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转眼间,期中考试的工作已经接近了尾声。
通过这次考试,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更是给我敲响了警钟。
下面我就具体谈一谈:一、试卷情况这次试卷表现出重视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目的在于让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夯实双基的内容,重视课标所要求的内容,并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
题目设置的难度比月考和日常练习要小一些,除了选择题第9题考试之前我没有着重强调过,其余大部分题目所考察的知识点都是考试之前复习过的。
所以这样的试卷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给其增加信心的一个考试,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很多学生,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在考试中暴露了更多的问题。
这张试卷突出地图这个第二语言在地理中的重要性。
20个选择题,出现了9幅图,6道综合题,出现了6幅图。
由此可见地图在以后的考试中会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
其实,增加地图的出现,不但不是要为难学生,相反是想要帮助学生思考,从而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这张卷子体现出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第一章的学习,难度比较大。
但是,这次期中考试没有难为学生,而是考察其运用地理的能力。
所以,很多学习比较死板的学生就出现了很多问题。
二、考试成绩这次考试全年级共243名学生参加,平均分为72.4,共有47人不及格,及格率为80.7%;76人优秀,优秀率31.3%。
我将以本次考试退步比较多的三班和进步较大的五班为例,进行分析:下表是三班各分数段统计表。
优秀100分99—90分89—85分0人6人6人0%14.6%14.6%合格80—84分79—70分69—60分7人4人10人17.1%9.8%24.4%不及格59-50分49-40分40分以下3人2人3人7.3%4.9%7.3%从表中数据分析,3班的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分别排在了年级的第5,3,5。
本班的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学习的态度比较认真,踏实,但是这次的成绩出来后让我大跌眼镜。
后来经过思索,我意识到考试之前的一段时间内,本班的学生比较浮躁,并没有秉承其一贯的作风。
特别是比较优秀的学生并没有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本班基础知识的夯实,对于本班的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和临界优等生,我的关注度应该加大。
下表是五班各分数段统计表。
优秀100分99—90分89—85分0人8人8人0%20%20%合格80—84分79—70分69—60分9人4人4人22.5%10%10%不及格59-50分49-40分40分以下2人3人2人5%7.5%5%从表中数据分析,5班的成绩相对要好一些。
5班的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分别排在了年级的第1,2,1。
从上次的第五名一下跃居到年级的第一名,进步比较大。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本班的学生比较踏实,稳定。
上课的情况,每次的作业情况,五班都是最积极速度最快,完成作业最好的班级,而且班主任也积极配合。
2平均分和优秀率均位于年级第一位,优秀率为40%。
充分说明五班的学生重视了地理学科。
但是我也看到了五班不合格的同学,正是由于这七名同学造成了五班的及格率排在了第二位。
所以在日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对于后进生的关注。
三、对失分情况的分析:下表是此次考试年级平均分第五名,三班各题的失分情况统计:题型题号考试人数失分人数失分率选择题141512.2%241512.2%34116 39% 44149.8% 54112 29.3% 6417 17.1% 7419 22% 841819.5% 94128 68.3% 104137.3% 114110 24.4% 124124 58.5% 134119 46.3% 144125 61% 154126 63.4% 16417 17.1% 17416 14.6% 18415 12.2% 19411331.7%204149.8%综合题21412253.7%22413483%23413687.8%24413380.5%25413995%26412253.7%其中,选择题,第1—5题中,第5道选择题的失分率比较高。
即考察组成经线圈的规律。
由于经线是半圆,两条经线组成了经线圈。
这两条经线要满足度数之和为180°,一条是东经另外一条必是西经的规则,还有一条特殊的0°和180°。
其实在考试之前有关五道题的知识点我都复习过,但是第五题的知识点我没有具体强调,考试中出现了,学生的失分率还是比较高。
从这点可以看出课堂的效率和落实的情况非常重要。
不仅要对课本中的知识点掌握透彻,更要学会举一反三,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6—10题中,第9两题的失分率较高,成为了选择题中失分率最高的题。
主要考察了学生们对于地理事物在图中的表示。
即半岛、岛屿、海峡、群岛的概念和认知,这一点确实是课堂中教学的一个漏洞。
第11-15题中,第12、14和第15题,都是我上课着重强调的基础知识,而且考试之前,我还又着重说了一遍。
所以他们失分率还是这么高,让我深深的意识到,讲了不代表会了,一定要去抓落实。
第12题考察的是在图幅大小相同的条件下,比例尺大小与所表示的范围之间的关系。
第14题,主要还是让学生们学会区分山脊和山谷。
即向低处突出的是山脊,向高处突出的是山谷。
第15题,考察了各大洲在东西南北四个半球中的位置和轮廓。
