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建筑比较

中西方建筑比较

中西方建筑比较
自古以来东方和西方不管在文化背景,所创造的文明,宗教上
都有着很大的区别。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宗教理念正是
造成东西方建筑差别的原因。这种不同点表现在建筑的材料,总体布
局,注重点等众多的方面。下面由在建筑领域上代表东方的中国和代
表西方的希腊来做比较。说明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中西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
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
境界的差别。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而外国人则对古老建
筑充满尊崇与敬意。而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而中国
的建筑则是儒家文化的反映。
首先是中西方对建筑价值有着明显不同的看法: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
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
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方式,言
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历代帝王陵寝和民居皆按风水之说和五
行相生相克原理经营。为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和谐,以趋吉避凶,
招财纳福,在借山水之势力,聚落建筑座靠大山,面对平川。这种“仰
观天文,俯察地理”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跟此有明显不同的是西
方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呈献出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
它以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
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西方人把“坚固”和
“实用”作为评价优秀建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则。因而当中国古老的
建筑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毁坏或“烟消云散”的时候,西方古希
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建筑依然完好地保存着,用实物体形象演绎着
自己的文化。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比较可见出中西方在观念文化上,
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上的不同。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
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
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而中国古典
建筑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
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
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
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
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再一很大的区别是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
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
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
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以
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可以说中国建筑占据
着地面,而西方建筑占领着空间。这也造成中西方建筑风格的不同。
中西方在建筑建造时的着重点也有着很大区别:
中国建筑物最出色之典型,莫过于庙宇之正堂.普通正堂为四墙环
对,为其它附属建筑之中心.庙宇之典型图样,大都是分为数个庭院;凡
主要之建筑物及正门,均系坐北朝南.进入庙门,须经过一联串之庭院。
中国古代建筑正殿台基与高台上横长,对称的栏杆,舒心养目.环廊直
立的画柱,和谐均匀地衬托着正殿的前脸.粉饰的楣梁和正梁,支撑着
华丽的屋顶.而嵌镶在板条和椽子上深黄色的琉璃瓦,透出安详自若之
态.精巧华丽的细工,缓和了线条的呆板.既得体又合理的庙宇布局和
结构,无论就建筑的整体或部分来讲,均充盈着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朝
气。
在中国建筑学上,屋顶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倾斜的面积像是织物
造就的一座幕帐,瓦顶覆盖在与立柱联结的正梁上面,顺而向下倾斜,
形成美丽的曲线.边用头瓦,其色彩则与众不同,宛如地毯之边缘.假若
建筑物是圆形的,幕帐之形尤为凸显,顶端饰以金黄色之锥球,瓦垅则
是由中心向四处辐射的光芒.人字形之屋顶,虽属中国建筑术特征之一,
但有时一些重要的建筑也不在强调这一点.屋冠与屋脊等相应的饰物,
配合着屋顶面上的交叉线条,除了起到装饰的作用以外,还能令人把整
建筑幻想成一个陶瓷质地的宏伟幕帐
建筑风格特点:和谐完美崇高,建筑格式以柱式为最大特色,这也
是西方建筑与中国建筑的最大区别之处。西方建筑对人的心理能够产
生强大的震撼这主要与其简单的几何造型,巨大的规模体量,厚重的石
头材料等有关.西方建筑最主要地体现在拱门,圆顶和券拱结构上.拱
门是西方建筑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通过上面提到的建筑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人重视整体
的和谐,西方人重视分析的差异。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
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
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中西建筑哲学的差异体现在人与
建筑的关系上,空间与实体互为转化的关系中。西方古典建筑偏重实
体,千变万化,而空间衍变较少、较单调。中国传统建筑虚实并重,
实体上空间上都很丰富,气象万千。
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思想,体现在建筑中,与西方人与物截然两
分观点相迥异。最显著的是中国古建筑的功能通适性、空间灵活性,
充分适应人的生活变化,与人相融合。
西方古典建筑则比较重视几何构图、强调建筑的雄伟绮丽,重在
从外观赏。
如果说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因轻灵秀丽令人神往,那么西方(欧洲)
古代建筑的空间则因其充满秩序和几何美而魁力四射,同时它对现代
建筑外部空间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些不同的处世态度在建筑中也有所反映。西方古典建筑中的主
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伊斯兰清真寺、哥特式教
堂等。中国主要建筑大多是宫殿,供活着的君主居住。不是孤立的、
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
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
方正、井井有条(理性)。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数、伊斯
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
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
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
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
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中国传统建筑的构图体现了简洁实用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如中国
木结构建筑的屋顶形状和装饰,占有重要地位,屋顶的曲线,向上微
翘的飞檐(汉以后),使这个本应沉重的往下压的大帽,反而随着线的
曲折,显出向上挺举的飞动轻快,配以宽厚的正身和阔大的台基,使
整个建筑安定踏实而毫无头重脚轻之感,体现出一种情理协调、舒适
实用、有鲜明节奏感的效果。而西方古典建筑为了强调神的权威或者
为了体现人定胜天的气概,将塔楼、柱廊建造的高耸入云,远离人的
尺度,震慑人的心灵。
但随着中西方关系的密切,这种建筑建造也开始慢慢走向统一。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也越来越不明显。相信中西方建筑建造领域会携手
共进,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大的突破和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