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解剖学第一章颌面部骨颌面部骨性支架是由14块骨组成,单一:下颌骨和犁骨;成对:上颌骨、鼻骨、泪骨、颧骨、腭骨、下鼻甲。
一、上颌骨1.上颌骨参与眼眶底、口腔顶、鼻腔底以及侧壁、颞下窝和翼腭窝、翼上颌裂以及眶下裂的构成。
2.上颌体前外面:其后界借颧突及其伸向上颌第一磨牙的颧牙槽嵴与后面分界。
上界眶下缘,下界牙槽突,内界鼻切迹。
后面:中部有牙槽孔,通过上牙槽后神经、血管。
下部有上颌结节,是翼内肌浅头的起始处。
上面:后分中部有眶下沟,向前、内、下通眶下管,出眶下孔(眶下缘中点下方约0.5cm)⑴眶下管的中段一牙槽管,向下经上颌窦前外侧——上牙槽前神经和血管⑵后段发出一牙槽管,向下经上颌窦前外侧——上牙槽中神经和血管⑶眶下管麻醉可同时麻醉上牙槽前中神经及眶下神经。
眶下管长1.5cm,针尖刺入不可太深,以免伤及眼球内面:有一三角形的上颌窦裂隙通向鼻腔。
上颌窦裂孔的后方,有向下前的沟与蝶骨翼突和腭骨垂直部相接,组成翼腭管(长约3.1cm),有腭降A及腭神经通过。
(临床上通过翼腭管,施行上颌神经阻滞麻醉。
)3.4突:额突、颧突、腭突、牙槽突。
1)额突:其上、前、后缘分别与额骨、鼻骨和泪骨连接。
2)腭突:两侧腭突形成腭正中缝,构成硬腭前3/4。
上颌中切牙之腭侧,腭正中缝与两侧尖牙的连线交点上有切牙孔。
向上后通入两侧的切牙管,有鼻腭神经和血管通过。
腭突下面的后外近牙槽突处,有纵行的沟或管,通腭大血管及腭前神经。
3)牙槽突:容纳牙根的牙槽窝,尖牙窝最深,磨牙的牙槽窝最大牙槽突与腭骨水平部共同围成腭大孔,一般位于上颌第三磨牙腭侧牙槽嵴顶至腭中线弓形面的中点上。
但在覆有粘骨膜的硬腭上,其表面标志则为上颌第三磨牙腭侧龈缘至腭中线连线的中、外1/3的交点上,距硬腭后缘前约0.5cm处。
4.结构特点1)上颌窦下壁由前向后盖过8-5|5-8的根尖,其中以上颌第一磨牙根尖距上颌窦下壁最近。
2)支柱以及支柱结构:尖牙支柱、颧突支柱、翼突支柱。
(均下起上颌骨牙槽突,上达颅底)(颧突支柱:起于上颌6区的牙槽突,沿颧牙槽嵴上行达颧骨分两支,一支经眶外侧缘至额骨,一支向外后经颧弓而达颅底。
)5.血管分布以及神经支配和临床意义血液供应丰富,既接收骨内上牙槽动脉的血液供应,又接受颊、唇、腭侧骨膜等软组织的血液供应。
意义:为成功的进行正颌外科截骨术提供了重要的解剖学基础,抗感染力较强,骨折愈合较快。
但外伤出血也较多。
二、下颌骨1、牙力轨道:在下颌骨牙槽突底部周围,骨松质包绕该处并形成轨道,斜向后上,通过下颌支而达髁突。
咀嚼力即通过这一轨道传至颅底。
2、肌力轨道:咀嚼肌收缩之力,直接作用于下颌骨,形成肌力轨道。
此轨道一部分见于下颌角,另一部分从喙突延至下颌体。
1、下颌体外面1)外斜线:有降下唇肌及降口角肌附着 2)正中骨嵴即正中联合3)颏孔:在外斜线上方,下颌第二前磨牙的下方或者第一、二前磨牙之间的下方。
孔内有颏神经和血管通过。
成人颏孔朝向后、上、外方。
内面1)上颏棘—颏舌肌;下颏棘—颏舌骨肌2)内斜线:自下颏棘下方斜向后上与外斜线相应的骨嵴。
有下颌舌骨肌起始于此,故又称下颌舌骨线。
此线后有翼下颌韧带附着;上方,在颏棘两侧有舌下腺窝;下方,在中线两侧近下缘有二腹肌窝(是二腹肌前腹的起点),此窝的后上方有下颌下腺窝。
2、下颌支喙突:颞肌和咬肌附着髁部:称关节突,分髁、颈两部。
颈下部有关节翼肌窝,为翼外肌下头的附着处。
内面:下颌孔:①朝向后上方,男性下颌孔约相当于下颌磨牙的颌平面,女性和儿童较低。
②后上方有下颌神经沟,约相当于下颌磨牙的颌平面上方1cm,为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处。
