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的现状和对策

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的现状和对策

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的现状和对策第一章财务监督概述1.1财务监督的概念财务监督是运用单一或系统的财务指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进行观察判断建议和督促,具有比较明确的目的性,督促企业的活动各方面合乎程序与要求促进企业各项活动的合理合法化,是公共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财政监督的基础,对于规公共财物活动,严格财务制度及财经纪律,改善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工作保证收支预算的实现有重要意义1.2财务监督的容与特点容:预算编制监督,预算执行监督,决算监督,收入监督,支出情况监督特点: 综合性,财务监督的基本容是资金运动及其从事的工作组织和人员各种物资的具有综合性系统性财务具有连续性系统性的特点,因而财务监督也回有这个特点,从而决定他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特点广泛性,财务对像的广泛性决定了经济活动的广泛性,因而监管涉及方方面。

性,财务资料的性决定了财务监督活动的性独立性,财务监管是整个监管部门的组成部分有联系但有相互独立,体现在资金运动的独立性第二章.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1国有企业概述国有企业在国有经济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它不仅推进了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还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兼具经营性和公益性。

在2002年国家提出“抓大放小”的方针,国有企业退出了竞争性行业,转而主力攻坚非竞争性行业及公共基础设施等行业。

这使国有企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中流砒柱。

其次,大型国有企业还是抗衡跨国公司的主力军。

中国加入wT0以后,国际知名的大型跨国公司纷纷进驻中国市场。

由于技术、质量、规模等方面的显著差距,民营企业尚不能与跨国公司抗衡。

最后,国有企业还掌握着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如通讯业、石油、发电、水利等,这些都需要国有企业进驻,才能保证安全。

经过国有企业的改革深化,国有企业取得了较好成绩。

首先国有企业数量趋于下降,但其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以工业领域的国有企业为例,从1998年开始,国有企业的数量急剧下降,但销售收入有大幅增长。

其次国有企业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都占据了主导地位,如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业以及自然垄断行业。

第三国有资产不断向大企业和中央企业集中,这些企业拥有的从业人员数量、资产数及营业收入占全国国有企业的比重在不断提高。

第四国有企业的整体素质和运行效率在稳步提高。

这包含单位的固定资产净值创造的利润在不断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在提高,工业增加值率提高。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其他的作用。

首先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稳定器。

在提供重要公共产品的领域,国有企业发挥着平抑市场价格,保障供给,提供普遍服务的重要作用。

其次国有企业还在增加就业和稳定就业方面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责任。

最后国有企业还承担了经济体系改革形成的巨大陷性成本,为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2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的必要性及可能性目前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体制己形成规,外部财务监督体制、部制衡的监督体制均己形成,中介机构也己成为国有公司企业监督体制中的重要力量。

但是在运行中,财务监督体制仍存在很多问题,重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缺少对企业经营管理者重大财务决策行业的有效监督。

国有企业部的重大财务决策,如投资、贷款、对外担保、企业并购或重组等决策,只要通过董事会讨论决定,即可实施。

在此过程中,监事会参与会议全过程,并履行监督职能,但监事会成员没有投票权,只能事后评判式监督。

从后期评估看,财务监督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以上市公司百文为例,1988年该企业在流动资金严重不足时,仍向外盲目扩,致使公司损失严重,在此过程中,没有看到相关财务监督措施。

2、缺少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高层个人经济状况的监督。

首先现行财务监督体制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层的职位消费没有设置监督制度,即对公款消费没有明确的规定,造成国企业的资金不是流向生产经营,而是流向少数高层人员的畸形消费中。

九三学社拟的人大提案列举了一组数据:目前,全国一年公款吃喝的开销己达3000亿,是教育、医疗等民生性支出的2倍有余。

以ST九州股份为例,对高层管理者许诺完成“指标”即可开上百万元的豪车。

其次,财务监督对企业经营管理层侵吞国有资产,谋取不当个人利益的监督极不到位。

一些高层管理人员在任职期间,大肆侵吐、转移国有资产。

在此期间,没有看到有效的财务监督起到作用,只有在事后监查时才能发现问题,为时己晚。

这种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主要是通过以下形成发生。

如股份制改造和拍卖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假破产真逃债形成的国有资产流失;在产权交易过程中,评估机构恶意低估国有资产价值;利用职权进行贪污犯罪等。

再次,很多企业高屋人员还会利用公司的各项工程捞取私利。

在一些国有企业,工程的招投标流于形式,没有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

发瑞安华瑞发电公司为例,1999年企业高层利用个人包办公司的工程之利,侵吐巨款。

在案发前,没有任何监督信息提示。

最后,企业经营管理层经常利用国有资产作为行贿的手段,逃避财务监督。

如一些上市公司,向外部财务监督主管部门赠送原始股票。

很多国有企业甚至私建“小金库”,私分公款,使外部财务监督无处着手。

3、缺少对国有企业虚假、隐瞒财务信息的有效监督。

各层级国有企业的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以关联交易为例,目前对关联交易的监督手段还非常欠缺。