即看到南北美洲的是西半球;看到亚欧非大洋,南极洲的是东半球;看到最中心没有轮廓图,而是空白区域的代表为海洋,即北冰洋,所以为北半球;最后,在最中心看到了一块比较独立的陆地,即南极洲。
第16-20题中,错误率比较高的当属19题。
19题,在考试之前我没有着重的强调,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是强调了作为大陆漂移说的证据的是,大西洋两岸古老底层的相似性,两岸生物的相似性以及南美洲和非洲轮廓的吻合。
综合题中,第21题中的第一问终于很多同学会判断经纬度的符号,这点让我比较欣慰。
但是经纬度又给搞混了,将经纬度正好给写反了。
第四问,要学生填出c第位于五带中的哪一个温度带。
很多同学还是对于五带的划分不是很清楚,考试之前强调多次,还是没能记住,还是落实情况不到位。
第22题,这道题学生们完成的还比较好,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错误比较集中在第4、6问上。
第4问,考察了天津冬季昼夜长短情况,本来这个知识点是教学中的难点,但是联系到日常的生活,难度也就降低了,上课的过程中,我也提到了,秋冬季节天黑的越来越早,而天亮的越来越晚,所以黑夜的时间大于白昼的时间,即昼长夜短。
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死记硬背,没有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另一方面,我对于他们知识的讲授趋于表面,不深入生活。
第6问,考查了五带所出现的现象。
寒带:有极昼极夜无太阳直射,温带:无极昼极夜无太阳直射,热带:无极昼极夜有太阳直射。
考试之前,我也给学生复习到了,强调了五带的度数范围和所出现的现象,归根结底还是落实的不到位。
第23题,出现错误最多的是第1问,第4问,和第6问。
第一问,又考察到了东西半球中大洲的轮廓,这一点在选择题15题中有所体现。
第4问,南北美洲的界线和亚非洲的界线,很多同学还是知道是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把它俩给搞混了。
第6问,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主要考察的是经线是竖着的,跨经度就是横向的。
但是还是有很多同学选择了太平洋和亚洲,就是把跨经度和跨纬度搞混了。
其实我在考试之前也让学生们填了图,但是我没有注意到应该在屏幕上展示,让不会的同学跟上脚步,即教学的效果没有达到。
第24题,学生们的错误主要体现在了计算问题和选择题12题所出现的范围与比例尺的关系上。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比例尺问题,学生在小学中就已经学习过了,但是并没有过关,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死记硬背,没有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另一方面,我对于他们知识的讲授趋于表面,不深入生活。
第25题,考察了学生经纬度的识别,可能由于我没有给他们讲过“分”所以很多同学不会看,这点是我的失误,他们理所当然的就认为左西右东,就写上了118°12′w。
而应该是判断向右增大的是东经,所以应该是118°12′E。
再有就是第3问,煤矿和温泉的相对高度。
此题考察了学生们,图例的识别,等高线地形图的认读,以及相对高度的计算。
第26题,本题的难度不大,但是还是有很多同学没有拿到满分,错误率主要出现在地震引发的海啸来自于哪里?一方面,考试之前提到过,日本发生地震的原因:由于日本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又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所以多火山地震。
但是可能很多同学都是死记硬背的,所以对于知识不太理解,所以在来自于哪个大洋时,出现了问题。
通过这道题的出现,更加给我敲响了警钟,学生是不是真正理解了,学没学会运用,还是对于问题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下面说说各班的情况:班:平均分提高了19.2,但优秀率排到了六个班的最后,和第一名相差了16.2.由此可见,一班的培优是我日后教学的重点。
2班:平均分提高了20,平均分虽然还处于第三位,但优秀率从第一滑落到第三,所以二班在稳住整体情况的同时还要多关注优等生。
3班:平均分提高了16.8,平均分从第一滑落到第五,优秀率也从第二滑落到第五位。
说明此班整体需要提高,也是我要重点关注的班级。
4班:平均分提高了18.1,平均分从年级第四滑落到第六,及格率更是从第一滑落到第六,由此可见后进生的问题尤为突出,当然此班需要整体提高。
5班:平均分提高了30.8,平均分从年级第五提高到第一,及格率从第五提高到了第二,优秀率更是从第三提高到了第一。
看到五班的成绩的提高,与五班学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上课状态也决定了一切,更与班主任的支持分不开。
但是后进生的问题,还是此班的主要问题,所以我在日后会更关注五班的后进生。
6班:平均分提高了29.7,平均分从第六提高到了第四,优秀率更是从第六提高到了第二,由此可以看出六班的同学还是非常用功的,日后我的工作重点就是盯住六班的后进生。
四、对于日常教学的反思:由此,通过对比、分析,出现以上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主要是自己对于后进生的关注不够,没能引起足够的注意力,这是我以后工作中应该改进的地方,耐下心来,认认真真,从学习吃力的学生做起。
而对于优等生更应该让他们仔细认真,对于所掌握的知识,一分都不能丢。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出在我自身的问题:1导学案和小组教学相互协调;2抓住后进生,教不会的学生,以及对于作业的处理;3对于一再强调的知识如何抓好落实4还是应该提高课堂吸收率,通过合理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活动,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5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对于重点着重强调,一些不重要的大胆舍弃,教学生不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