③前上方的下颌隆突(由喙突往下后及髁突往前下汇合成的骨嵴),此处从前往后有颊神经、舌神经以及下牙槽神经越过,故此处麻醉可包括三条神经。
④下颌孔下方有一向下前的沟,呈下颌舌骨沟,沟内有下颌舌骨肌神经、血管通过。
⑤下颌小舌的后下方,有翼肌粗隆,为翼内肌的附着处。
外面:下颌支外侧隆突。
行下颌支手术时,可以下颌支外侧隆突为标志,保护下牙槽神经和血管。
3、结构特点(1)下颌管从下颌孔至下颌第一磨牙的位置具有“三近”“三远”的规律:①下颌管距内板较外板近;②下颌管距下颌支前缘较后缘近(除下颌孔及其下发那个1-2mm外);③距下颌下缘较牙槽缘近。
下颌管与骨外板及其间的骨松质厚度关系为:除下颌角及下颌第三磨牙区骨松质与该处骨外板相近外,下颌支及下颌第一、二磨牙区之骨松质均较该处之骨外板为厚。
临床:在下颌支矢状劈开或斜行截骨术及下颌后牙种植术时,均应注意下颌管的位置关系,以免损伤下牙槽神经。
(2)上下牙槽窝骨板的结构与临床意义:上颌骨:一般牙槽窝的唇、颊侧的骨板均较腭侧薄。
上颌第一磨牙颊侧骨板因有颧牙槽嵴而使之增厚,上颌第三磨牙牙根远中面的牙槽骨骨质甚松。
下颌骨:下颌骨的牙槽窝均较相应的上颌骨的为小,且内外骨板均由较厚得骨密质构成,除切牙区外,很少有小孔通向其内的骨松质。
牙槽窝内、外骨板均由较厚的骨密质构成,除切牙区外,很少有小孔通向其内侧的骨松质。
切牙、尖牙唇侧较薄;但在前磨牙区,颊、舌侧骨板厚度相近;磨牙的牙槽窝骨板壁坚实,牙体倾向舌侧,故颊侧厚,一、二磨牙的颊侧尚有外斜线使之增厚。
临床:①了解牙槽窝的骨板厚薄关系,有利于拔牙时的脱位运动。
②对于上颌骨,由于唇、颊侧骨板较薄,且有多数小孔通向其内的骨松质,因此可用局部浸润麻醉施上颌牙及牙槽骨手术。
③下颌手术,除切牙区用局部浸润麻醉,一般采用阻滞麻醉。
4、薄弱部位:正中联合、颏孔区、下颌角、髁突颈部三、蝶骨1、构成眶上裂:大翼、小翼眶下裂:大翼和上颌骨眶上裂呈三角形,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的分支——眼神经和眼上神经经此裂进入眶部。
2三叉神经:眶上裂——眼神经;圆孔——上颌神经→翼上颌裂→翼腭窝→上颌牙槽孔;卵圆孔——下颌神经3、翼突:外侧板构成颞下窝的内侧壁,为翼外肌下头的起始处;内侧板下端较尖并弯向外下方,形成翼沟,有腭帆张肌肌腱呈指直角绕过。
四、舌骨:平第三颈椎高度,舌骨大角是寻找舌动脉的标志,每侧有8块肌肉附着,吞咽时向上运动,每侧有1条韧带附着。
肌肉:舌骨体和舌骨大角连接处:茎突舌骨肌;舌骨体:上方为颏舌骨肌,下发那个为下颌舌骨肌、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舌骨大角:舌骨舌肌、二腹肌的中间腱、甲状舌骨肌。
第二章颞下颌关节1、盘—颞关节:关节盘分割颞下颌关节为上下两腔,上腔位于关节囊、关节盘和颞骨关节面之间,大而松弛,有利于关节盘及髁突进行滑动,即滑动关节,或盘—颞关节。
2、盘—颌关节:关节盘分割颞下颌关节为上下两腔,下腔位于关节囊、关节盘和髁突之间,小而紧缩,髁突只能在下腔作转动运动,称铰链关节,或盘—颌关节。
1、颞下颌关节的构成:颞骨关节窝及关节结节(即颞骨关节面),下颌骨髁突,以及居于两者之间的关节盘,外包以关节囊和囊内、外韧带构成。
2、颞下颌关节的功能区:关节结节后斜面和嵴顶;髁突的前斜面。
3、颞下颌关节窝内后边为鼓鳞裂、岩鳞裂和蝶鳞裂。
关节窝顶与颅中窝仅有薄层骨板相隔,中央最薄处仅1.2mm4、关节盘的5各部分:由前向后为5、颞下颌关节的囊外韧带:主要功能为悬吊下颌,并限制下颌在正常的范围内进行运动,每侧三条1)颞下颌韧带——外侧韧带。
可防止髁突向外侧脱位,微开口时悬吊下颌。
