,老师这是说的谁,觉得老师说的是自己的同学上前领取卡片。
之后大家可以共同讨论,老师卡片上说的内容对不对,可以进行补充或修正。
要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让原本严肃的话题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
之后,请同学继续设计刚才的手抄报,完成第三个四分之一版面,主题是“老师眼中的自己”,配合简单的图片装饰。
五、未来的自己播放歌曲《我相信》,让学生结合刚才已经完成的四分之三的手抄报,预想一下,未来的我。
可以从未来的我,在同学、老师的眼中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角度,来完成最后剩下的四分之一的手抄报。
主题是“未来的自己”,配以简单的装饰。
六、“我是这样的我”1、个人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手抄报,并解读,大家集体可以提出修改意见。
2、老师对同学的手抄报进行点评。
七、亮出自己把同学的手抄报贴在教室的墙壁上,展示出独一无二的我。
八、结束语“我就是这样的我”,我们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但“我”又不仅仅是“我”,“我”也是属于大家的,让我们在集体中重新认识“我”,逐渐完善“我”,未来成为更好的“我”!播放歌曲《海阔天空》。
延展型课程2:《设计我的40岁名片》(1课时)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让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学会欣赏他人。
3、通过活动,激励学生坚定信念,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勤奋学习,努力拼搏。
活动形式:主题班会的形式活动准备:1、布置教室和黑板。
桌凳以大组(8——10人)围坐形式排列,黑板上板书“设计我的40岁名片”几个大字,并配以合适的图画装饰。
2、准备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超越梦想》《奔跑》《我相信》及播放设备。
3、若干A4纸、彩笔、7寸的卡片纸。
主持人:老师或学生活动步骤:一、创设情境,开场导入:课前播放《我的未来不是梦》,创设情境,主持人以讲故事的形式开场导入,例如:1、周恩来12岁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莱特兄弟从小就对飞行有着浓厚的兴趣,并立志发明飞机,最终实现了人类飞向蓝天的愿望。
3、出身贫民之家,遭受无数苦难的林肯,为了当好律师,克服了口吃的缺点,后来又立志当总统,解放黑奴,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优秀的总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