很多企业利用同关联方的交易,虚增业绩。

制别是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虚增利润,欺骗政府主管部门、国有企业相关利益人以及二级市场的交易人。

这些需求虚假会计信息伪造的企业业绩,使国有资本流失严重,国有企业信益深受其害。

对于这些虚假会计信息,很多都是通过事后审计发现的,只有给予惩处,而不能事前控制。

4、中介财务监督机构没有尽到应付的责任。

目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审查按证券监管部门规定,是由社会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

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首先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审计鉴证严重失真。

近年多现了多起近会计舞弊、侵吞出资者资本的案件,都可以看到会计师事务所在其中的不光彩行为。

其次会计师事务所对揭露国有企业财务问题没有积极性。

在现行审计委托制度下,会计师事务所无权也不愿超出围对国有企业违反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进行检查和披露。

最后在现行体制下,会计师事务所等一些中介监督组织,获取业务的方式是通过和相关主管部门搞好关系来获得的,“寻租”现象严重。

而通过提高审计质量、提供可资信赖的审计报告或评估意见取得的业务收入原比通过“寻租”现得的业务收入低。

这造成了会计师事会务间的不正当竞争。

5、企业部财务监督机构专职人员的地位与归属不一致。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在财务监督体制中的地位不明。

非上市的国有企业中,实行总会计师制度,不设财务总监。

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行财务总监制度,不设总会计师。

在公司财务监督体制中,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指标,还是归属董事会管理,甚至有的企业直接受总经理的指挥,这些都没有统一的规定,影响到了公司整体财务监督体制的设置。

(2)部审计机构的归属也问题严重。

在现行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中,大部分部审计机构归总经理管理,部分相对独立的审计机构,则归董事会管理。

在此情况下,审计部门还能否对不同层次的委托人进行审计监督,是一个大的问题。

这即影响到财务监督的效率和作用,也影响到部审计的发展趋势。

(3)财务人员的监督地位尴尬。

根据现行财务监督的有关规定,各层级的财务人员,专设的监督机构和人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对公司各层次的财务决策进行监督。

以会计委派制中的会计人员为例,其本身是由主管部门下派的,但其中工作是在企业部,面临着要么被架空,要么同所有企业同流合污的问题。

会计人员身兼二职,既要维持下属的日常财务运行,负责日常财务事项处理,又要代表主管部门对所在企业财务收支行为进行监督。

这种身份的多样化,带来了工作难度加大的问题。

第三章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的基本情况3.1财务监督监督的总体态势1、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机制影响财务监督体制。

财务监督体制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利用财务激励或利益激励手段,激发企业财务管理体中各方参人员的积极性。

从激励理论中,可以看到,组织中的人员只有获得了正激励,才能将企业的财务目标作为自身的目标,才能在激励下有效运转并发挥正常的作用。

而在目前国有企业的激励中,仍以传统的行政晋升、授予荣誉称号等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忽视了企业本身市场化的特质。

在这激励企业财务人员时就会使其做出缺乏经济效率和效益的理财活动。

2、国有企业财务运行机制影响财务监督体制。

财务运行机制是指国有企业财务活动运行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国有企业的财务运行机制由财务预算、财务决策、财务监督和风险管理等组成,是企业财务工作中最主要和最关键的部分。

高效的财务管理机制应是运行顺畅的,但采计划经济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财务工作在运行时就出现了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例如,国有企业的预算执行的是自上而下的流程,如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是由总公司提出预算目标,各分公司进行任务分解。

通过一段时间的讨价还价,上级和下级达成共同意向后确定下来,作为下一年的财务预算。

这种方式在面对激烈竞争、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时,必然造成较大误差。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财务决策流程也不规。

财务决策权掌握在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手中,这导致了政府与企业之间权利不清,责任不明,这种共同控制的决策机制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的。

3、国有企业财务控制机制不健全影响了财务监督体制的完善。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财务控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后,依照《公司法》的规定,管理者产生的途径是由股东选举产生董事组成董事会,由董事会聘任经理。

这相当于政府的主管部门仍握有企业关键管理人员的人事任免权,而掌握人事权就代表掌握了这个企业的重大经营和财务决策控制权。

从产权角度分析,由于国有企业的产权是全民所有制为主体的,这种产权制度就只能采取委托一代理形式。

作为政府官员,即不拥有企业所有权,也不承担企业经营风险,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就被逐渐转移到企业经营者手中,说明了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控制机制的不健全。

4、国家监督政策及执行存在缺陷,致使很多监督机制都名存实亡。

从目前看,我国的国有企业多数未完成按市场规则形成国有控股经营管理者的委托一代理关系。

在原有的“国家所有、分级管理”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下,国家作为第一层次的委托人,层层向下委托。

委托环节多必然造成信息传递上的多环节和实践上的阻碍,使本来就不对称的信息更易发生扭曲。

同时各级代理人的利益不尽相同,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就不可避免的被各级代理人按照符合自身利益的方式来重新解读。

在此情况下,无论原有的监督机制设置的多么完美,在执行中都将流于形式。

3.2财务监督出现的问题1、缺少真正代表国家投资人利益的财务监督机构和人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