限制其过度向后运动2)蝶下颌韧带——内侧韧带。
起于蝶棘,止于下颌小舌。
大开口时,颞下颌韧带松弛,由蝶下颌韧带悬吊。
3)茎突下颌韧带——后侧韧带。
起于茎突,止于下颌角和下颌支后缘。
下颌极度前伸,茎突下颌韧带紧张,并固定下颌角,以防止下颌过度向前移位。
6、血液供应:颞浅A以及上颌动脉的关节支;7、神经分布:主要的三条神经:耳颞神经、颞浅神经和咬肌神经。
8、TMJ的运动:有三种基本的运动方式:开颌运动、前后运动及侧方运动。
是通过颞下颌关节的转动和滑动来完成的。
1)开闭口运动时TMJ有哪些运动?①小开口运动:开口度约2cm,两侧髁突沿冠状轴在关节窝同时仅作转动,轴心在髁突,关节盘基本不动,活动发生在关节下腔。
闭口运动大致以相反轨道运动。
②大开口运动:开口度2cm以上,TMJ的上、下腔均有运动。
在关节上腔,髁突偕同关节盘协调的沿关节结节后斜面向前下方滑动,滑动的轴心在下颌孔附近;在关节下腔,髁突进行转动,轴心为髁突的横轴。
闭口运动大致循开口运动轨迹作相反方向运动。
③最大开口运动:两侧髁突在关节结节下方或前方转动,活动发生在关节下腔,轴心为髁突。
闭口运动大致偱相反方向运动。
2)下颌前后运动时TMJ作何运动?下颌前后运动是下颌两侧对称性运动,同时有髁突的转动和滑动。
下颌前伸运动主要是关节上腔的滑动运动,由于前伸时必须先做小开口运动,所以配合有关节下腔髁突的转动。
后腿运动大致循前伸轨迹作相反方向运动。
3)侧方运动:非工作侧髁突向前下内滑动时,工作侧髁突沿髁突-下颌支后缘的垂直轴转动。
9、TMJ的解剖生理特点:结构精细、功能复杂、与牙合有密切关系1)TMJ的上、下关节面均覆以纤维软骨,因而有耐压、耐磨和耐挤压的作用。
2)TMJ的运动不完全取决于关节的形态和肌肉的收缩,关节盘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3)TMJ是人体关节唯一与牙和牙合有密切关系者。
4)唯一与颅底密切的关节,与颅中窝仅有薄层骨板相隔5)是联合关节或联动关节,两侧功能必须高度统一协调。
当一侧关节发生病变时,也会影响到另一侧关节的运动。
6)同时有滑动和转动,是盘-颞关节和盘-颌关节发热复合关节。
7)是一多运动轴心的关节。
第六章口腔颅面颈部肌口腔颅面颈部肌按其功能和部位分:表情肌、咀嚼肌、腭部肌、咽部肌、喉部肌、颈部肌。
1.表情肌:按部位分类:口、鼻、眶、耳(无表情作用)、颅顶肌五群肌。
1)表情肌的共同特点:①多属于皮肌,位置表浅,于面部浅筋膜内,起自骨面或筋膜,止于皮肤;②多为薄层肌束,收缩力弱,收缩形成不同的皱纹和凹陷;③纤维走向多与面部皮肤的皱纹相垂直;④在裂孔周围有环状和放射状二种排列方式;⑤由面神经支配。
2)口周肌群2.咀嚼肌和颈部肌1)咬肌起始和附着的骨:上颌骨、颧骨、下颌骨、颞骨。
侧动下颌功能的肌肉:咬肌、翼内肌、翼外肌、颞肌;提下颌并前伸的肌:咬肌、翼内肌;2)颈部肌群分颈浅肌群(颈阔肌和胸锁乳突肌)、颈中肌群和颈深肌群。
颈中肌群:舌骨上肌群:位于舌骨、下颌骨和颅底之间,构成口底。
包括浅层的二腹肌和茎突舌骨肌;深层的下颌舌骨肌和颏舌骨肌。
舌骨下肌群:浅层有胸骨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深层有胸骨甲状肌和甲状舌骨肌3)运动下颌肌群的起止点、功能、血液供给和神经支配3.腭部肌:位于软腭内,共计5对:腭舌肌、腭咽肌、腭垂肌、腭帆张肌、腭帆提肌。
腭帆提肌:起自于颞骨岩部下面、咽鼓管软骨和膜部,经腭咽肌两束之间呈扇形分开为三部分:前份参与腭腱膜的构成;中分为主要部分,与对侧同名肌在中线相交共同形成提肌吊带;后分肌纤维与腭垂肌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