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

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这一时期成就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冬十二月,杜甫由江陵、公安漂泊到岳阳,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

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大相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

诗的前半赞叹洞庭湖的宏伟壮阔,是古往今来写洞庭湖的名句,后半抒情。

全诗意境浑厚,气势磅礴,虽悲伤却无颓废之感。

"
原文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解释
1.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临洞庭湖。

2.吴楚:春秋时二国名。

坼:裂开。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水分割,极言湖之开阔。

3.乾坤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5.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6.戎马:战争。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7.凭轩:倚着楼栏杆。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诗歌赏析
【赏析一】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现在我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写诗人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

颔联展示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

“吴楚”,春秋时代的国和楚国。

今湖北、湖南及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楚地;今江苏、浙江及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吴国。

“坼”,分裂。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颈联笔锋一转,回到现实之中。

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
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交流。

诗人在尾联中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抒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戎马”,兵马,这里借指战争。

大历三年(768)秋,吐蕃侵扰灵武,京师戒严;朝廷又命郭子仪率兵五万至奉天,以备吐蕃。

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浑厚深远,感情曲折真挚,诗的前半赞叹洞庭湖的宏伟壮阔,是古往今来写洞庭湖的名句,后半抒情。

全诗意境浑厚,气势磅礴,虽悲伤却无颓废之感。

"

表达方式
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尾联抒情
总结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 、
是触景感怀之作。

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

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

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吴楚、越关山。

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评解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

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

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

《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

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数百年”。

链接
(一)写洞庭湖的佳句
1 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岳阳楼的名联:
1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2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相关主题